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9 “碳中和”的奥运会 » 中外对话新鲜出炉

一个国家如何在运动会中创下环保纪录?李泰格从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环保经验中看到了中国绿色发展的前景。

北京奥运会已经曲终人散,但关于“奥运遗产”的种种讨论却并未结束。 

一年前,我在给《中外对话》撰写的文章中,认为对奥运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的担心或许是多余的,因为中国政府具有超强的决心和能力,采取各种保障措施时也不惜成本。 

事实证明,奥运会北京的空气质量达到了十年来的最好水平。国际奥委会在关于北京奥运会的简短总结中,对此也是大加赞扬。现在人们关心的是,北京治理空气污染的努力能否持续? 

另一个让人关心的话题则是,北京奥运会能否实现“碳中和”,或者说“碳平衡”? 

对于“碳中和”,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各方公认的定义。就北京奥运会而言,这一体育盛会带来了额外的温室气体排放,如果采取的各种措施能够消抵这些排放量,应该可以视为“碳中和”。 

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和德国世界杯足球赛,已经在保护气候方面做出表率。 

其中,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6年11月发布的环境评估报告,都灵冬奥会带来了超过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其中近70%的排放已被消抵,消抵措施包括在意大利投入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在肯尼亚植树造林等。 

此外,德国足球世界杯组委会的报告显示,该项赛事共产生约9.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而通过在印度和南非支持清洁能源项目等,消抵了约10万吨,成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足球世界杯。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还不需要像意大利和德国等发达国家那样,承担温室气体量化减排的义务。不过,国际社会还是希望北京奥运会在保护气候方面有所作为。 

去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针对北京奥运会的环境审查报告时,就特地建议“北京奥组委公开宣布关于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消抵的承诺”。 

据《财经》报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这一建议,并未得到北京奥组委的直接回应。不过,中国政府部门在这之后着手测算北京奥运会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消抵情况。 

今年5月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次记者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透露了初步测算的结果:北京奥运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运动员等增加的排放数量大概是11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绿色奥运”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科技手段,以及植树造林,车辆控制等,可以减少排放100到129万吨,能够使排放达到基本平衡。 

科技部组织的初步测算还表明,北京奥运会的温室气体消抵措施中,最有效的是两个月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预计可减少排放85万吨以上;而奥运场馆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等科技手段,减排量比较有限。 

不过,北京奥运会能否实现“碳中和”,目前还很难说。毕竟,很多数据要到奥运会结束之后才能核实。实际上,中国政府部门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关于北京奥运会的最终环境评估报告,至少还要几个月后才会发布。 

此外,关于北京奥运会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究竟该怎么计算,哪些措施又可以算在温室气体消抵之列,都存在不少争议。 

耐人寻味的是,北京奥运会刚结束,英国驻华大使馆就发布了一条新闻稿,称2012年伦敦奥运会希望成为第一届“可持续的”奥运会,并设定了既能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又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标准。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解读上述新闻:伦敦方面并不认为北京奥运会是一届“可持续的”奥运会,对北京奥运会温室气体排放将“达到基本平衡”的说法也有所保留。 

但无论北京奥运会能否实现“碳平衡”或“碳中和”,都将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从中受益的,也绝不只是北京。   

正如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今年7月28日发布的一份题为《超越北京,超越2008》的北京奥运会环境评估报告中所称,不管北京奥运会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具体是多少,“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成果都足以显示北京在确保能源消耗最小化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吴季松及其同事就在今年9月的国际刊物《能源政策》上发表论文称,奥运会加快了北京的温室气体减排步伐,从2001年到2006年期间,北京的二氧化碳总减排量超过8000万吨。 

伴随北京奥运会而来的,还有中国政府官员和公众气候变化意识的明显提高。 

与北京相邻的河北省,关停淘汰了一大批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并大力推行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河北省环保局局长姬振海就在《河北日报》上撰文称,这些措施在确保北京奥运空气质量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碳减排的实施,为该省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奠定了基础。 

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将北京奥运会看作是推进气候保护的绝佳机会。例如,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办公室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北京奥组委等合作,推出“绿色出行”项目,鼓励市民和企业员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拼车等。参与者还可通过“碳路行动网上计算器”,计算每次“绿色出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我看来,所有这些改变,比北京奥运会能否实现“碳中和”本身更为重要。

李泰格, 驻北京的环境与科学记者,擅长深度报道。1997年获四川大学工学硕士;2003-2004年,获Knight科学新闻奖学金资助,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
 
首页图片由guidofoc

 

14:47 妈妈和玉米 » 妮妮

(一)能长出钱来的玉米  

爸爸和妈妈开车出去玩,在郊外路过一大片玉米地,玉米已经成熟了,玉米穗像小旗儿一样迎风飘扬。

妈妈说真想吃个现掰的鲜玉米呀,回家一煮肯定好吃。爸爸嘿嘿说那就下去掰两个呗。妈妈觉得这样不太好,于是站在路边往有人家的方向喊话:有人吗?玉米地是谁家的?无人回答。

爸爸说掰个玉米这有什么,于是开始下地里掰玉米。妈妈一看爸爸下了地,赶紧把一张张一元的纸币折成小长条,跟着爸爸,惦着高跟鞋,把纸币条儿挨个卡到每一个刚被掰走玉米的玉米槽上。

爸爸认为农民对路人吃个把地里的玉米是默许的,觉得妈妈的行为很好笑,虽好笑但也不阻止,既然给钱了,掰起来就更加心安理得一点,看着这个好,那个壮,就这样一人掰一人给钱,一会儿就掰了一堆。

(二)法国博士种出的玉米

一日,爸爸妈妈和英姨出去玩,一不留神到了农科院。

农科院的书记是爸爸的朋友,赶紧出来接待,并介绍说农科院引进了一个法国学农业的博士,最近嫁接了很多优良的杂交玉米,很好吃。

于是请出博士,由这个留法女博士带着,上玉米试验山,大家齐动手,掰玉米。

书记得意的说,掰回来就交到农科院的食堂现煮,那叫一个好吃。

吃喝一通后,博士看见大家这么喜欢她的玉米,一高兴又蹦上山掰了很多,走时每人发一兜子拿回家。

回来车上大家交流,这法国博士种出的杂交玉米,咋杂交来杂交去,又老又不甜呢?

(三)姥姥家的玉米

……最美的花园……

六月姥姥去世,回北京后跟公婆聊起姥姥,姥姥家,姥姥家的花园。

姥姥家的花园,有四五个篮球场这么大,现在依旧是公安厅最大的花园,曾经春夏秋冬四季都有花开,都有水果吃,姥爷的朋友没有不称赞的。

夏天葡萄架下喝酒,秋天晚上点着灯赏昙花,春天看着孩子们一人一角的拉着沙发罩接树上打下来的樱桃,冬天花盆搬到屋里腾出花台我们可以打乒乓球,鱼池还曾经是我们的游泳池……

后来,孙儿们都上大学去了,姥爷也去世了,这个曾经最美的花园就这样荒下来,每年回去都不忍在这里多做逗留,因为见过它的美和珍藏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对比现在荒凉,就越发难受。

……小班和小班媳妇……

去年,小班和小班媳妇儿在妈妈的指挥下把野了很久的花园上下翻了一遍。

小班是公安厅家属区的保安队长,他媳妇儿来了没地方住,就到姥姥家做阿姨,照顾姥姥。这样又有地方住,媳妇儿又有工资,小班每天晚上还能到姥姥家来吃个饭跟媳妇说说话。

小班和小班媳妇是农村人,看见这么好的院子荒着觉得可惜,跟妈妈商量后,周六日没事儿就来锄草翻土,锯掉生了癌的蜜橘树枝,清理了葡萄架、除掉树下的每一根野草,扫掉落叶……整个院子生出新气象来。

……妈妈“冰中送丸”……

妈妈买了很多种子,小班媳妇把这些种子种了下去,莴苣、白菜、葱、南瓜、丝瓜……这院子也好似憋屈了很久一样忽然发力,以至于蔬菜自己家吃不完不说,送给朋友都还得勤快点,否则下一茬又起来了。

今年1月冰冻灾害来的时候,市场上大白菜都得政府特供,更别说其他蔬菜。姥姥家院子里的蔬菜这时候立了大功:妈妈把萝卜、胡萝卜、萝卜缨子剁碎,跟猪肉一块伴成馅儿料,炸了好多好多菜肉丸子送给朋友,据说好吃得不得了,“冰中送丸”堪比“雪中送炭”否?

……姥姥家的玉米……

3月,让何阿姨种下玉米种子,妈妈说,夏天回来你们就能吃上姥姥家的糯玉米了。

6月姥姥去世,那玉米还没长大,也就膝盖那么高。婆婆问多粗?小宝伸出大姆哥说跟我大指头一般吧。婆婆摇摇头肯定的说,那今年可吃不成了。

8月回去陪妈妈,没想到玉米已经乌央乌央长出一片,且每个颗都挂着大大小小的三四个,很是争气。

爸爸知道我和妈妈都爱吃玉米,于是每天冒着被蚊子攻击的危险去给我们掰,掰了也不洗直接丢到锅里煮,也是,绿色无化肥,洗它做甚?

姥姥家第一次种出的玉米很好吃,清香甜美,但妈妈还是不很满意,说不够糯,明年再来。

12:29 When is it a time to upgrade memory ? » MySQL Performance Blog

Quite commonly I get a question similar to this - “My Innodb Buffer Pool is already 90% full, should I be thinking about upgrading memory already?”
This is a wrong way to put the question. Unless you have very small database (read as database which is less than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You will have all buffer pool busy sooner or later.
How to figure out if it is time for upgrade when ?

Look at number of misses per second Check number of innodb file reads and writes per second and see how high are these. Decent drive can do some 150-200 IOs/sec this is how you can guess about the load. If you just get couple of reads per second your working set fits to the memory very well if it is hundreds you’re likely to be IO bound or becoming one.

Look at Iowait iostat -dx 10 will show disk utilization. Low (less than 50%) means there are rarely anyone waiting from disk to service requests.

Look at Trends Really it is hard to give advice without trending data. So you have 50 reads/sec is it problem waiting to happen ? You can hardly tell unless you have a trending. If it was 5 reads/sec a week ago 20 reads/sec couple of days ago and 50 today I would be worried. Trending database size number of queries etc is also very helpful - for example growth from 20 to 50 reads/sec may be because load is getting more IO bound or may be just because amount of querie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or may be because queries changed their plans.

Do the sizing This especially works well in sharding environment w Master-Master replication or something else which allows you to do light tests in production and which has relatively uniform database content. In cases like this you can often do som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while having innodb_flush_method=O_DIRECT) and see how performance depends on buffer size so you get and understanding what Memory-To-Disk ratio is optimal for your application, or at which point performance drops dramatically. It is even better if you have Benchmark relevant for your application setup (I do not put it first because few people do have this setup) so the matter of becomes problem of benchmarking. Once you found out your system starts to degrade quickly as database size reaches say 3x of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you can use it as guidance to add more memory or more servers.

Of course this is all oversimplifications - you’ve also got to look at CPU scalability in particular if you have many cores, consider how much IO bandwidth you have etc but these factors already should allow you to make an informed decision.


Entry posted by peter | 6 comments

Add to: delicious | digg | reddit | netscape | Google Bookmarks

12:21 周末絮语:大学小城;布什墓地;多事之秋 » 大学小容>善用网络,助益成长!

刚刚过去的周末是来美国后罕见的经历。飓风、小城、博物馆、墓地、奶粉还有金融911,这些继续演绎着今年开春以来的动荡和波折,让这个中秋成为多事之秋。

1、

周五的清晨和朋友撤离了休斯顿,去北边的College Station避难。一路上倒没有遇到交通堵塞,很顺利地出城。开车两个小时后下了290高速公路,开始进入College Station地界,沿路的风景令人叹为观止。

沿路两边都是农场,大片大片绿油油的草地,偶尔几只奶牛,农家的房子,这时候太阳刚刚出来一会儿,从右边照过来,白色栅栏点缀在绿地中,一幅宁静详和的乡间图景展现眼前。以往去九寨沟和香格里拉旅游的时候,曾经领略到生态保护完好的自然美景。相比之下,College Station沿路农场的景致却显得更为开阔。

College Station是一个大学小城,这个城市在2006年人口有86,000人,当地的一所大学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是知名的学府。在2006年College Station被《钱》杂志(Money Magazine)评选为德州最居教育气息的城市,全美第11名最具教育气息的城市。这个小城其实不大,基本上和中国大陆的县级市的成关差不多,整个城市只有的一两条主干道,市中心(Downtown)也就几家商场聚集在一起。倒是 A&M大学占据了整个城市的大部分地盘。

其实美国有许多大学座落在这样的小城里,一所大学就撑起了一个城镇。

2、

这个小城除了A&M大学以外,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George Bush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总统图书馆是美国政府档案局的一个长期项目,每个离任的总统可以自由挑选地点建立一个图书馆,用来珍藏和保存该总统的私人文件和办公文件,各类史料和物品。这个图书馆同时也是博物馆,对公众公开的部分史料就陈列在博物馆里。这个项目的官方网站在这里,在主页的左小角还可以下载一个宣传小册子。

周五上午到了College Station,考虑到College Station仍处飓风影响区域内第二天肯定会下大雨,在稍作休整后,我们便在下午跑去参观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博物馆地盘大得吓人,博物馆前还有一个漂亮的小湖。博物馆的外景看下面的幻灯片,或者看Flickr里的相册

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收藏了43,000,000份官方和私人文档,2,000,000份视听影像资料和90,000个物品,展示了第41任美国总统George Bush从米尔顿市到德州,再到白宫的传奇历程。整个博物馆令小容感觉很惊讶,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规划非常到位,资料详实、形式多样、空间流畅、互动丰富,摆脱了传统博物馆沉闷、呆板的氛围,给参观者带来很舒适的信息浏览体验。

小容参观过许多博物馆,现在已经养成一个新习惯,不仅仅看博物馆本身的展品内容,也开始关注博物馆的信息空间规划和信息传达设计。除了Web,博物馆应该是信息架构师大显身手的好去处。遗憾的是,通常我们知道某某博物馆的建筑物设计师是谁,而博物馆背后的信息架构师却显为人知。或许对于大陆来说,博物馆的信息架构和用户体验,会是面向未来的一个新兴课题。

3、

另外一个让小容感到惊讶的是与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隔湖相望的乔治·布什墓地公园。老布什和他太太芭芭拉还健在,但是已经选好了这里作为未来的墓地。而且,现在这个墓地里已经葬了他们夭折的女儿Robin Bush (1949-1953)。下面的幻灯片就是这个墓地公园的几张实景照片。

关于生与死,两个大陆的观念实在是大相径庭。

4、

周六下了一整天雨。我们在家里一边电视,一边上网,关注最新的灾情进展。

当天凌晨的时候,飓风正面登录袭击了Galveston 和休斯顿。在Galveston许多不愿撤离的人陷入危险境地,政府当天收到3000多个紧急求救电话,可惜直升飞机只能慢慢救人。休斯顿市中心的Chase银行大楼40层以下楼层玻璃窗全部粉碎。

各个地区在周五晚上就开始戒严,防止不法分子在大家撤离的时候趁火打劫。接就是停水、停电,接着就是电话网络失效。

整个状况到周日下午才开始逐渐好转。

5、

然而,另外一场风暴却在华尔街刮起,在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周一的时候看新闻,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证券出售给美洲银行,AIG保险公司股价大跌,估计飓风袭击德州,也会给AIG雪上加霜。这里有篇贴子讨论到这个金融911,摘录部分在此:

我不想说我很“幸运”(lucky)的“见证”(witness)了这一切,因为我一点都不因为自己不身在雷曼而感到一丝的relief,这是一场亲历的悲情的历史,这是目睹金融史上的“双子星大楼”轰然坍塌的一幕。如果你还记得“911”事件中那些葬身瓦砾的人们,今天你的心情似乎不该仅仅是激动(excited)和猎奇(curious)!!

今天是悲哀的,悲哀的是看着我们的那些努力工作的同事们拿着自己的东西走出他们的办公楼时,令人厌恶的记者们和猎奇者们的闪光灯和指指点点;今天是悲哀的,当雷曼的消息今天出现在无数的报纸、杂志的封面,出现在无数感到excited而又无知的人们的博客上,更出现在那些自以为“幸运”的身在其他某投行的闲聊中,更出现在有些幸灾乐祸的SB的言论中,而所有这些人没有一些悲悯情怀的时候,无知的人们,you will be the next to feel the pain!下一个疼得就是你!

我不知道那些人的激动和好奇来自哪里,当我面对2万7千走出雷曼大楼的员工和即将走出美林的20%的员工,和那些40%已经离开的Bear Stearns的员工,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是我所知的精英;当我想到那些我的几年前带着金融梦想进入这个专业的学弟学妹,job hunting在1年之内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

或许,大陆市场上类似的泡沫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显现出来。

6、

朋友的亲戚很热情,让我们几乎认为是去度假,而不是去逃难:)感谢他们的招待。

周一上午我们离开College Station,中午时分回到休斯顿,好在房子都还没有事情,只是四周的情况看起来一片狼籍,许多大树被飓风折断枝桠,道路两边尽是残枝败叶。下面的幻灯片是公寓附近的情况。Flickr相册在这里

The aftermath of Hurricane Ike

View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or Upload your own. (tags: hurricane ike)

小容住的公寓现在已经有自来水,但是还没有来电,同一社区的部分公寓已经有电,而另外一部分公寓则没有来电,估计是这部分公寓的线路坏了。办公室已经恢复正常,有水、有电。附近的加油站超市和餐馆已经开始正常营业。

傍晚去最近的大型超市,发现居然要排队进场,进去后才发现原来有一半的货架现在还是空的,蔬菜、水果、牛奶、肉类等货架都还是空的。

一切要恢复正常,还需要一些时间。远在大洋彼岸的另一套系统现在已是破绽百出,一切要恢复正常,却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

网页的栅格系统设计Taobao.com UED Team » 车东 在 Google 阅读器中共享的项目

栅格系统的形成
1692年,新登基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感到法国的印刷水平强差人意,因此命令成立一个管理印刷的皇家特别委员会。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 重视功能性的新字体。委员会由数学家尼古拉斯加宗(Nicolas Jaugeon)担任领导,他们以罗马体为基础,采用方格为设计依据,每个字体方格分为64个基本方各单位,每个方各单位再分成36个小格,这样,一个印 刷版面就有 2304个小格组成,在这个严谨的几何网格网络中设计字体的形状,版面的编排,试验传达功能的效能,这是是世界上最早对字体和版面进行科学实验的活动,也 是栅格系统最早的雏形。More...

栅格系统英文为“grid systems”,也有人翻译为“网格系统”,其实是一回事。不过从定义上说,栅格更为准确些,从维基百科查到栅格的定义为:栅格设计系统(又称网格设计系统、标准尺寸系统、程序版面设计、瑞士平面设计风格、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是一种平面设计的方法与风格。运用固定的格子设计版面布局,其风格工整简洁,在二战后大受欢迎,已成为今日出版物设计的主流风格之一

网页设计中的栅格系统
我给网页栅格系统下的定义为:以规则的网格阵列来指导和规范网页中的版面布局以及信息分布。
网页栅格系统是从平面栅格系统中发展而来。对于网页设计来说,栅格系统的使用,不仅可以让网页的信息呈现更加美观易读,更具可用性。而且,对于前端开发来说,网页将更加的灵活与规范。

栅格系统在现在的网页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多,从网络上搜罗了一篇关于栅格系统应用的文章:30个最顶尖的基于栅格系统的博客网站设计

栅格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应用
那么如何设计一个栅格系统?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例,详细的介绍一下网页栅格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在网页设计中,我们把宽度为“W”的页面分割成n个网格单元“a”,每个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间隙设为“i”,此时我们把“a+i”定义“A”。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W =(a×n)+(n-1)i
由于a+i=A,
可得:(A×n) - i = W
这个公式表述了网页的布局与网页“背后”的栅格系统之间的某种关系。我们拿yahoo作例,来看一下栅格系统的应用:

yahoo的网站页面宽度为W=950px,每个区块与区块的间隔为i=10px;如果应用上面的公式,可以推出A=40px,既yahoo首页横向版式设计采用的栅格系统为:
(40×n)- 10 = W
下面我们列出当n等于不同数值时W变化的数值表格 :

从表格可以看出:yahoo首页的布局完全是按照栅格系统进行设计的,每个区块的宽度对应的n值分别为:4,11,9。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很有意思 的事情:只要保证一个横向维度的各个区块的n值相加等于24,则即可保证页面的宽度一定是950px。然而,950px的宽度也恰好就是当n=24的时 候,W的宽度值。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的应用模式:

在栅格系统中,设计师根据需要制定不同的版式或者划分区块,他们的依据将是上面的那张对应表进行设计。这样,一个栅格系统的应用就从此开始了。我们 看到,使用栅格系统的网页设计,非常的有条理性;看上去也很舒服。最重要的是,它给整个网站的页面结构定义了一个标准。对于视觉设计师来说,他们不用再为 设计一个网站每个页面都要想一个宽度或高度而烦恼了。对于前端开发工程师来说,页面的布局设计将完全是规范的和可重用的,这将大大节约了开发成本。对于内 容编辑或广告销售来说,所有的广告都是规则的,通用的,他们再也不用做出一套N张不同尺寸的广告图了……

当然只要你愿意,我们可以衍生出任何一种栅格系统,只要改变A和i的值,这个根据网站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那么如何选择合适栅格系统,主要通过“构成 要素与程序、限制与选择、构成要素的比例、组合、虚空间与组合、四边联系与轴的联系、三的法则、圆与构成、水平构成这些设计元素规划,来实现比例和谐的平 面设计”。比较深奥,我们在这里就不详细阐述了。

呵呵,说了一堆栅格系统的优点。大家可能会问:难道栅格系统真的是完美的么?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内容信息不确定导致高度不确定的页面,在高度层面上就无法做到栅格了。当然,具体的情况还需具体的分析与解决,这就需要设计师们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实践了。

为什么越来越忙?Pure Pleasure - Reborn » 车东 在 Google 阅读器中共享的项目

一旦开始做事,很快就会进入一种状态:越来越忙,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最终好像无法招架无法承受。可是为什么总是有另外一些人(当然是极少数)可以从容淡定呢?做事提前准备而不是凭一时兴起,是一种习得的习惯。做研究的人往往因为习得这种能力才有机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反过来因为做过更多的研究也使得这种习惯反复被强化。既然这种能力并非天生,要靠后天习得养成,就不奇怪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具备这种能力了。

最近遇到前来为自己孩子申请美国大学而咨询我的一位家长,与其沟通的过程中,发现这是一位相对罕见的做功课(doing homework,在这里不是指“做作业”,而是指“提前花时间去做该做的调研工作”)做得非常深入完整的家长。很少遇到高中生的家长花费大量的时间(从自己孩子读高一的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孩子已经是高三上学期)调研与留学美国相关的一切可能调研到的信息,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完成该完成的每一个步骤。所以,当其他大多数孩子已经开始手忙脚乱招架不住的时候,他的孩子却只剩下一些必须依靠等待才能完成的任务,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顺利到达终点。大多数家长不是这样的,他们往往只有到达终点才发现自己错过了无数机会,浪费了无数时间,期间实际上除了操心焦虑之外几乎没做任何有助于改善结果的事情。总有人说,学校里教得都一样,怎么孩子与孩子之间却有那么大的差异呢?也许这个例子可以给出一点解释:潜移默化的,耳闻目染的教育,有着超乎想象的影响力。随后与那位家长的孩子的沟通,也让我印象深刻,她是个罕见的认真做功课的孩子(尤其在她的同龄人中),做事从容淡定,井井有条。这样的人不成功,还有天理么?

有这样一句话描述得非常准确:“We didn’t plan to fail, we failed to plan.”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计划的重要性,也不是不知道做功课是必要的,但最终还是疏于计划、疏于准备,或不了了之,或以惨败告终。为什么尝试着学习计划能力的人往往最终放弃呢?他们的理由是“计划不如变化快”,或者“就算认真计划了,最终还是发现计划根本没有用。”——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实际上,这种挫败是因为他们在做计划之前,遗漏了一个重要的步骤(也许是因为大多数时间管理书籍、项目管理书籍里面都“不约而同”地忽略了这个步骤)。制定计划之前最重要的,绝不应该忽略的步骤是“甄别任务属性”。甄别什么属性呢?所有的任务,对于执行者来说,都可以被二分为“熟悉的”与“陌生的”。如果任务是“熟悉的”,那么计划会变得易于制定,易于执行,易于完成。如果你是某个领域的专家,熟悉那个领域中的每一个环节——这往往不靠智商,只靠积累,并且还是很长时间的积累,比如,五年以上——那么,你将精确地了解如何拆解任务,如何分配任务,每一个环节需要耗费多少时间精力,如何衡量每个环节是否真正完成,如何提前避免一些浪费,什么样的系统的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效率……(注意,这些都不一定非要读“时间管理”、“项目管理”书籍才能习得。事实上,对“专业”有多么“专”才最重要,很多人在这点的认识上往往本末倒置。)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地面临“陌生的”任务。因为我们就算是专业,往往也只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这也不奇怪,本质上来看,术有专攻,是人们时间精力有限的必然结果。关键就在这里:很多人的计划注定失败,仅仅是因为他们用“制定熟悉任务的方法”去制定“关于陌生任务的计划”。于是,一旦计划开始实施的那一刹那,困难本质就马上暴露无遗——之前的准备根本就是“纸上谈兵”。因为对任务的不熟悉而导致的窘境是,不停地出现“难以预料”的困境,并且,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引发更多问题的出现。于是,整个任务“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实际上,任务没有变得“更庞大”、“更复杂”,它原本就那样,只是因为最初计划制订者因不熟悉而误以为任务很简单。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断堆积,时间越来越紧迫,直至最终不得不以“放弃”作为结局。

比如,学生在准备托福、SAT、GRE这类留学考试的过程中,大多都早已经历过上面描述的过程。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就跳了进来。而后先是觉得“词汇量不够”。于是,去买一本词汇书,开始天天背单词。背着背着就发现“咦?不对啊,这每个单词都认识,怎么还是看不懂呢?”于是才知道原来语法很重要,原来很多人坚信“不学语法也可以”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没必要读这么难的文章,于是才开始端正态度,认真学习语法。再过一段时间,语法基础也扎实了,又发现“咦?不对啊,这每个单词都认识,句法结构也非常清楚,怎么还是看不懂呢?”慢慢才想明白,逻辑训练上有所欠缺才会出现这种尴尬,于是有挣扎着把自己的思考方式理顺。再过一段时间,有有问题了,“单词没问题,语法没问题,逻辑没问题,可是怎么还是有点看不懂呢?”最终发现原来是各种背景知识的欠缺到承德,比如“学科背景”、“文化背景”等等;于是又要开始“新的”征程……

留学申请的过程也是如此。很多人最初并未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自己并不熟悉甚至是完全陌生的事情,尚未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任务之庞大、之复杂。于是,疏于计划——往往不是没有计划,而是计划过分幼稚。每年到了11月中下旬,前来咨询的人几乎是“蜂拥而至”,实际上他们不知道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时候往往即便是神仙也无能为力了。做任何事情,都有更有效率的方法,但,再有效率的方法也需要时间,并且往往是“足够长”的时间。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1) 认真审视一下自己;2) 认真评估一下任务。如果,任务属于“陌生型”的,那么请记住这样一个貌似悖论的法则:“完成任何一个计划往往都需要三倍于计划的时间——即便,从一开始就考虑到这个因素。”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8-09-16
  九月 20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200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