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0 “野生动物正变得适应青藏铁路”? » 中外对话新鲜出炉

2008年初,中国一摄影师伪造的一张藏羚羊在飞驰的火车旁自由奔跑的新闻照片被曝光。但野生动物专家指出,刘为强的照片虽是造假,但它反映的情况却是真实的。蔡如鹏报道。

2008年4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在“读者来信”栏目中刊登了一封中国科学家的来信,题目是“野生动物正变得适应青藏铁路”。作为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各国科学家一直以在此发表研究成果为荣,但这一次,中国科学家却是为了纠正《自然》的一个错误。

造假照片与真实状况

写信人是杨奇森、夏霖,均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兽类学研究组研究人员。从2003年起,该研究组一直在从事青藏铁路对高原野生生物影响的评价工作。

今年3月初的一天,一位同事告诉杨奇森,2月28日出版的《自然》刊登了一则与青藏铁路和藏羚羊有关的消息,让他赶快看一看。

这是一篇由《自然》杂志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杨奇森看后发现,文章虽然主要报道中国摄影师刘为强伪造新闻图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获奖一事,但同时也对中国政府是否在青藏铁路环保中做出努力提出了质疑。

此前的2006年,中国《大庆晚报》摄影记者刘为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合成了一张几十只藏羚羊在飞驰的火车旁自由奔跑的照片。2008年初,这张被数百家报纸采用并获得中央电视台“2006年度十大图片”的照片被网民揭穿

一些国外媒体因此质疑青藏铁路建设,认为中国政府凭借假照片粉饰青藏铁路与环境的和谐,相继出现了《Photoshop是如何帮助中国进行宣传的——藏羚羊、火车及国家新闻机构》、《当自然界不与中国合作,只有Photoshop!》等几篇报道。《自然》杂志也推测,事实可能与照片所表现的恰恰相反。

“刘为强的照片虽是造假,但它反映的情况却是真实的。”杨奇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火车在桥上行驶,我们确实看见过桥下有藏羚羊穿过。”

刘为强拍摄藏羚羊期间,杨奇森的研究小组正在高原上进行野外研究,刘为强还曾把那张照片拿给他看。“我看了第一反应觉得拍的非常好,毕竟是专业摄影师,比我们搞科研的强的多。根本没往造假上想,因为照片反映的情况的确是真的。”杨奇森说。

事实上,杨奇森等人也拍到过藏羚羊与火车在一起的照片,只是由于拍摄距离较远,照片中的藏羚羊与火车比起来,显得非常小,看上去没有刘为强获奖图片所表现出的冲击力和艺术性。

但《自然》的报道让读者觉得,中国政府对青藏铁路环保方面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这张合成照片。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杨奇森说,“中国对青藏铁路环保方面的验收,在规格上甚至超过了铁路工程本身,非常严格。我们多年的监测也证实,藏羚羊迁移时已逐步适应通过通道穿越铁路。”作为享誉全球的科学杂志,《自然》刊登这样的报道让杨奇森觉得不公正。这一想法促使他决定做出回应。

“官方的”VS“科学的”

杨奇森首先想到他的老朋友美国人乔治·夏勒,一位世界知名动物学家。治学严谨,为人正直,曾多次揭示野生动物的真实处境,为保护野生动物做出过许多杰出贡献。如今已75岁的他仍受雇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在中国从事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杨奇森和同事们商量,如果能得到夏勒的支持,以他在藏羚羊保护领域的权威地位,回应肯定会更有力度。

了解情况后,夏勒很支持杨奇森的想法。经过商量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以负责评价青藏铁路生态效应的动物学家名义,给《自然》写信,纠正该杂志的报道。最初,杨奇森希望夏勒能一起写这封信,但夏勒认为,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杨奇森等人完成的,自己可以作为支持者,但不能充当作者。因此,信件最后的署名就只有杨奇森和夏霖。

让《自然》接受与自己已刊登的新闻观点相左的文章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负责投稿的夏霖记得,信在发表之前,“与《自然》杂志的编辑来回修改了至少三四次”。双方在观点、论据,甚至遣词造句上都进行了反复磋商。

夏霖印象最深的是,在如何定义作者身份上双方的几次反复。最初,《自然》认为杨奇森和夏霖是在为中国政府说话,是官方指定的科学家。但夏霖坚持他们的工作是独立的,评价是站在科学的立场,而不是为了迎合政府。

多次协商后,双方互不相让。最后,《自然》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既不说是为了政府,也不说是站在科学的立场,而是用了一个模糊的英语词汇(officially)。这个词既有官方的意思,也可以做正式、客观讲。

不过促使《自然》最终接受这封信的根本原因,还是杨奇森等人多年的研究工作和不可辩驳的监测数据。

有效的动物通道设计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家曾多次对青藏公路沿线的野生动物进行详细的调查。他们发现:藏羚羊在青藏高原的分布,并不像100多年前那样连续,而是孤立分布在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青海三江源保护区和可可西里保护区等4个区域。

每年夏天,大批雌性藏羚羊从其它3处迁移至可可西里腹地产仔。约1个月后,再带着幼仔返回原地。其中,在三江源与可可西里之间迁移的藏羚羊,需要跨越青藏铁路。

因此,受青藏铁路影响最大的就是冬季生活在三江源保护区的藏羚羊。事实上,这群藏羚羊也是4群中数量最少的。“初步估计有3000到4000只,”夏霖告诉记者,“而前往可可西里的,这些年每年大约有1500到2100只,返回时增至2300到2900只。”

为了不切断藏羚羊的迁移路线,青藏铁路在通过藏羚羊迁移区域的大约260公里线路上,预留了15处桥下通道,这也被称为野生动物通道。

青藏铁路是中国工程项目中,第一个设置野生动物通道的。青藏铁路项目设计总工程师李金城说,整个项目的总投资中环保费用占了7%,高达21个亿。这是以往的大型工程中所没有的。

但部分环保主义者担心,藏羚羊不会接受这些专门为它们修建的通道,因为它们毕竟只是动物。

事实似乎的确如此。在2003年野生动物通道刚投入使用时,许多藏羚羊未能完成迁移,被阻挡在铁路一边,很多已经怀孕的藏羚羊不得不就地产仔。

杨奇森认为,这项工程对藏羚羊迁移的影响确实存在。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连续实地的监测数据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动物通道的藏羚羊越来越多。以2006年为例,研究组共观测到2952只藏羚羊回迁,其中98.17%的藏羚羊从野生动物通道中穿过。“这说明藏羚羊迁移已基本适应了动物通道。”杨奇森说。

他在给《自然》的信中写道,尽管在青藏铁路建设阶段藏羚羊的行为受到一些干扰,但它们很快调整迁移路线,适应了铁路工程导致的局部环境变化。从目前情况看,这些野生动物通道的设计是成功的。

文章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总370期,有改动。

首页图片由B_cool

18:18 社会化媒体营销:教育还是适应 » WebLeOn's Blog
孙志峰的一篇Blog,从“默哀”的习惯不同说起,讨论了在目前国内的环境下新媒体在营销方面遇到的困境。其实这样的问题,几乎所有接触这个领域的人都会很快意识到,虽然可能碰到的具体问题会不一样。但是,中外企业对社会化媒体营销在观念上的差异的确非常的大。在这种差异中,应该教育国内企业学习国外理念,还是去适应国内的现实环境就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困惑。这是许多人都需要跨越的一道鸿沟。



我一直这样觉得:文化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国内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网络文化这些既成的环境,都和国内企业在进行社会化营销的这些习惯性思维或者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部分企业营销人员对SMM的认识,是来自对自己所接触的商业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的直观感觉。这样的直觉,有错的有对的,有我们需要适应的环境,也有我们需要教育的误区。

比如在营销平台的选择上,国内首先想到的是论坛,而不是Blog或者社交网络,这跟在美国是恰恰相反。这种来自直觉的选择是正确的,到目前为止,论坛对消费者购买直接行为的影响还是大大超过了其它平台。但是在具体的方式上,如果一味采用枪稿、转帖、置顶等方式,就常常收效甚微,甚至是适得其反。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一个企业想要配合一个新产品的发布作一个Online Compaign,也选择了Blog Buzz作为活动的一部分。这都没有问题,但是营销人员要求博客文章被转载5000次,这显然就是对于社会化媒体传播方式的不了解造成的误区。



环境是需要去适应的,但是误解也需要通过教育来化解。如何去寻求这样的平衡,是中国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这里,我觉得有几点是可以去努力的:

首先,是一个科学而合理的评估体系的建立。突破传统网络广告的评估标准,是一个让企业认识到新媒体营销真正价值的一个关键因素。有了合理的新标准,才不会被旧的框架所桎梏,对新媒体营销效果的改良和理论的建设发展也是必要的条件。

其次,有一个观念还是必须要转变的。新媒体营销是一种更长期,更复杂的企业活动。所以必须从一种单纯的销售或者市场活动,上升为企业整体营销管理策略的一部分,而且企业必须直接参与而不是完全由第三方代理。已经有一些跨国企业都建立了这样独立的新媒体营销部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8-06-08
  六月 20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200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