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了2篇关于个人在线身份的blog,有些朋友发表了一些评论,小容也就这些评论和他们进一步交流。在blog上回复了评论之后,小容通常会写邮件,将回复送给评论者,有时候连带将其他评论者的回复也一并抄送。而评论者收到邮件后,也会回复所有人,就这样形成一个新的会话(Conversation)。不过,在邮件里的会话,这个blog的读者就看不到了,所以,现在整理一下相关的一些评论,公布在这里给大家看看。
在线身份管理和社交软件设计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之前,我们看过Gene Smith整理的社交软件六要素,现在,我们也可以看看Yahoo的工作人员整理的社交设计模式(Social Design Pattern),而且,还可以看看Joshua Porter的新书:设计@社会化网络(Designing for the social web)
社会化网络正在不断地演化,不论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现在都还没有一个权威而公认的统一理论模型。好在专业人士和实践工作者们会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全新趋势下的知识脉搏,而且毫无保留地分享他们的思考。
下面这些讨论涉及到社交网络设计中的Identity这个部分。不论有没有统一的理论模型框架,在实践中总是会遇到各种细节的问题,深入地思考各个细节的问题,整体框架的建构或许会随之自然浮现。
三条针对 “网摘与注释: 活动即识别, 身份即信用”的讨论
1. hgye Says: May 24th, 2008 at 7:23 am e
单点登陆,或者说OpenID提出的问题,我猜想更能发挥作用的是RSS,数据永远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算法。
2. Oliver Ding Says: May 24th, 2008 at 3:21 pm e
to Hgye:的确,RSS是很好的一个工具,通过对RSS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把个人的网络碎片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个人身份。
3. Kevin Says:May 28th, 2008 at 6:40 am e
真名的确如kelazi所说和人们的现实利益联系在一起,其实它具有法律层面的属性。然而,这也反过说明,网络其实也不是一个换一个虚拟的身份就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方。当人们使用在网络上真正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的时候,使用真名也没有什么好恐惧的。
——的确,名字只是个人身份的一个部分,而我们关注的是活跃在网络背后的人。
在不同的网络,人往往展现不同的一面,而这个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
每一个成熟的网络都有自己的规范,即使使用虚拟身份,也无法在里面为所欲为。我想我们应该为每一个虚拟身份负责,为每一个虚拟身份的语言和行为负责,而且有相应的技术和法律作为约束,这是比较理想的状况。身份不一样没关系,但是背后人的责任感是一样的。
五条针对 “整合你的在线ID”的讨论
4. Kevin Says: May 28th, 2008 at 6:14 am e
帐号撞车是个头疼的问题,呵呵。不过整合了所有的ID,感觉有点像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在网上的活动本身还涉及公司利益或其它商业利益的话,私人身份的发言有可能有所顾忌。Heather Armstrong因为写博客而丢掉工作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 Oliver Ding Says:May 30th, 2008 at 5:06 am e
其实不论是否涉及到公司利益和其他商业利益,人们在网络上发言都是要有所顾忌的:)现实社交中的一些顾忌,在网络上也会存在。而且,因为在网络上发言,有时候很难明确信息扩散的范围,所以,就更需要一些规则了。
记得国外blogger经常会写一些blogging守则之类的,其实只要专注于信息分享和知识交流,而不要涉及公司机密以及私人八卦,blogger还是很自由的。其他的在线社区的活动基本上和blogging差不多。
其实,我并不是反对大家使用虚拟ID,只是鼓励大家使用真实ID,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主张。如果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的话,程乐华老师关于网络自我的研究成果点出了虚拟ID和真实ID的自我意义。
“网络自我就是现实中的我在网络上形式的物化和内容的延伸。这里有一个形式的物化,就是网络的形式,内容是本身具有现实的认识和现实的状态在网上延伸的状态。关于现实我和网络我的关系,我分两种,一种是补充的网我,一种是补偿性的网我。比如说肉体和灵魂,网络自我就是一个身份和灵魂的关系。”
这里有一篇关于《为什么马甲容易网络暴力——补充网我与去个性化》,谈到了虚拟ID的另外一个极端。
6. Kevin Says:May 30th, 2008 at 5:38 am e
不错的文章!前段时间我试图从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去理解网络中的人格。补偿性网我的主要来源应该是本我,不便表达,不能表达的各种冲动,欲望通过网络迸发出来,仿佛打开了潘朵拉的盒子。我想所谓“补偿性网我”是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正当需求和表现,这也是互联网的革命性所带来的结果,虚拟ID不可避免。
另外,我觉得人们对虚拟ID的匿名性的认知有些夸大,虚拟的ID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安全吗?其实通过IP和各种上网记录很容易找到我们。如果匿名性的优势取消的话,其实人们最好的选择还是像对自己真实ID负责一样对虚拟ID负责。
现实中,没有出现互联网之前,人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歌星们去一些场所,往往很低调,不希望别人认出自己,甚至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来过这里。好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可以用虚拟ID,给自己一点保护。
7. 索非 Says:June 11th, 2008 at 6:21 am e
小容谈的是个人对于不同网上帐户的管理,回复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网络帐户的真实性与安全性。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一个叫identity2.0的project,http://identity20.com/media/OSCON2005/
8. Oliver Ding Says:June 11th, 2008 at 5:45 pm e
早些时候在译言我也创建了一个Identity 2.0的小组,当时写的小组简介是:“探讨Identity2.0在线身份,包括OpenID、个人电子品牌等等在内”。实际上,那时候就感觉到Identity有多个角度的理解。http://identity20.com 项目中的偏重于从技术角度来实现在线帐号的统一。而我所理解的Identity更多的是从“身份”的角度来考虑,人们主动选择和设计自己的在线身份名称,从而便于创建和管理自己的在线身份。
和Kevin在回复中讨论的却是人们是否需要去使用统一的在线身份的话题:)在我看来,这个答案已经预先设定好了。
下面两条是Kevin、索非通过邮件发来的后续讨论内容
9. 索非 Says:Jun 11, 2008 at 4:46 PM
关于统一identity,我所思考的问题是,由于网络的发展和各种网站的层出不穷,用户渐渐有了统一管理网络账户的需求。在网络中,用户可能根据不同的情境需要创建不同的网络身份(我沿用了小容所说的”身份”,而且我认为这就是identity2.0的本意);在这些身份背后,用户需要一个统一的终极的身份管理方法或系统来总合各种account。这种总合的结果类似于水晶或者钻石,不同的网络身份仿佛不同的切面,折射不同的光线,但是最终同一于一个管理系统。
在我看来,用户在不同的网站、应用、平台上,可以使用同一个身份,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身份。这个管理系统可以提供给用户这样自主管理的选择权。identity2.0现阶段可能做的只是技术层面上的事,但是看他的presentation,他最终要达到的状态是在线身份和线下身份的统一。这也是为什么他提出了将其与ssn等相结合的设想。
10. Kevin Says:Jun 11, 2008 at 9:08 PM
非常同意索非的理解:“在网络中,用户可能根据不同的情境需要创建不同的网络身份(我沿用了小容所说的”身份”,而且我认为这就是identity2.0的本意)在这些身份背后,用户需要一个统一的终极的身份管理方法或系统来总合各种account”。
个人的在线身份管理系统应该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Key,第二个层面是account。Key 就是杨思所说的”一个统一的终极的身份管理方法或系统”,例如google的gmail帐号,或者QQ号码。Key类似编号,本身没有意义,不反映用户的身高体重兴趣爱好等个人信息,key的作用就是确保用户能够登录互联网服务。Account是在用户登录互联网服务之后,针对不同的服务和网络社区创建的个人账户,这些帐户呈现给其他人就是各种不同的profile(网络身份), “这种总合的结果类似于水晶或者钻石,不同的网络身份仿佛不同的切面,折射不同的光线,但是最终同一于一个管理系统。”
在引入个人信息的Data portability 之后,可以设想DP服务提供商只需要提供给用户Key, 用户使用key+password登录后就可以使用各种服务了。
推荐资源:
—Yahoo: 社交设计模式(Social Design Pattern)
—Joshua Porter的新书:设计@社会化网络(Designing for the social web)
这期有点意思。
media trainer,姑且译作媒体培训师,培训学员如何应对媒体采访
林肯遇刺于福特剧院。
circling the drain比喻“将死未死一直不死”的状态
最后sandwich ,个人怀疑特指shit sandwich.
引一句UD上的话:
Life is like a shit sandwich, because the more bread you have, the lessshit you have to eat.
(bread: slang for money)
六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