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 Peter Voss 的一篇文章:《Advanced Intelligence: SI, IA, and the Global Brain》,借用他文章中的观点,我也将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单的归纳为三个主要方向:连接、智能、界面。本文先讲连接这一部分。
人的思想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的传递,从对话,到信件,到电话,到电子邮件,再到即时通信软件。信息通过某种渠道的传递过程,即形成了网络。网络的本质,我认为是信息的流动。
从某种程度上讲,信息流动的慢,即互动性弱;信息流动的快,即互动性强。新浪网那么多编辑,每天那么多新闻,有那么多网民在看,一篇新闻出来,基本上没有时间差,立即会被网民读到,而且被越来越多的网民读到。这些信息还会在其他非计算机网络中被传递,越传越广。
这里隐藏着网络的两大基石:连接速度和连接率。从点到线,从线到面。连接速度决定了信息传递的速度,而连接率决定了信息传递的范围。这里的网络不仅仅是指计算机网络,还包括电视网络、电话和移动通信网络、邮政网络、人-人的网络。
连接速度和连接率相互促进。渐渐的量变产生的质变,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延伸出无数应用,不断地改变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
比如我现在通过一些音乐网站听音乐,本地不存放 mp3 文件;通过 P2P 技术,下载 HDTV 高质量电影也在分秒间完成。当连接速度普遍达到一个高度,我们便不需要系统、软件、硬盘这些东西,在这种意义上,我才觉得 WebOS 是有前途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或多个)具有身份识别的终端。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被认为是 Web 2.0 的本质。实际上,Web 2.0 让信息传递的更快了,或者说,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更强了。UGC 让所有人的思想、智慧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快的传播。说白了,不管 Web 1.0 还是 Web 2.0,你能将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最多的人,你就是最牛的。
为什么信息传递的越快越好?因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能够增值。这个话题,以后有机会再另写博文。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相关话题是 Global Brain。无论是全球人口还是全球联网终端,现在都没有达到 100 亿这个临界值。一旦突破,会否突然诞生高级智能?这个 100 亿,是 Peter Russell 在其著作《The Global Brain》里提到的产生智能(或者说硅基生命,对应于碳基生命)的临界点,抑或是更早时 Arthur C. Clarke 的科幻短篇《Dial F for Frankenstein》里谈到的现象。
所以,诸如 P2P、3G、TD-CDMA 等致力与提高连接速度和连接率的技术,哪怕在将来失败了(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商业运作,一种是被新技术取代),它们的存在也有巨大的意义。
这是我唯一看到的 Web 2.0 公司使用 PostgreSQL 的,可惜还失败了。
FeedLounge 是一个提供在线 RSS Reader 的站点。已经在今年 6 月 1 日黯然宣布失败。这里不去讨论他们失败的各种原因,只说说从他们 Blog 上看来的关于他们选择数据库的经验。
FeedLounge 在数据库的使用上路线是这样的:
MySQL(MyISAM) --> MySQL(InnoDB) --> PostgreSQL
最初是 MyISAM 方式,迁移到 InnoDB ,数据库从大约 1G 膨胀超出了 10G,而且发现引发了新的性能问题,经过尝试发现不能解决后,迁移到 PostgreSQL,总存储从 InnoDB 方式的 34G 缩小到 9.6G,而且,恢复时间也只是原来的大约 1/5 (导出用 Mysqldump,载入用 psql ). 此外,关于内存利用方式上也有一些差异, MySQL : innodb_buffer_pool 6GB + O_DIRECT flush, PostgreSQL 设置上限 2G,只用了 1.2 G。遗憾的是,看不到切换前后性能数据更为详细的对比。
FeedLounge 当时每天要处理的事务量:每天超过 400 万次查询,超过 200 万次的更新/插入操作,高峰期每秒钟有 2000 个更新/插入操作(这应该是批处理阶段)。硬件如何呢? 数据库服务器的硬件:两路 Opteron CPU,8 GB 内存, 6 SATA 7200RPM 16MB 硬盘, RAID 5 ,控制器有 128M. 可以看出来了吧, 7200 转的硬盘 + RAID 5 根本不适合这样的应用。从这一点上说,数据库类型切换其实解决不了本质的问题。
另外看到的有趣参考信息:
FeedDigest 在当时每天有超过 400 万次的查询,超过 200 万次插入,机器硬件只用了双奔四 CPU(2.8GHz) ,1G内存
--EOF--这些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很多以前无法访问的网站都暂时可以访问了,根据我观察的规律,似乎都是封了大约一年时间之后出现的这种情况,最新的一个例子就是英文版本的维基百科。
做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多语言版本的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全书计划自2001年1月15日开始上线,截至到今天,英文版维基百科已有183万个条目,而所有语言的版本累加起来超过500万个条目。
维基百科全书允许大众的广泛参与,大部分网页都可以由任何人进行修改,是一个典型的用户贡献内容的网站。中文维基百科自2005年就无法访问,中间曾经有段时间中文维基百科可以访问,但是目前的状况是依旧无法访问。
测试你是否可以访问英文维基百科,可以点这个链接看看。感谢热心读者Derek的报告。(更新:根据一些反馈者的猜测,这次英文维基百科可以正常访问可能是因为英文维基百科IP地址自身发生变化的原因。)
an ambient installation visualizing the actual water pollution by a colorful LED light system floating in a river. the light system measures the water quality using a network of re-wired pH sensors connected to light-emitting, thin film photovoltaics strips that glow red when the water quality is poor & green with the water quality is good, all powered by a single rechargable AA battery.
[link: thelivingnewyork.com & cityofsound.com|via inhabitat.com]
see also public air quality monitor & pollution data driven colored smoke.
昨天夜里就开始下雨,持续到今天,很大。下班的时候出来,还下着小雨。可是,一阵熟悉的"兰花草"音乐传来,放眼望去,马路上居然有一辆洒水车,而且还在洒着水。马路上还有积水的,洒水的又来了。太有才了。
说起洒水车播放的音乐,还真想起一个点子:唱片公司要想打垮竞争对手,买通管洒水车的,整天播放对手公司歌手的歌曲就行了。比如,洒水车专放"双节棍",估计过几天就没有人听周杰伦了。
插播一则广告: 汪海的帖子收到了侯总的留言。不知道侯总? 你可以不知道芙蓉姐姐,可以不知道付笛声任静夫妇,但你不能不知道侯总 -- "当今最牛的广告牛人",候总说的"如果你错过了,那么我恭喜你,你买不到了", "八心八箭" 等话势必成为接下来几个月网络流行"暗号"
其实今天心情挺沉重的。有些"轻"不容易承受。
--EOF--六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