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6 发展中世界的奢侈代价 » 中外对话新鲜出炉

为了清洁的用水,世界上最贫困的人们支付着不成比例的高价。如何才能让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实现公正而现实的定价?菲奥娜·哈维报道。

达累斯萨拉姆的贫民窟居民们长期用小罐买水,1000升水要花8美元;而在同一城市里,那些能接上自来水的较富裕居民的花费却只有区区34美分。在英国,同样多的自来水只需1.62美元,美国更只有68美分。

来自其他国家的数字确认了上述情况,整体来说,要获得水这种最关键的自然资源,最穷的人们花的钱却最多。世界上缺水人口的比例非常大,有10亿人缺乏清洁用水,有26亿人缺乏卫生条件。据设在伦敦的慈善组织“水援助”统计,每天有大约5千名儿童死于和水相关的疾病。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指出,要让缺乏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减少一半,只需花费100亿美元,而这却能为世界带来每年38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它还认为,围绕水权利的争议可能导致冲突,比如达尔富尔。

然而,由于每场雨都告诉我们,水实际是可再生性最强的自然资源。问题在于分配,不仅是有地方旱有地方涝的气候性的分布不均,社会分配方面同样不均匀。

问题在于如何制定一个公正的水价。在某些国家,同在一国之内,穷人缺乏清洁用水,另一些人却在浪费水资源,因为他们的供应由政府补贴或者由于价格极低使得他们缺乏节约用水的动力。

这个问题绝非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据估计,西班牙农民所付的水价只有其实际成本的2%;加利福尼亚中央谷地区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农民每年用掉的水占全州的五分之一,但他们低廉的水价背后是每年的补贴,仅2006年一年的补贴就高达约4.16亿美元。

“水的定价绝不公正也不现实,”即将离任的雀巢食品集团总裁彼得·包必达说。“所以人们用起水来就好像这是一种永远免费的资源。这也正是我们的水资源走向枯竭的原因。”他警告说,如果不采取更多措施来节约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的话,一场危机就会迫在眉睫:产业界将争相寻求自己所需的水,而且将被迫付出高得多的水价。

包必达认为,这个问题唯一的答案就是让市场力量来承担。为了保证水不被浪费,必须进行公正而现实的定价。“这就是前进的办法,”包必达说。雀巢公司这么积极地参与这项活动,是为了树立一个好公民形象,要知道由于该公司一直在发展中国家推销婴儿奶粉,反对这种做法的消费者已经对它进行了30年的抵制。抵制者认为,因为这些婴儿配方奶粉里混入了被污染的水,导致无数孩子夭折,而用母乳喂养的话,这些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雀巢公司说,现在它将在这些产品的营销上遵守国际法规。

最具危害性的影响之一就是没有对全球贸易中的“虚拟水”进行公正的定价。所谓虚拟水,就是用于粮食或制成品生产的水。一些国家本来就缺水,却还以工农业出口的形式把水送到国外。

通过输出小麦和其它粮食,澳大利亚出口的“虚拟水”比任何国家都要多。该国农民已经遭受了长达七年的干旱,直到现在才刚刚出现缓解的迹象。结果,他们的农业用水效能成了世界上最高的。然而,一个像澳大利亚这么干旱的国家却如此热衷于灌溉密集型粮食的出口,专家们质疑其意义何在。

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对“虚拟水”的交易几乎毫无知觉,但全世界范围内许多产品的售价却表明其生产中所用的水的价格非常低廉。英国非营利机构“Waterwise”指出,一条售价区区几英镑的牛仔裤要耗费11000升水,而一个不到1美元的汉堡用的水也超过2400升。

UNDP的水管理项目负责人安德鲁·哈德森指出,农业用水户经常得到很多的补贴,有直接的有间接的,使得农民的用水“定价严重过低”。这也造成了严重的问题,UNDP估计印度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超过一米,严重威胁着未来的农业生产。

其他产业可能也有供水补贴,或者拥有开采权,因此可以获得廉价甚至免费的水资源。UNDP的结论说:“在水源管理问题上,全世界肆无忌惮的做法就好像一个不管不顾的败家子。按照补充率来说,每个国家的用水量都远远超出了其储存量。”据预测,世界人口将从如今的约67亿增加到2050年的90亿,这种不管不顾的做法将让这个严峻的未来面临更大的问题。

如何才能对水进行公正的定价?许多非政府组织希望水能够被当作一种基本的人权,并且对那些提高水价的机制表示怀疑。“水援助”组织的政策负责人亨利·诺森佛补充说,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管理架构阻碍了为水定价的努力。“成功地利用价格作为调节供应的形式,这就是制度的坚强性和政策体制有效性的功能。”

哈德森相信,如果首先能够实现特定的条件,就能够更好地制定水价:“必须建立机制,保证每人每天20升水的人类基本需求(用于饮用、煮饭和洗涤)。要实现这一点,政府必须通过适当的形式提供补贴,并且建设当地的供水设施。”

许多政府都对水价进行调节,但由于“负面补贴”,这些调节并不总能实现合理的用水定价。因此,包必达提出另外一个设想:水交易。

他把这个概念和碳交易进行了比较。碳交易就是在欧洲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定价。在一个被称为“限额与交易”的机制下,企业能排放多少碳都有一个限度,同时允许其互相进行配额交易。在水方面可以建立一个类似的系统,这意味着企业和农民们都被赋予一定量的用水权利,如果他们想要使用超过配额的水,就必须在交易系统中从其它企业或者农民那里购买权利。

包必达说,这个观念其实并不新奇,早在几千年前阿曼的沙漠居民们就开始相互进行供水权的交易了。更近的例子则是在雀巢公司的母国瑞士,那里的某些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每个农民都有权利从灌溉渠道中获取一定量的水,依据所种庄稼的不同,他们可以少用一些水,从那些想要多用水的邻居那里换取报酬。

美国环保协会主席弗莱德·克虏伯是这一观念的狂热拥护者。一月份他在达沃斯的一次会议上说:“只要经过正确的设计和实施,一个诸如限额与交易的基于市场的工具可以很好地解决的我们的水危机,就像对全球变暖一样有效。”

但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IED)主任研究员杰米·斯金纳说水交易存在法律和政治上的障碍。他举了西班牙的例子,那里的农民对水没有所有权,因此只要水权没有和地权脱钩,就无法进行交易,而二者的脱钩是很微妙的。他还说,如果想要实现水交易,“一定程度的水资源私有化是必需的,但这在很多背景下都存在政治上的困难或者不快。”

克虏伯承认水交易必须克服大量的法律和管理问题、既得利益的阻碍,尤其是农业游说集团。几乎在全世界,农业在用水权上的待遇都是最好的,所付的水费也比其他任何产业都少,这就是原因所在。

他说:“毫无疑问,要保证水交易通过一种划算的方式得到实现,并且防止不正当收益,我们还要做很多事情。我们还必须保证水的转让不伤害农村社区、低收入人群以及环境。要实现一个有效的水限额和交易机制,必须进行大量的计量和执行工作。”

但克虏伯坚称:“那些事情都是可以控制的,我们和其他人已经开始着手处理它们了。”

另外一些区别会阻碍水的限额和交易体系像的那样落实。碳交易是虚拟的,企业之间交换的只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许可,而不是真的转让成吨的实体碳。但是水很重而且很难远距离运输。“水不可替代,而且不能运输。”花旗银行全球理财的首席投资战略家爱德华·克施纳说。”

世界上唯一的水运输就是瓶装水,这种昂贵的产品经常被认为对环境不利。因此,水交易只能发生在小片地区范围内,比如分享水源的地区。从瑞士和少数其他例子可以看出,水交易的地方系统是可以改进的,只要有管理能够保证交易的公正实施,并且有政治意志来推动其前进。

无论水交易是否能够实现,包必达相信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产业界应该准备好支付高得多的水价,而用水也将更加高度规范化。他说:“我们将不得不支付更多水费,这是正确的,我们也应该这么做。”他认为,许多企业更喜欢水交易体系,而不是让自来水公司或管理局肆意提高水价。

正如克虏伯总结的:“这些与产业界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包括健康河流系统在内的安全的水未来,有助于营造一个健康的产业气候。要实现这个安全的水未来,市场和保护是最划算的方式。”

然而,对那些支付着不成比例的高水费的穷人来说,更公正的定价不会那么早到来。

 

首页图片由Mikeblyth

 

来源:http://www.ft.com/home/uk

金融时报有限公司2008年版权所有

13:15 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之五:IM工具上的身份识别 » 大学小容>善用网络,助益成长!

这篇贴子是《成群结队》第四部分“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的内容。这个系列的第三部分讨论的是“电子邮件讨论组”,第二部分讨论的是“群体电子邮件地址”。

前几次的贴子针对Mr.6和张家振关于MSN的讨论文章的第一部分(12)和第二部分,这次继续讨论他们的文章的第三部分。

Mr.6在贴子《MSN让人际关系「倒退鲁」的3种尴尬情况》中提到的MSN引发的第三种社交尴尬与中等朋友有关。

Mr. 6:第三种尴尬,MSN上的资讯伙伴

普普通通的中等朋友:每个人都有普普通通的中等朋友,可能是刚认识,也成功的加入对方的MSN了!却因为平常没有什么话可说,反正就留在MSN名单里,以后有机会再交流一下罢。视我们的习惯而定,有时候愈多这样的「资讯伙伴」,我们MSN上就会有愈多的「普普通通的中等朋友」。

张家振在《MSN的人际关系只有会不会管理,而不会有倒退鲁》贴中回应说:

对于那些已经加入 MSN 的朋友;一开始很热络,一阵子之后就变得越来越少打招呼。我认为这是必然的现象。代表该人在你的生活中已经慢慢淡出,但不代表不再重要,而是可以保持一种人脉,与友情关系。

张家振同时还分享了一个管理MSN联系人的好方法:给MSN联系人加标签帮助记忆

当你知道MSN有编辑对方昵称这功能后,却不善用这方便的功能来管理人脉信息,便是个人的信息管理的问题了。

我自己的管理模式为:当我加入每个联络人,并与其初步的交谈互相了解后,便会开始替对方下Tag。Tag的目的正是人脉信息管理的重要关键。这样的标签化命名,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认识对方,而且当遇到久未联络但是又需要对方的专长来协助自己时;不仅化解了所有的尴尬与不便,更能在 MSN 内建的搜寻功能中,快速的找到你要的联络人。

Mr.6所提到的现象,实际上是在线交际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仅在MSN上才存在。只是在MSN这类IM工具上,联系人名单每天会出现在界面上,而在其他的在线社交工具上,很多时候,联系人名单在一个单独的页面展示。不同的联系人名单展示界面,给用户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试想一下,我们因为某些机缘和某些人通了几次电子邮件,而后就停止了互动。过了半年之后,我们还会记得这些人吗?实际上,这些人依然在我们的联系人列表上。只是,他们不那么可见。相反,即使我们和某些MSN联系人只聊了几句——如果我们没有删除他们——这些联系人也会直接出现在我们的MSN界面上,他们天天可见。

此种界面的差异,给用户带来了一些错觉,“这些人天天在我的MSN联系名单上,我不去和他们联系,看起来很对不起这些朋友啊……”

• 联系人并非全是朋友,社会交际并不仅仅是友情管理

在此,小容要先澄清一个重要的误区:联系人并非全是朋友,社会交际并不仅仅是友情管理。作为个体,我们必然会和社会中的其他个体发生互动,所有和我们发生互动的人就是我们的联系人。在这个联系人范畴中,只有极少数人才是我们的朋友。朋友意味着友情关系,而联系人并不一定意味着友情关系。

在人们的生活中,友情仅仅是我们社会交际的一部分。许多时候,因为很多事情,我们需要和朋友之外的人们联系,而且,许多时候还要保持长期的联系,或者保留他们的联系方式,在短期联络之后,方便未来再次重新联络。因为现实世界的物理局限,人们处理这些联系人管理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在线社交工具,则可以帮助人们管理更多的联系人,助益生活、工作和学习。

为什么我们要用“中等朋友”这样奇怪的字眼,而不愿意用“联系人”这样的字眼呢?!联系人并非贬义词,只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枷锁而已。当小容看到繁体版的Flickr把contact翻译为“自己人”的时候,感觉有些啼笑皆非的样子。

当我们用“联系人”和“朋友”两个概念来看待社会交际以及由此衍生的在线社交,很多看起来复杂的现象就变得简单了。

• IM上联系人的身份识别

正是因为有许多联系人并不是我们的朋友,所以我们无法在脑海里对这些联系人建立清晰的身份记忆。这不能怪人们在交际的时候不够真诚,不够投入。因为大脑总是爱偷懒的,只有当我们反复和一个人交流,大脑才会记住这个人,而是这样交流还最后发生在最近,而不是很久很久以前……

在此种情形下,发生Mr.6所说的情况就实属正常。Mr.6举的例子是:

「咦刘乔治,你的MSN是什么?」张大头问。

「喔对吼,我们认识这么久,都没交换过MSN?来,我的是XXXX,小老鼠,Hotmail点com。」

张大头开始抄写,「好,那我的是XXXX,小老鼠,Hotmail点com!」

轮到我抄写。抄完了以后,两人各自回家,打开MSN,键入那个住址。MSN还很窝心的,不会马上告诉你这个残酷的事实,但,当你在MSN上方的搜寻框搜寻「张大头」,马上看到,此人已经上线?奇怪,才刚加入他,怎么会这么快上线?

再看一下,咦,张大头那、那、那个昵称,什么「北国的雪,飘得我一身凄凉,大头你好惨…」,这个昵称,好面熟啊!

好像,已经我的MSN名单里好几年了!

尴尬啊尴尬!看到这个「张大头」上线了,我没有跟张大头说嗨,张大头也没有跟我说嗨,原本还称得上的「中等朋友」,现在硬又是回到远古的冰原时期了。

Mr. 6举的是一个特例,实际上说的是线下身份识别和线上身份识别的差异所带来的尴尬。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久未联系的人,互相之间要激活联系方式很简单,两个人面对面,手握手,大脑就会立即在脑海里搜索过去对这个人的回忆,并快速将过去交往中的点滴线索都抓出来。

对于现实世界而言,身体就是最好的身份识别方法之一。

而在虚拟世界中,IM上的联系人如果没有通过视频或者音频沟通,只是通过文本沟通的话,那么,互相之间的身份识别是在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大脑对于图象和声音的处理,比起处理文本来,显然更有效率。

所以,我们经常想不起来IM工具的某某联系人,到底是何方人士。这并不足为奇,更不必因此尴尬而将关系打入冷宫。

张家振给MSN联系人加标签,是为了帮助记忆。他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我们的大脑太懒了——同时,也点出了我们需要去做的两件事情:

1、为了让联系人更好地在IM上对我们有清晰的身份识别,我们最好选择和其他网络身份统一的ID,呢称,电子邮件地址。整合我们的在线ID(123),降低沟通障碍。

2、为了更好地识别IM上联系人的身份,我们最好定期地对联系人进行分组,加标签,偶尔分享信息,闲聊一下,这样帮助大脑周期性的对联系人建立印象。另外,不定期的去浏览联系人的沟通历史记录。。。

当然,小容认为,最自然的方法是:你应该不仅仅和联系人只在IM工具上接触,而应该在多个网络工具上接触。如果你们在多个网络工具上接触,那么,大脑很自然地就会建立起对方立体而清晰的身份——这和现实世界相似,如果我们在多个场合遇见同一个人,那么,我们很自然就会觉得这个人很熟悉——这比在IM上“做苦工” 有效多了。

举个反例证明,当Blogger们在线下见面的时候,很多人都有彼此第一次见面都聊得很投机的体验。这是因为,通过RSS订阅,Blogger们互相对彼此的动态都非常了解。是RSS的持续投递,保持了身份识别的持续展示。

当然,这是RSS和IM工具的差别,从这个角度出来的话,这个话题可以进一步涉及到push(推)和pull(拉)对在线交际的影响。

系列回顾

· 《成群结对:形形色色的网络、群体和个体

前文回顾

· 《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IM之一:电子邮件里的即时通讯

· 《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IM之二:IM工具上的身边人

· 《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IM之三:IM工具上的距离感

·《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之四:循序渐进的在线交际

11:23 陪同贝瑞特访华的感想 » 博客@英特尔中国

两周前我陪同英特尔公司董事会主席贝瑞特博士去了四川地震灾区,有很多的感想。正如我在上一篇博客所说的,作为当地高科技的龙头企业,我们对四川和成都有着百分之百的信心。贝瑞特此次访华首站就去受灾地区,就是为了表达英特尔这种坚定信心。

会见省市领导时,贝瑞特讲了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发生这么大的自然灾害,仅仅一个多月时间,今天我亲身看到了,在政府的管理和指挥下,灾区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就恢复了井井有条的生活,灾区的孩子们也都复了课。政府救灾的力度和细致度,是我以前没有遇到过的。”

2006年,贝瑞特被联合国任命为信息和通信技术及发展全球联盟主席,他曾经到过很多发展中国家。且不论这些国家在遇到类似灾难后的表现,贝瑞特认为,即使美国受到“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的6个月后,灾区的安置工作效果也远不如眼前的四川。所以他由衷地讲:“任何时候,看一个政府的效率、领导力和才能,就看面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这次中国政府向世界证明了这种应变的能力,我们更充满信心。”这让我非常感动。

贝瑞特此行的一次媒体采访,也让我感触颇深——这就是贝瑞特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做了一档节目,主要谈中国产业的走向。贝瑞特指出:“产业必须向上升级,我们的这种制造业必须要有更高的附加值,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多的自己的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应该进行更多的高端制造业。”

今年以来,中国的IT产业和经济大环境一样,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人民币升值、通胀、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增加了发展中的不确定性。IT产业如何能迅速摆脱周期性的低谷?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持续不断地投资于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让它走上增值的道路,是一条正确的出路。

贝瑞特以英特尔40年来长盛不衰的经验,阐述了中国IT产业营建持续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在我们前进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总是进行投资……通过研发,通过创新,所以只有在我们不断的为未来投资的时候,我们才能够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在贝瑞特心目当中,大学是能诞生伟大创新的圣地——“下一个英特尔,也许会产生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或者其它任何一所创新的大学。”

记得2000年前后,全球IT产业迎来“寒冬期”时,许多公司都在紧缩研发投资时,时任公司CEO的贝瑞特就反其道而行之,坚持对长远的技术创新进行投资,不断寻找新的、可以带来增值的发展机会,正是这个决定,让英特尔日后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随着贝瑞特一路走来,我感触良多。我们对灾区重建和恢复繁荣有十足的信心,我们同样对中国经济和IT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预计2012年,中国就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PC市场,这一点势不可挡。就像贝瑞特所言,“只要在中国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不断投资,教育能不断继续下去”,中国成为全球性的创新基地就一定会有可能。中国IT产业走在升级和增值的道路上,英特尔将始终相随,继续与之“芯”心相印,共同成长。

Comments (0)
从vancel的成功看阿里的电子商务布局Neo's blog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今天闲逛看到vancl的月度销售额突破4500万,而该月的广告费为数百万。从服装行业30-60%的毛利率来算,vancl基本上成功了。

从去年开始,这类公司就多得和米一样,大一点的有PPG,报喜鸟的BONO等(不过好象田健下台了,bono也没什么动静了)。PPG今年的负面消息居多,什么拖欠广告费啊,衣服质量差啊什么的。我都认为这些所谓的“轻公司”因为没有核心竞争力而要挂掉了,这时候,vancl给大家带来了希望。

我搜索了一下,vancl的订单,70%来自互联网,30%来自呼叫中心;广告投放也是以互联网为主,包括联盟和客户端产品(例如pplive等)。而PPG,主要订单来自于呼叫中心,广告投放也是以传统媒体为主,而且号称投了很多钱……两者相比,目前还是有结论的,vancl赢!而vancl赢的核心,就是他懂得推广!

从模式上来看,vcancl和PPG很象,找一家因为出口不好而愿意接国内便宜单子的服装制造企业,开个网店,建或外包个呼叫中心,然后大规模的推广。没有线下实体店,不存在大的库存压力,比较灵活。和传统企业相比,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把中间的利润让一部分给终端消费者,自己也有高额的利润。我以前也提到过,这类卖法,需要产品标准化,客户可以所见及所得的购买,例如书、衣服等。但为什么去年那么多卖衬衫的公司都不见了呢?我以为,这个是需要比较高的推广费用的,也是个先烧钱,再吃肉的模式。

我05年在建设阿里巴巴呼叫中心的时候,比较深入了解了麦考林、dell和ctrip,3家都实地去仔细的看过。他们的推广当时还是线下为主,通过目录邮寄、线下销售、发卡等手段来积累自己的用户,3家的推广费用是非常高的。PPG也采用了这种模式,大量的广告费用花在传统媒体上。而vancl则通过CPA的方式,和大量中小网站合作,保证了自己的利益,真正实现了有单子才给推广钱,自己不会亏。

反过来看阿里巴巴集团,B2B解决了进货的问题,Taobao的B2C解决了店面的问题,支付宝解决了收钱的问题,阿里软件解决了进销存管理的问题,而最新的阿里妈妈,其实就是vancl赢PPG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再有物流公司,阿里集团的电子商务圈就真的完整了。我相信,后来者的门槛会比vancl低,但还是需要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推广运营费用。所以风投还是可以试试这些机会的,回报不会比其他的互联网项目慢,当然前提是被投资的有一个拉风的懂得推广的团队。

反过来看阿里妈妈,我是越来越有信心了。Taobao会把C2C的市场越养越大,这些慢慢从C变向B的企业,一定需要推广,效果营销还有很多肉可以吃。等到这些B开始要创建品牌的时候,全国联播又可以很好的服务他们。最终,这个界限会逐渐模糊掉,变成1揽子的解决方案。这个市场太巨大了,如果能成功,阿里妈妈就变成网络上的CCTV,全国联播就是现在的奥美……想想就让人激动啊……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8-07-10
  七月 20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2008-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