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5 智力题 » 王建硕

曾经看到一个简单的题:

为什么镜子可以颠倒左右却不可以颠倒上下?
最近对这个问题很上瘾,问了公司里的两拨人和一些朋友。你觉得答案是什么呢?

P.S.晚上只有5分钟,要睡觉了,我还有其他好几道题
P.S. 2 爱生活真是一种美德

18:38 Google Reader显示订阅数以及更新频率 » WebLeOn's Blog


Google Reader刚刚增添了一个显示当前Feed详情的小功能,可以显示当前Feed在Google Reader订阅数以及更新的频率。

Google Reader已经提供了用户阅读习惯的Trends展示以及根据阅读习惯推荐内容的功能,这次进一步展示Feed的订阅数和更新频率,可以让用户更合理的安排自己阅读Feed的方式。

对于收到信息过载困扰的人来说,简单的RSS Feed过滤未必能解决问题。其实,拥有Google Reader这样庞大的用户群以及FeedBurner的数据分析能力,Google提供一种更加智能有效的Feed阅读方案也未必不可。
13:48 豆瓣友情小组功能上线:让群体像个体一样交际 » 大学小容>善用网络,助益成长!

早上打开邮箱发现,豆瓣推出了“友情小组”的新功能,这正好和小容最近写的这一组小文章有些关系。写这组文章的缘由在开篇《从个体社交图(Individual Social Graph)到群体社交图(Group Social Graph)》有详细的介绍,因为看到译言和豆瓣里的有共同主题的TED小组,小容想起SNS社区网站里的小组是否可以像个体一样进行跨网站的交际。

豆瓣通知“友情小组”新功能上线的邮件截图如下:

• 呼之欲出的“友情小组”功能

其实这个“友情小组”功能是个呼之欲出的功能。许多小组的介绍里都会推荐一些相关的小组,实际上这些小组介绍里的相关小组推荐相当于人工的“友情小组”功能。举一个例证:

“律师”小组的介绍

这个“律师”小组的小组介绍了推荐了多个相关的小组,而豆瓣的算法也推荐了一些相关的小组:

这个小组的律师也喜欢去的小组:

• 将社交推荐和机器推荐结合

正如“豆瓣三年”里所说的:

在豆瓣前两年里,我们相信算法,“豆瓣猜”积累了豆瓣的各种推荐算法。

而在过去一年里,我们发现,朋友之间的推荐可以同样强大和有效

“友情小组”同样是这个“社交推荐”思路发展的产物。

这个小组的成员也喜欢去的小组—–这是依靠机器的算法推荐;

组长互相确认关系的友情小组—-这是依靠社交推荐的;

• 让群体像个体一样交际

友情小组是双向友邻关系。

这次“友情小组”推出就是“双向友邻”关系,避免了上次“友邻”、“朋友”、“关注”带给用户的混淆。展望未来,小组之间出现“关注——单向友邻”的关系也未尝不可。

如果网站开发人员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小组管理员的后台,提高管理员的权限,提供更多工具给管理员使用。那么,让群体像个体一样交互指日可待。小容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三个过程:

• 首先,在各自网站内部实现不同小组像个体一样交际;

• 其次,不同网站的小组可以互相交际;

• 再次,在线的小组和离线的群体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这样,在线社交网络服务改变个体社交的图景,将再次在群体这个层次涌现,进而对我们的社会结构演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当然,这样的演化不是简单照抄个体社交模式就可以,如何厘清群体决策机制是个关键问题。个体可以很简单地自己负责的决定,而群体要做出为群体负责的决定则十分艰难,首先由谁来代表群体做出决定就是一个问题……

对于豆瓣来说,这个“友情小组”是一个很好的礼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彰显出与国际同业相比,豆瓣已经在群体交互的方向跑得很快了。

• 关于豆瓣友情小组的有趣广播

阿北的广播里有一些关于豆瓣友情小组的有趣记录:

• 一个永远也不会在“这个小组的成员也喜欢去…”里出现的友情小组例子: 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

• “睡觉总是流口水” 和 “我们不会用筷子” 是友情小组

• 已经有14对小组结成连理;另有48个请求还没被搭理。

• 天亮了,豆瓣们请抬头。又有一个组长倒在了血泊中,被PK了。

• 呼唤Davies接受Python小组为豆瓣API友情小组

此外,已经有人在呼吁“合并组”的功能了。。。。。。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8-03-07
  三月 20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200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