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虾友,大家好~
上周提到的每周博客推荐,今天上线啦,大家可以到热文中去寻找~
我们从近30个首批申请的博主站长中选出两个推荐给大家,暂定每周推荐两个,选定的条件上一篇抓虾日记已经说过了,再强调一下:
1:稳定的更新频率
2:优先考虑全文输出的频道,如果为摘要输出,正文内容不得少于150字
3:优先考虑订阅量小的频道
4:文章有特定关注领域的优先于四处出击的
因为博客和站长们其实各有侧重,所以推荐出来的频道未必符合所有人的口味,大家只管捡自己喜欢的订阅。
目前我们对这个小产品也属于摸索尝试阶段,以后必将给出更加完善的申请方式、推荐方式和管理方式。
另外,针对我们观察的一些申请博客的问题,这里想啰嗦一下。
一种情况是有些博客更新频率不稳定,可能几个月不更新,一更新就一天更新好几篇,这对于阅读者来说是一种煎熬,虽然文章质量很好,但可能要稍稍往后排一下了。抓虾要推荐给虾友们,就希望能够尽量保证博客的质量,更新不稳定的或者最近又才开始更新的,我们可能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另一种情况是涉猎的方面很多。其实订阅者可能只关心你的某些方面,那另外一些方面的内容在订阅者看来就会成为冗余信息。虽然这部分博客也是篇篇很精品,我们也准备稍稍把优先级降低一下,往后排一排。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已经很出名了,比如DBA notes和中文HowTo这些,抓虾会在频道大全的某些位置给予很高的推荐,因此在每周博客推荐这个小环节上要稍微往后排一排了。对于订阅数大于1000的,可以暂时不申请了。
抓虾每周博客推荐,敬请大家订阅~~
各位虾友,晚安~
经常来回中港和两岸,成了机场常客。乘坐北京与上海的航班,常常碰到VC朋友:“喂,去上海吖?”(废话, 当然是去上海呐!不然在上海航班上干什么?)港龙赚那么多钱,都是拜这些往神州大地掘金的商人所赐。现在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在哪里居住?”——“港龙候机室”是标准答案。
英特尔投资部在中国只有短短的十年历史。当我还是在上海架构实验室工作的时候,一天Tony(注:Tony Jansz是Intel Capital第一位MD,后来去了凯雷)来找我,一起去见了张朝阳(搜狐始创人)。后来我才知道我糊里糊涂做了这个项目的sponsor。说起来对中国互联网的贡献,我也有份呢(一笑)!Sohu就成为了Intel Capital中国的第一笔投资。
过去十年,Intel Capital在中国度过了大约三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从1998到2000年。这第一阶段可以算是VC的黄金时代,你基本上只要把钱投放在任何与互联网有关的公司都能赚!有不少只有概念与可笑念头的公司,比如家居装修B2B、宠物相亲等等。我听说有些VC把支票簿带去开会,在听过创业者30分钟的报告后,马上开票以保证能占住投资公司的机会!赚钱太容易,把投资的一切教条与纪律性都抛诸脑后。这真是创业者最风光的时代哦!
当时比较著名的VC就有软银、IDG、汉鼎亚太、华登国际与中经合等老牌子。这一期Intel Capital的投资除搜狐外,还有盈科(后来收购了香港电讯)、亚信、UT斯达康等。软件公司方面有洪恩、速达、适普等。那个年代也是对人才保留最具挑战性的时候。VC对稍有投资认识的投资经理都会不顾报酬代价地挖走,Intel Capital那时流失了差不多整个队伍!
超出合理的期待爆破时,只能带来超水平的失望。贪婪的金融界造成了史上刻骨铭心的科网股泡沫。Intel Capital的第二阶段并不好过。从2001 到2003 年我们渡过了VC界的“核战后严冬”(nuclear winter)。几乎所有VC一下子都消失了,包括所有的企业投资机构。有不少在 2000年成立时信誓旦旦要做一翻事业的,都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不单我们要找co-investor找不到,就连被投的公司要再融资以渡过危难也被拒绝,不少好公司只能走上倒闭清盘一途。
在这阶段我们重建了队伍,精简了人手(比“裁员”较中听的代语词);重新定位争取战略高地,推出了ITD(英特尔技术日)提升竞争优势;在欠缺同行投资者情况下,加强我们领投的能力优势(在此之前Intel做领投的案子很少);在风险控制方面采取了降低投资金额的手段,整整三年投资额不到四千万美元。这一阶段投资的公司大部分都做的不好,十六家公司里有十家是以赔本收场。原因很多,但有一点被证明是投资转型很花时间,队伍的稳定性也大大增加了投资的风险。Intel Capital投资的,剩下能够熬下去的有南京联创、凌讯、BCD等。
第三阶段是从2004年到目前。跟最初期相比,影响面有过之而无不及。VC大举进军中华,有一套说法是“Sand Hill Road discovers China”(Sand Hill Road是加州硅谷著名的VC胜地)。相比前期仅限于走短线拉杂成军的无牌新生代,到现在是欧美顶尖大户,拥有二三十年以上历史的大牌比比皆是。红杉、凯鹏纷纷落户建立中国基金(有一些还是珍惜羽毛,改用“第二品牌”上阵,如NEA的北极光、IGNITE的启明等),招聘一批“高手”在市场重活初期,利用机构内强大的分析与研究能力作后盾,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他们的出现,给行业带来了冲击,他们把国外的BKM(Best Known Method)引进,为中国风投界打好更坚实的基础。原活跃的基金,如赛富(以“盛大”一役广为人诵)、晨兴、集富、寰慧、宏基(后改名为智融)也重新上路,招兵买马一拼。大部分饱受科网泡沫之苦的都对那段经历难忘,坚持投资纪律严格遵守,可能“泡沫”也算是给业界的收获吧!2004至2006的三年是丰收年,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投资几乎都有不错的回报。Intel在2005年6月份成立了两亿美元的英特尔中国技术基金,是Intel第一个以地区投资为重点的基金。在这一阶段,Intel投的德胜无线、珠海炬力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金山软件也据报申请在香港主版挂牌。投资组合的前景可说满意。
中国高速的发展,为很多投资者带来机会。股改后A股涨了五倍,对VC是好是坏?从好的一面讲,多了一条退出途径,总应不是坏事。但同时被投企业的胃口也大了,以前用的“可比”企业以纳斯达克为主,一般用5到7倍可以做成 “刁”(deal)。现在有了A股40倍做基准,没有15倍预期市盈率(的价格)连谈也不用谈。
以后何去何从?下次再写吧。
九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