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3 草根站上大会 » 王建硕

下午应晨昀邀请,参加草根站长大会。晨昀是在97年做火速的时候就认识的朋友,掐指一算,我们已经认识11年了。衣不如新,友不如故,所以晨昀的活动,我一般一定捧场。印象比较 神的两句话:

陈曦

我告诉你,从这里出发,要先经过红海,才能到达蓝海

王志东
接入为王,到内容为王,再到应用为王

呵呵。很久没有参加聚会,也很就没有更新中文的blog了。顺祝大家新年好。

附:最近几天看Google Earth上面有几个从空中看比较奇怪的建筑。大家看看。

image

image

15:00 新媒体整合营销之五:别人的话 我的话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作者:魏武挥

(抱歉一句,上周我一直很忙,导致几乎一周未更新,对不起则个)

很早以前,就有人证明了,一个事物(观念、品牌、事件、符号等)传播的效果,并不由大众传播独自决定。

1955年,Elihu Katz和Paul F. Lazasfeld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个人的影响:大众传播流中人民的作用》中详细地研究了20世纪初库利就提到的“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s)。研究表明,

受众很有可能在对大众传媒的讯息的解释过程中,以及根据讯息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和他人之间存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在信息流两级流动的第二个过程中,一个人的家庭和同等群体(peers)所起的作用最大。(Lowery & DeFleur,Mileston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Media Effects,p.193)

这就是著名的“二级传播”。也就是说,大众传播的效果并不是直接由大众媒体和受众之间造就,中间还夹杂着另外一层传播(这一层传播可能是大众传播,可能是组织传播,也有可能是人际传播)。在随后的迪凯特研究项目(Decatur Study)中,两位研究者发现了二级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在各种问题上为其他人提供意见或解释的具有综合影响(generally influential)的人。

迪凯特项目研究四种日常行为:市场营销、流行时尚、公共事件和选择看什么电影。研究的结论是这样的,

一般说来,在市场营销、时尚和选择电影方面,个人的影响在人们决定改变使用习惯或采用新产品方面,效果要比正式的媒体明显…调查的数据明显地支持了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意见领袖在人们决定购买消费品和服务方面,是最有力的影响之一。(Lowery & DeFleur,Mileston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Media Effects,p.200-201)

换而言之,当我们在消费之前,别人的话,对于我们的影响很大。但需要注意的是,意见领袖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媒体”,意见领袖对我们的影响,是通过“人际传播”完成的。

市场营销业者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一些顶级的品牌也很注重“口碑”。安利这个品牌,很大程度上就在靠人际传播去完成营销(当然,大众传播上的硬广配合它也没有忽视)。

不过,相对于大众传播有着很好的控制力(组织可以通过很多手段来对媒体施加影响乃至压力)而言,人际传播是相当难以控制的。但足以让大多数品牌欣慰的是,一个人,包括意见领袖的影响范围(这和影响力不是一个概念,意见领袖通常有大的影响力但只有小的影响范围)并不是那么大。个体对品牌的不满,在新媒体没有诞生之前,仅限于一个很小的圈子。普通消费者之间的对话,又能够传播到多远呢?

新媒体蓬勃发展之后,情况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品牌们尴尬地注意到,成千上百万的硬广投放的效果,很有可能被BBS里一张负评帖子所抵消。如果说,在过去的时代,一个人在大众社会中无法“说话”,那么,今天,个体,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他/她,开口“说话”了。

意见领袖的作用已经从人际传播中蔓延到了大众传播中。

以Blog为例。

一个Blogger在他/她的blog上,写下对某品牌的评价之后,第一层传播便在他/她的“同等群体”(peers)中完成。如果这个blogger是一个意见领袖,那么,影响力将更大一些。

假设这篇日志所探讨的问题非常有趣(或者有争议),那么,很多blogger会卷入进来发表他们的看法(或者只是转帖这篇东西,请注意最近发生的大规模《系统》一文的转载事件)。形成更大的蜂群式影响力

第三,其他消费者通过搜索引擎拜访到这些blog(或者这些日志被网络门户媒体所引用转载),形成大众传播。

新媒体不能帮助个体完全掌握话语权(虽然他/她能说话,但未必所有人都能听),但的确使得个体至少拥有一部分的话语权。这和过去的媒体时代截然不同。而且,有理由相信的是,个体掌握话语权的份量,会越来越重。

这就是今天的我们的社会的传播态势。而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无论如何,不能不注意到这一点。


评论: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12:13 祈愿行网站(Pledgebank.com)的自助营销工具 » 大学小容>善用网络,助益成长!

昨天说到祈愿行网站(Pledgebank.com)的自助式营销工具之一的电子海报,同时还强调相比其他的社会性媒体网站,对于祈愿行(Pledgebank.com)这类社会行为分享网站,这些自助式营销工具显得更为重要。今天继续这个话题。

祈愿行网站为每一个基本内容单元页面提供了一个“线上传播和线下传播”(Spread the word on and offline)的工具。


如上图,这个工具包括四个功能:

• 分享它 ShareThis

他们采用ShareThis.com的第三方服务,用户只要按“ShareThis”,就会弹出如下图的小窗口,将祈愿页面发送提交到多个社会性媒体网站,也可以提交到一些社交网络。

ShareThis同时也整合了传统的“发邮件将这个网页送给朋友”的功能。

• 打印定制传单

祈愿行的开发人员想像自己的用户都是积极的用户,期望他们会在祈愿之后,还会积极地去推销自己的祈愿,例如拿着笔记本电脑去敲邻居家的门,请邻居为他们的祈愿签名,或者是剪了小卡片,在办公室和咖啡馆里散发,请求签名支持。所以,他们就设计了将祈愿打印成传单的工具,可以让用户打印出来剪成1页8个小传单,或者1页1个的大传单。方便用户打印出来,四处粘贴和散发:)

他们将线上的Widget工具扩展到了线下的实体世界。实际上,这也是传统的“打印此网页/友善列印”的升级版本。只是,他们把它设计成更具有鼓动性的传单形式,这样一些非常发烧的热心用户就可以有更High的事情可以做了。

• 贴在你自己的Blog或网站上

如果喜欢,用户可以将这个标签贴子在自己的Blog上,这个Widget是静态不变的,只是让用户贴一个基本内容单元,和提供持续不断更新的Widget不同。因为用户可能会特别喜欢某一个基本内容单元,所以他们只要贴一个就好了。祈愿行的提供的这个Widget如下:


上图是用在MySpace, LiveJournal等不支持JavaScript的网站,而下图是用在支持JavaScript的网站。此外,他们还专门开发了针对Wordpress软件的Widget插件

•创建一个本地版本的祈愿

祈愿行的开发者为网站设计的结构中考虑了地理的因素,他们认为引入区位因素,将更能促进同一社区的人们采取共同的行动,进而促成一些社区改善的实质性行动。

这里涉及到了社会性行为分享网站与其他社会性媒体网站的不同之处,在社会性媒体网站里,人们发表了内容之后,他们的行为就算告一段落了,而在社会性行为分享网站里,发表内容只是人们的行为的第一部分,接下来按照网站提供的促成机制所推动的实践,才是行为的重要部分。

祈愿行的开发者认为:“这个世界需要这样一种服务:很多好事儿没有发生,是因为对其感兴趣的人们缺乏有效的组织。”所以,他们开发了这样一个立足于“微影响”的网站。让人们互相承诺,支持彼此,促成良好愿望付诸实践。例如:

如果我们镇上有一百个人和我一样,我将开始回收利用生活物品;

如果有另外三位家长愿意帮忙,我将去组织孩子学校的戏剧表演;

如果有一千个人承诺参与进去,我将建立一个有某种用处的网站。

正是因为考虑了社区因素,所以他们安排了这个“创建一个本地版本的祈愿”,希望在A社区的某个祈愿,也在B社区里能够引起共鸣,这样星星之火,就可以真的燎原。

• 和联署人联系 / 为祈愿插入图片

最后一个功能只针对内容创建者——也就是祈愿者——网站允许他们直接和签名支持的联署人发邮件联系,还允许他们为自己创建的祈愿插入图片。

由于联署人在签名的时候是表达了一个承诺,因此,在达到目标人数祈愿成功之后,人们需要去实践自己的诺言。因此,网站开发者让祈愿者通过站内邮件的形式联络联署人,商讨下一步的具体行动。

同时,他们也让祈愿者为祈愿插入图片,增加祈愿的感染力。这个功能就显得太简陋了一些,下一版本,应该支持用户插入视频:)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8-01-11
  一月 20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2008-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