22:14 吉列博朗5系沙龙活动@上海双年展 » 车东@博客大巴

今天下午参加了一个吉列博朗5系在上海美术馆顶楼举办的体验活动,关于博朗品牌的介绍中这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概括博朗品牌,那么便是“设计”。博朗一直致力于打造同时具有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完美设计,同时融合德国制造的精良工艺,力求使每件产品都完美无瑕。

以下是找到的一篇关于博朗历史的介绍

1921年,Max Braun创立了自己的电器公司,1935年正式注册为博朗公司。创业之初生产工业传送带,之后开始生产通讯产业的零部件。在博朗帝国打下根基的最初日子里,内在的品质与不断创新一直是其最重要的基石。

1945年,Max Braun的儿子Artur Braun加入博朗,秉承父亲创造天赋的他发明了博朗的第一款电动剃须刀。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和设计沿用至今。1951年,Max Braun的两个儿子执掌博朗,他们将博朗的经营理念———不断创新、一流设计、完美品质继续向前推进,并不断拓展博朗的产品范围。

乌尔姆造型学院与博朗公司的合作堪称设计直接服务于工业的典范,现在依然在设计界被广为传颂。这种合作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使博朗的设计至今都被看成是优良产品造型的代表和德国文化的成就之一。

1951年,布劳恩兄弟继承父业接管公司时,博朗还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型企业,为了推进设计,博朗聘请了一批年轻设计师组建了设计部,并与乌尔姆造型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乌尔姆造型学院所开创的系统设计方法的传播与推广,被誉为德国设计史上的里程碑。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是以系统思维为基础的,目的在于给予纷乱的世界以秩序,将客观事物置于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并通过系统设计使标准化生产与多样化的选择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的需要。系统设计不仅要求功能上的连续性,而且要求有简便的和可组合的基本形态,这就加强了设计中几何化,特别是直角化的趋势。

在乌尔姆造型学院的协助下,博朗设计生产了大量优秀产品,并建立了公司产品设计的三个一般性原则,即秩序的法则、和谐的法则和经济的法则。从此博朗不断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家用电器企业。

在1955年的杜塞尔多夫广播器材展览会上,博朗展示了一系列收音机、电唱机。这些产品外形简洁、色彩素雅,与先前市面上的产品有明显不同,它们是博朗与乌尔姆造型学院合作的首批成果。1956年他们又共同设计了一种收音机和唱机的组合装置,该产品有一个全封闭白色金属外壳,加上一个有机玻璃的盖子,被称为“白雪公主之匣”。

博朗与乌尔姆造型学院的设计师们将系统设计理论应用到了产品设计中。1959年,他们设计了袖珍型电唱机、收音机组合,其中的电唱机和收音机是可分可合的标准部件,使用十分方便。这种积木式的设计是以后高保真音响设备设计的开端。到了20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采用这种积木式的组合体系。

除音响外,博朗还生产电动剃须刀、电吹风、电风扇、电子计算器、厨房机具、幻灯放映机和照相机等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都具有均衡、精炼和无装饰的特点,色彩上多用黑、白、灰等色调,造型直接地反映出产品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特征。这些一致性的设计语言构成了博朗产品的独有风格。1961年,博朗推出的台扇把电机与风扇叶片两部分设计为两个相接的同心圆柱体,强调了风扇的圆周运动和传动结构,生动地体现了博朗机械产品的特色。

1990年,博朗在国际市场上率先推出专利产品振动头剃须刀。它可以通过自身的振动,根据面部曲线,自动调整刀片旋转方向,同时利用双刀头,轻松达到方便快捷、全面彻底的剃须效果。1994年,博朗推出Braun Flex Integral系列剃须刀。该系列产品具有多个剃剪系统,并且每套系统均配备了双刀头,在刀膜中还设置了特殊的刀口。使用时,长胡须先被第一个刀头割短,剩余的胡根则被第二个刀头剃净。1999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博朗推出了同步系统剃须刀,其刀头具有四面活动的功能,即在剃须时,刀片不仅可以按照传统技术在前、后两个方向上运动,还可以在侧面高速地来回运转。另外,此产品可自动进行清洁,从而大大减少剃须刀的保养维护工作。

------------------------------------------------------------------------------------

楼下是2008上海双年展,相信一到二楼你会被岳敏君的标志性笑容:《五彩龙腾》所震撼: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水源危机,人类面临的危险不亚于恐龙;

 



收藏到:Del.icio.us
Cocolog 从 PostgreSQL 迁移到 MySQL 的经验DBA notes » 车东 在 Google 阅读器中共享的项目

作者:Fenng 发布在 dbanotes.net. BLOG 订阅数量,点击则可进行订阅

 Tips: 10 月 9 日我将去南京,参加支付宝 2008 校园招聘 南京大学站。

logo_cocolog.gifCocolog 是日本领先的 Blog 社区,基于 SixApart 的 TypePad 技术框架。运营公司是 NIFTY 。前一段时间看到这篇 Migrating from PostgreSQL to MySQL at Cocolog, Japan's Largest Blog Community ,比较详细的描述了从 PostgreSQL 迁移到 MySQL 的经验,很有参考价值(日本互联网技术特点?),在这里做一篇学习笔记。

核心系统的支撑软件

都是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 cfengine 是用作软件维护、部署、分发的玩意儿。

初期技术架构示意图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 TypePad 除了 SixApart 自己的服务之外还支撑了第三方的站点(孤陋寡闻!)。

Cocolog_phase_1.png

初期 PostgreSQL 基本上是用来存储本地注册用户信息。这个阶段数据库分区之前,服务器数量在 10 个以下。

第二阶段

这阶段数据库分区之前,服务器数量在 50 个以下,可以看到 DB 还额外存储了富内容模板等元数据信息。系统各个模块紧耦合,数据库 Schema 变更有些费劲了。

Cocolog_phase_2.png

第三阶段

Web API 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紧耦合的问题,Memcached 的引入很大程度减轻了 DB 的负担。服务器数量在 200 个以下,未分区之前。

Cocolog_phase_3.png

第四阶段

数据库分区之前,服务器数量在 300 个以下,增加对移动互联网的支持能力。这个时候 PostgreSQL 貌似还是单实例的样子。数据超过 100GB,40% 是索引。要忍受比较严重的数据碎片问题,备份是个麻烦事儿。

Cocolog_phase_4.png

在此之前,PostgreSQL 服务器在硬件上一直是 Scale Up 的思路,内存从最初的 1GB 扩展到 07 年底迁移前的 16GB,磁盘换到了阵列上,阵列是富士通的 E8000 。国内倒是很少遇到有把 PostgreSQl 扔到企业存储上的案例。

现阶段

这是迁移后的架构示意图。引入了多个 MySQL 实例。从原来的 Scale Up 切换到 Scale Out 的路线上。数据库分区,服务器数量 150 个。

Cocolog_phase_5.png

集群软件采用了 NEC 的 ClusterPro 。数据库是共享存储的,不过 I/O 瓶颈应该消除了,因为读的压力分散在每个 MySQL 服务器上,内存承担了大部分工作。写操作的压力在一台存储上,问题不会很大。

实施步骤

这几个过程都不难理解,数据迁移的一节倒是值得描述一下:

Cocolog_data_migrate.png

对上图做个解释(其实也是翻译 PPT 上的注释):

这个迁移的技术细节其实可能不那么重要,但重要的是必须有个迁移流程的制定过程,任何所谓的迁移,如果没有制定详细的计划,无疑会吃苦头。

迁移后的备份示意图:

Cocolog_data_backup.png

最后看一下架构概览图(点击可放大):

Cocolog_Overview.png

Tip:这个架构图中关于 NAS 部分,可能不那么可靠的。

上面引用的图版权归原 PPT 作者所有。转载我这篇流水帐的网站请不要随便给图片打水印。

--EOF--

P.S. 如果你有耐心看完前面的部分,你或许应该提出如下疑问:

如果一个问题都没有, 其实和没看差不多。


相关文章|Related Articles

评论数(0)|添加评论 | 最近作者还说了什么? Follow Fenng@Twitter

本文网址:http://www.dbanotes.net/arch/cocolog_postgresql_mysql.html

DBA Notes 理念: 用最简约的技术取得最大的收益...

13:12 51页幻灯片:“善用网络,因人而异” » 大学小容>善用网络,助益成长!

这几天和大陆的一些朋友交流关于善用网络的话题。企业如何善用网络,这方面已经有许多商业公司和个人在探讨和研究。小容现在更愿意探讨个人如何善用网络,思考普通人如何运用网络助益自己的个人发展。

昨天把2005年写的一个51页的幻灯片分享在Slideshare.net上,这个幻灯片的原名叫做“个人网络需求分析”。小容在当时对不同的人如何运用网络非常好奇,看到身边的人,以及网络上的许多人,林林种种、形形色色的网络行为习惯,于是想深入分析到底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人们的网络行为。

小容找了很多书来看,后来把书摘整理放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51页的幻灯片。在2005年小容也在这个blog里写了一些贴子,探讨类似的话题。这个幻灯片曾私下发邮件分享给一些朋友。因为总觉得不完善,所以一直没有公开分享。

周末的时候大陆的朋友来邮件,谈到大陆互联网的价值何在。朋友在邮件中提到:

……我心里在问:这些离不开网络的年轻人,他们一味流连于网络空间上,假如只关注一些娱乐交友等方面的信息(keso曾言,中文的互联网是一个游戏网、娱乐网),这样是否会有碍于成长?是否有可能通过某种方式,为中文互联网注入更多的鲜活元素,使之内容上更具广度和深度,也培养一种参与意识,而不是让更多的人成为mouse potatoes?

我在想:自己前两年其实跟许多人一样,也无比热衷于探索各种新潮的网络技术,也曾经认为web2.0会给教育界带来一场革命(这样的革命至少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发生了),但是,我发现自己除了头脑里有edu2.0这个观念以外,我的学习行为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甚至有时还会极端的认为新兴的网络技术是一种破坏性 (disrupted)的技术,因为我们有时会以外技术可以拯救我们——但事实上不是。

比方说,建立合理的人生价值判断、思想的形成,这些是需要别人引导的,而我们缺的往往是这一类的引导。群体智慧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是对于一个个的”愚民”(mob)来说,他们如何作出一种合理的、有利于他人的选择?在这一点上,技术是救星还是祸根?……

小容将这个2005年的幻灯片发邮件给他,并且在回复中这样写到:

问题不在于如何判断中文互联网的价值?不同的人对网络工具的看法和态度各自不同,不可以一味强求。重要的是,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境合理地、有效地运用这些工具。而后,相同理念的人群可以籍由网络聚合在一起。

实际上中文网络和英文网络的技术价值并没有什么太大不同。土豆和Youtube提供的技术服务几乎一样,Yupoo和Flickr提供的技术服务几乎一样。显然,用户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就有很大的差别。

这个幻灯片提供了解答这个问题的背景资料,小容在这个幻灯片里列出了人们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来判断人们的网络行为分歧。由于这些差异客观存在,或许大家看完这个幻灯片后会有悲观、失望的感觉。

Right Internet for Right People

View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or Upload your own. (tags: personal demand)

当昨天小容把这个幻灯片的主标题修改为”善用网络,因人而异”时,自己也有些悲观、失望的感觉。

不过,正如今天小容发邮件给另外一些朋友时写到:

这个幻灯片中的思考,现在看来的确只是个开始,以后应该会写一个新的PPT,增加关于”职业活动/业余活动”的内容,以及”情绪管理/互联网幸福感”方面的内容。

我们承认客观现实,探寻总体规律。然而,我们并不要因此停步,悲观之余,我们可以继续前行,寻找主观意愿,发展个案之道。

除了探讨网络正在将我们变得更聪明,亦或更愚蠢(1,2,3)。我们也可以探讨网络如何让我们增加幸福感,而非挫败感。

各位看完小容的幻灯片,如果有兴趣的话,请对照你们的职业生涯背景、生活环境背景、角色,找到你们在幻灯片中的定位,分享你们对于网络用途的感悟。如果小容的思考有任何的谬误,请一并指正。

相关文章:

1.《专业服务人士,为什么你需要个人电子品牌?

2.《虚拟生活现实化,从INPUT到OUTPUT

3.《虚拟生活现实化

4. 《分享你的非正式学习模式(1):终身学习对你的生活来说意味着什么?

5. 《创造型职业锚:致力于创造的个人需要

6.《福乐体验:人们为什么从事线上非赢利社会性工作?

7.《成群结队:形形色色的网络、群体和个体

8.《威客,众包以及专业余

9.《“善用网络”的三个层面:信息架构、信息素养和信息生态

10. 《品牌民主:社会化网络对品牌管理思维的影响

09:33 社会化网络用户的权利法案 » laolu's blog: Blog

原文:A Bill of Rights for Users of the Social Web,2007年9月5日发布于Open Social Web。以下为翻译:

前言:
早已有很多同仁支持这个权利法案中包含的想法,但是,我们正在积极地寻找那些公开地支持权利法案概要的原则和途径。尽管如此,权利法案并不是一份“刻在石头上”(或写在纸上)的文献,它是一个博客帖子,意图激发对话和辩论,自然地达成措辞的斟酌。所以,让我们开始对话,尽可能多地成为负责的利益相关人。

社会化网络用户的权利法案
作者:Joseph Smarr, Marc Canter, Robert Scoble, Michael Arrington
2007年9月4日

我们公开主张,社会化网络的所有用户,都要被赋予特定的基本权利,特别是:

  • 对他们个人信息的所有权,包括:
    • 他们自己的个人档案数据
    • 他们的联系人名单
    • 他们创建内容的活动流
  • 对是否和怎样与他人分享这些个人信息的控制
  • 向受信的外部网站许可对他们个人信息持续存取的自由

支持这些权利的网站必须:

  • 允许其用户通过利用一个固定的URL或API口令(token)和开放的数据格式的服务,聚合他们自己的档案数据、他们的朋友名单,以及他们之间分享的数据;
  • 允许其用户聚合他们自己在该网站之外的活动流;
  • 允许其用户以一种公开的方式,从他们的个人档案页面,链接到外部标识符(external identifiers),以及
  • 允许其用户利用可在服务范围内查寻的同一外部标识符,发现也在该网站上的他们认识的其他人。

译注:该帖迄今为止已有230个评论。今年9月5日,是权利法案的周年,有个特殊的纪念活动视频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8-10-05
  十月 20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2008-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