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ICON咨询公司发布了一项今年9月实施的调查,通过对3036名13岁以上美国的网络用户在线调查显示:由用户撰写的在线评论和评注——在营销人员所能掌控的事情中经常被监控——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着极大的影响,对美国人的购物影响仅次于个人的口碑。(报告全文PDF免费下载 715k)
MarketingCharts就此报道:Online Reviews Second Only to Word-of-Mouth in Purchase Influence。主要内容有:
这次调查是一个有关企业如何利用在线社区的更广泛研究的一部分,调查发现所有在线信息在购物决策中都重要,而最有影响的信息却由用户产生(user-generated)。
该公司肯定了被其称为“最经常贡献者(Most Frequent Contributors)”的影响力——这些9%的网络用户生产出所有用户产生内容的80%。
网络议论的参与比例,也随着被评论或所涉及的内容类型而有变化。有些人在一种内容类型里是贡献者,但在另外一种内容里却是“潜水者(Lurkers)”。
有关在线社区中影响力的关键发现有:
关于互联网其他影响的发现有:
“很多公司低估了网络社区的重要性,因为在所有互联网用户中,只有一小部分对社区的贡献大,”Rubicon咨询公司的首席研究Harry Max说。“它们不了解的是,大多数其他互联网用户阅读那些评论,而且在做购物决定时很依赖这些。对想要在有限预算下取得更多营销作用的公司来说,小心照顾好网络社区,是个很大的成本节约举措。”
自从生日如愿得到多米诺骨牌以后,家人和朋友来家做客的一个重要节目就是一起玩多米诺。
玩的形式嘛很多样,不仅可以搭多米诺,还可以用各色小木牌搭积木和格式建筑,大家为了减少失误都是跪着或者坐在地上,稍不留意就出现一招牌错,满盘皆倒的沮丧局面。但有一大好处不得不说:我家地板干净了太多,吼吼。
总体来说,玩多米诺参与性很强,动手又动脑,不仅考验大家的体力、耐力、意志力,还培养大家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成就感也是杠杠的,当你推倒第一张牌,大气不敢出的看着其余牌按照你设计的方向发生连锁反应依次倒下,听着清脆的倒牌的声音,直到最后一张牌成功倒下,欧耶!!!
介绍一下以下作品(拍照的时候已经将近17点,所以有点暗了)
搭高塔比赛(最右一副):白色是小宝的,以快手著称;橘红色是我的作品,以稳健闻名;最高的红色是哥哥的塔,以高、拧巴、煽呼位居排名榜第一。左上:哥哥设计的建筑综合体,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很好用呀,采光很好,分出的四个空间可以设计四组完全不同的景观小品,例如春夏秋冬?
左中:以我名字搭的单线多米诺。即使是单线,要让这样一个简单的造型成功一次性全部倒下,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计划近期组织一场多米诺大赛,邀请2个家庭到我家比赛,包吃包喝包玩,谁报名!赶快占坑啦!!!!!
好久没有更新,大家多担待!好饭不怕晚哈!
在今年的10月31日居然收到一份圣节礼物——南瓜灯,是小宝亲手给我做的,我也过上洋鬼节了。
想起上一次过洋节是在大学时候,忘记是万圣节还是感恩节了,我们的洋外教两口子在过节的前夜,偷摸儿的把一篮子锡皮朱古力蛋分头藏在北大俄文楼外的小树林各处,然后满怀着喜悦的回家了。
第二天的外教课上,当我们就得知这个秘密,而且今天的外教课内容就是找蛋、体会洋节文化以及在小树林里就各国风俗随意交流时,哇塞,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大家怀着极大的惊喜撒丫就跑,生怕自己慢了蛋被别人发现,像一群中学生一样叫嚷着、追赶着冲向俄文楼。
俄文楼东的小树林遭了殃,说被刨地三尺丝毫不过分,动作快的同学甚至已经上树,伴随着偶尔听到的“找到一个”的尖叫声,大多数同学发现这朱古力蛋没有预期的那么多。自己甚至还颗粒无收呢。大半节课过去了,老师好像也有点莫名其妙,指指点点说到那边看看……这里呢…… 大家对他的指的地方反应都不大,因为那么明显的地方显然已经被我们翻找过多次,老师疑惑的跑过去自己找,当然没有。
然后大家才知道,原来所有的朱古力蛋昨晚就埋在很明显的地方,设计找蛋环节其实只给大家的一个小惊喜,没准备花这么多时间找蛋的。后来据我们分析,丢失的蛋可能是早上在这里晨练的人捡走了,俄文楼门口的小树林早上经常有退休老师在这里打太极或者新同学练英语。
今年收到的万圣节礼物是小宝给我刻的万圣节南瓜灯,小宝说起名“阿古拉”,因为它表哥是“唐古拉伯爵”,所以阿古拉还有吸血鬼血统,只是牙口不太好 :) 普普通通的小南瓜,让小宝一刻,果然像模像样,晚上睡觉时点上它,照明效果还相当的好捏。
这是一篇讨论贴子。小容在看Tony的原贴《博客架构的媒体局限》时留言写下了这些内容,也顺便整理了一下自己使用blog软件的一些心得。下面将会把Tony的原贴和小容的留言对照着贴出来。下面中的引用部分均摘录自Tony的原贴:
- 文章性质
撇开个人日记,单指具备社会化属性、媒体属性的博客文章。
分成时效性和非时效性。
一篇技术文章、一则笑话的文章,在任何时候读起来,可读性基本不会下降。
一篇时事观点的评论,可读性会随着时间衰减。
时效性和非时效性是一个划分维度,知识性也是一个划分维度。
对于作者而言,从一定时间长度来看,blog是作者自身的一个很好的个人知识工具,时间的标记依然是很重要的,同一个作者,对于同一个主题,在2004年写的贴子和在2008年写的贴子,显然对读者的意义是不同的。因为作者对同一个主题的思考会更进一步、更有深度。
对于读者来说,blog不仅仅是媒体属性,也具有知识传播功能。不同的blog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而且偏媒体属性和偏知识属性的内容,写作难度也不同。
基于写作难度的原因,blog中的时效性强的贴子(例如关于Google又推出什么新产品了,或者是针对某个事件所引发的思考)还是非常多的。很多时候,即使水平高的专家,也经常被事件激发写作出灵感。
文章组织的维度
- 分类、标签、作者
除了”分类、标签、作者”,还可以运用pages来做专题组织。现在的WordPress已经可以支持pages的多层结构了,换句话说,可以通过pages可以发挥主导航条的潜力,运用pages来整理过往内容。
这已经可以满足blogger的部分要求。例如一个以技术类为主题的blog,可以在pages上设立不同的页面:”术语表”、”案例分析”、”技术专题”、”Geek实验”、”业界周边”这样。
Pages和”分类”和”标签”都不同。Pages可以让用户做一些超越时间序列的页面,通过这个可以来整理以时间序列特征明显的内容。
大家可以看到“大学小容”里设立了一些pages,例如这个《成群结队》的pages,把”成群结队”这个系列贴子整理在一起(备注:还没有完全整理完,这几天会整理一下)。
在英文blog那里也做了一个pages,把有关如何把幻灯片当成社会化媒体工具的实践整合了放在一起。
博客入口
1 从搜索引擎搜索信息、或者通过外部链接,进入单篇文章。
2 敲入域名直接进入博客首页。
可以进一步分成新读者和老读者,进一步可以细分成搜索引擎、外部超链接、社会化友邻分享推荐、浏览器输入域名、RSS阅读器订阅、邮件列表订阅等等。
新读者:
·搜索引擎、外部超链接、社会化友邻分享推荐、
老读者:
·搜索引擎、外部超链接、社会化友邻分享推荐、浏览器输入域名、RSS阅读器订阅、邮件列表订阅。
时间流
- 博客基本都是以时间顺序排列的,最新的在最上面。
上面已经说到了WordPress可以使用pages来组织非时间序列的内容。此外,随着各类blog变体工具的发展,时间流的单位也越来越细,例如以Twitter为单位的微博客,以及Web2.0网站里的news feed,这些时间流都比blog的时间流更为细密。
千鸟跟我说过,我的博客域名不应该用uitony.com,而应该用 blog.uitony.com或者uitony.com/blog,当时我并没有在意,最近思考博客的架构,恍然大悟。为了使用方便,可以将 uitony.com指向后者,但把博客当成一级域名,会对以后在结构的扩展性上造成很大的问题。
Tony的原文主要围绕Blog软件基于时间序列为组织这个架构所展开。时间序列是blog软件系统有别于内容管理系统(CMS)的重要特征,对于部分注重个人知识管理的blogger来说,时间序列同时也成为软肋。Tony的原文点出了blog的硬伤。Wordpress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所以把软件不断升级,逐渐朝小型CMS去靠拢。
对于写过100篇贴子以上的blog作者,如何整理内容成为极大的挑战。我自己就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不过,比起内容管理系统来说,Blog软件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轻巧方便,容易上手,这也是blog给在线出版带来革命性变革并进而促生以用户贡献内容为特征的社会化媒体世界的重要原因。先是有blog,才会有公民记者;先是有traceback,而后才有blog search;先有了text blogging, 而后才会有photo sharing,video sharing和slideshows sharing;先有了blogging,而后才有micro blogging。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blogger,我们除了关注blog软件,也应该关注其他类型的blog变体工具。社会化营销专家认为企业应该以自己的blog站点为主,而以其他的web2.0社区活动为辅。同样,blogger也应该以blog为主,以social为辅。以自己的blog站点作为自己在线活动的基地,把其他网站内的分享活动作为阵地。这样,在线生涯的结构就是完整的,blog是家,而其他网站是社交场合。在线表达是个人品牌的一部分,同时,在线交际网络也是个人品牌的一部分。人们不仅通过你表达的内容来认识你,也通过你所认识的人和所交往的人来了解你。
blog的时间序列,以及各类工具的即使性,给人们的信息管理带来一个后遗症:即时性内容很多,而鲜少时间整理。人们总是处于“外界刺激-获取信息碎片-传播碎片–外界刺激”这样的循环,而没有达到“信息获取–信息分享-信息整理–信息重用”这样的境界。
最后分享一下小容自己在使用blog软件上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分享你的使用心得,让我们互相借鉴。
1、域名:
老域名www.swordi.com
新域名www.oliverding.com (最近才注册,因为怕swordi.com续费完成不了)
2、域名的使用:
http://www.swordi.com
用来做一个静态的个人主页,只有一页。不过是在2004年更新的,现在需要重新设计过。
http://oliver.swordi.com
现在大家看到”大学小容”就是使用这个域名,令人遗憾的是在2005开始架设的时候,小容的朋友把它直接放在虚拟主机的根目录下。原来期望是架设在swordi.com/oliver下面的。现在变成http://swordi.com的地址跑到这里中文blog去了,而oliver.swordi.com是后面解析的。
http://blog.swordi.com
这个是以前的英文blog地址,现在将这个英文blog的地址切换成了http://www.oliverding.com
3、新旧域名的定位
小容把swordi作为自己的个人在线工作室的品牌,除了发表内容,小容在网络上也参与一些非赢利机构的具体的有些事情,例如提供标志设计服务、社会化营销咨询等等,这些属于”活动”类的内容,而非”信息”类的内容。
今后将会逐渐把这些”活动”类的内容迁移到swordi的下面。而oliverding.com则定位为个人发表内容、进行知识管理使用。
4、外部工具的引用
小容最近的一个观点是,当分享工具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好的分享者。所以,要尽量让每一个feed各具特色。适当地运用一些外部工具,可以有效地解决blog风格和写作题材多样性的冲突。
例如,小容的豆瓣日记,专门用来写有关豆瓣的事情,包括使用豆瓣过程中的一些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观察,同时还包括用户行为和社区成长的观察。这是小容学习用户体验设计的一个方式。
豆瓣日记记豆瓣
http://www.douban.com/people/swordi/notes
如果把这个日记的内容全部放在”大学小容”里写,自己会觉得有些怪怪的,即使”大学小容”的主题很多样,但是”豆瓣日记记豆瓣”这样一个颗粒度很细的内容与”大学小容”的总体风格就很不协调。
最近有个老朋友写邮件来询问近况,于是小容在最新的中文blog里做了一个这样的页面:
Lifestreaming
http://cn.oliverding.com/lifestreaming/
这个页面的上半部分是我在”大学小容”那里写的生活类的贴子,而下半部分是我在”Friendfeed”那里的feed聚合,这样很长的时间段和很短的时间短都融合在一起了。在这个页面上,读者即可以了解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个人生活状态,也可以了解到现在的瞬间我在做些什么。
幸福频道:
http://oliverding.tumblr.com/
这个是架设在tumblr.com那里的blog,专门用来分享小容看到的,令自己感受到积极情绪的视频。每次发布一个视频,而文字可以很短。
积极心理学大师马丁·赛林格曼(Seligman)说,幸福有三种境界,它们是:快乐的生活(pleasant life)、参与的生活(life of engagement)和有意义的生活(meaningful life)。
所以,小容希望整理和记录能够带给自己积极情绪的视频。在积累一段时间之后,再来分析到底是哪些类别的信息和内容会给人们带来积极情绪反应。
和”豆瓣日记记豆瓣”一样,如果这个”幸福频道”的内容也全部发布在”大学小容”这里,显然看起来风格也很不协调。
老冒的blog更多,不同主题,不同语言。相信他也一定有很多感触,所以才会去做一个新blog软件:)
十一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