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4 环保部开始发声,但仍缺乏行动 » 中外对话新鲜出炉

成立环保部是中国积极改革政府职能的一个实例,何钢写道。但执行环境法律的能力尚有待提高。

2008年3月28日,中国环境保护部挂牌成立。正如其使命中声称,这个新的国务院部级机构将负责中国的环境管治。环保部的职责在于发展和组织环境保护;管理所有相关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协调各个地区和各级政府,解决国家重大的环境问题。

成立环保部是过去几十年来为转变政府职能而进行广泛改革的一例。自1982年以来,五次大规模政府机构改革将政府部级机构数量从52个缩减为27个。由于公共部门的优先事项已经从发展经济转向管理和公共服务,最近一轮的改革旨在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然而,只有维持当前的经济增长率并同时减少通货膨胀压力和保持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表现,这种大胆的长期改革才有可能。中国政府还需要在发展、环境和社会稳定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

1.中国环境管治的里程碑


经过3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在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基础方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环境质量快速退化和自然资源消耗正威胁着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生活与健康,并威胁着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一些最紧迫的挑战包括:

空气质量: 布莱克史密斯研究所公布的十大污染城市有两个在中国。中国的三大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面临着重大的污染问题。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警告称,由于广州市的空气污染,50岁以上的多数人都有“黑肺”。由于奥运临近,北京从7月20日开始实行汽车单双号限行办法,以控制在城市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数量,为运动员和来宾改善空气质量。

水污染: 蓝绿藻的大量繁殖导致今年和去年夏天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出现严重的水污染。根据《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28%——劣五类是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最低级别。十多年来,中央政府在淮河和滇池污染治理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成效甚微。根据淮河水利委员会2007年的报告,淮河44个主要支流中的46个断面只有43.2%通过了水质检测。

气候变化: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结果表明,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平均气温上升了0.5-0.8°C(比全球平均升幅略高),温度上升大多是在最近50年观测到的。在中国沿海,海平面在过去的50年里年均上升了2.5毫米。中国的高山冰川也在退却,而且正呈加速趋势。国家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已导致极端事件频发,不过,中国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及三个最大城市群和工业中心都位于沿海地区,导致了最近极端事件的加剧。在农村地区,农业产出到2030年可能减少5-10%。《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警告称,如果气候按预测继续发生变化,中国将成为全球受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

环保部副部长潘岳估计,中国平均每三年发生两次环境事件,危及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2005年,围绕着圆明园的争议,环境领域首次举行正式的公开听证。为了节水,圆明园在公园湖底铺设防渗膜,但使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和附近的历史文化遗址因此受到影响。听证之后,该项目被叫停。

从那以后,中国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环保运动中来。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正义的关注,导致了广泛的环境抗议。2007年6月,厦门市民对在附近计划建设化工厂举行示威——厦门是一个东南沿海城市,以其环保意识和生态旅游业而闻名。上海居民在2008年1月抗议修建磁悬浮延长线,成都市民在5月进行了反对建设石化工厂和炼油厂的示威。随着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发布,信息透明和公众参与的呼声将继续增加。

随着要求采取行动确保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作出了各种回应。例如,耗资数十亿美元清除淮河污染——淮河是中国的主要河流之一,但是这种努力没有取得实际的进展。其中的问题在于权力分散:地方环境主管官员由地方行政首长提名和指派,所有地方环境改善项目完全由地方政府出资。尽管中央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可能决心很大,但是地方上不愿意依然是个大问题。地方政府缺乏执行成熟项目的动力和能力。中国高级领导人常常承诺“每个人都能喝上清洁水和呼吸清洁空气”,但是这个听起来简单的目标实现起来绝非易事。

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迈出了希望的一步,但这不能保证就会有成果。尽管30年来其地位上升了,环境管理部门在“内阁”中依然较弱。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发起的“环保风暴”既是提升环保意识的国家运动,也是环保部不得不使用比较有创意的方法来巩固其在政府中权力的一个例子。鉴于“绿化”GDP的复杂性,环保部在推出新的“绿色GDP”核算体系上遭遇挫折。这些挫折表明,环保部尚不具备其他核心部委——例如,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国家发改委——的效率和力度。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环境管理体制,不妨将之与美国和欧盟的类似体制作个比较。

组织结构: 学习美国的经验,中国于2006年设立了五个区域监察办公室,努力促进区域性协调。但是,与美国制度不同,省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基层单位,省级环保机构人员不由中央政府指派,而且由地方政府全额拨款。这种脱节实际上使得省级“环保官员”变成了没有实权的专业人员。五个区域监察办公室对当地情况几乎毫无影响力,因为他们依然没有权力协调省级环保部门。

人员: 美国人口为3.5亿,美国环保署拥有1.7万名以上的职员,其中不包括外聘合同工。在人口四倍于美国以及人均污染高得多的中国,环保部在北京只有大约300名职员,五个区域监察办公室每个大概有30名职员。包括附属机构和研究所在内,总职员数大概能达到2,600人。附属的研究机构提供一些重要的支持,但环保部仍然弱小,缺乏决策能力和资金来源。

执行: 中国中央级的规章制度不具有美国或者欧洲法律同样的效力。作为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中央政府发布五年规划,制定全国总体目标,并委托给地方政府;政府职员的升迁取决于他们实现这些目标的程度。当前的“十一五规划”包含两个主要环境目标:能效提高20%和主要污染物减少10%。但是,只要中国的升迁制度仅仅基于GDP的增长,政府控制污染的任何指令都会是次要的,任何环境目标都不会得到充分的实施。

前方的道路

北京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张世秋在2007年召开的首次中国环保体制改革会议上表达了她的担忧。她表示,鉴于中国面临着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而且还将在近期内持续下去,中国当前正处于环境管理体制转型最关键的时期。她重点强调了不断发生的环境事件,尤其是增加环境风险和威胁国家环境安全的严重污染事故。她同时还指出,环境危机最近引发了社会冲突,并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她认为,有效的环境权力结构需要清晰的界定和说明。她建议,环境管理应该从“部门管理”转向“公共管理”,以人为本,把公共资源管理和公众参与纳入到管理中去。她还呼吁环境管理体制从“地方”向“区域”转变,“从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种污染物控制策略转变”,“从末端管理向生命周期管理转变,注重经济和能源消费的调整”,利用更多的市场经济政策为企业和社会参与者提供激励,特别是要把损失赔偿机制、生态服务报酬机制和污染/资源税收机制结合起来。

作为主要的咨询机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汇集了高层领导人和国际专家。在第五次年会上,中国环境执政能力课题组发布了一份报告,建议中国在四个主要问题领域加强环境执政能力:

  1. 提高政府在执行环境法律和落实环境目标方面的能力,提高政府在控制环境污染和管理自然资源方面的能力;

  2. 通过奖优罚劣来鼓励工商在环保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推行工业生产和危险事故防范的最佳实践;

  3. 向社会提供更多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信息,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并让各利益相关方、非官方组织以及普通大众了解、参与相关决策及执行活动;

  4. 在国内及国际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提高政府的划能力政策的连贯性。提高这种能力并将其纳入到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绩效表现的期望中去。

世界银行也承担了支持中国环境管理的项目。世界银行认为,尽管环保部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功,环境整体恶化尚未得以逆转。他们认为,由于广泛的社会经济变革带来了新的和紧迫的环境挑战,中国的环境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主要由环保部负责的环境管理因为正在进行的机构重组以及纯粹因为国家的幅员之大而变得更加复杂。然而,国家很多自然资源和环境服务已经不堪重负,中国对有效环境管理的需要正变得愈发重要。不过,最终“只有地方和中央政府机构大力扩大和加强协作机制,才能应对这一挑战性议题。”

何钢,在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是2005年在蒙特利尔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青年代表团成员。

 首页图片由tripper54

23:05 37signals Architecture » High Scalability - Building bigger, faster, more reliable websites.

Update 6: Things We’ve Learned at 37Signals. Themes: less is more; don't worry be happy.
Update 5: Nuts & Bolts: HAproxy . Nice explanation (post, screencast) by Mark Imbriaco of why HAProxy (load balancing proxy server) is their favorite (fast, efficient, graceful configuration, queues requests when Mongrels are busy) for spreading dynamic content between Apache web servers and Mongrel application servers.
Update 4: O'Rielly's Tim O'Brien interviews David Hansson, Rails creator and 37signals partner. Says BaseCamp scales horizontally on the application and web tier. Scales up for the database, using one "big ass" 128GB machine. Says: As technology moves on, hardware gets cheaper and cheaper. In my mind, you don't want to shard unless you positively have to, sort of a last resort approach.
Update 3: The need for speed: Making Basecamp faster. Pages now load twice as fast, cut CPU usage by a third and database time by about half. Results achieved by: Analysis, Caching, MySQL optimizations, Hardware upgrades.
Update 2: customer support is handled in real-time using Campfire.
Update: highly useful information on creating a customer billing system.

In the giving spirit of Christmas the folks at 37signals have shared a bit about how their system works. 37signals is most famous for loosing Ruby on Rails into the world and they've use RoR to make their very popular Basecamp, Highrise, Backpack, and Campfire products. RoR takes a lot of heat for being a performance dog, but 37signals seems to handle a lot of traffic with relatively normal sounding resources. This is just an initial data dump, they promise to add more details later. As they add more I'll update it here.

read more

22:27 在线视频收入的预测 » laolu's blog: Blog

网络视频红火的趋势无疑,但如何盈利还是个问题。无论如何,广告应该是在线视频最重要的收入。eMarketer在"Web Video Ad Spend to Grow Worldwide"(文章将归档收费区)中列举了两家公司对在线视频广告收入的预测,数据相差较大:

全球网络视频收入,2007-2012年,单位:亿美元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收入(Bernstein Research的预测) 16.5 27.5 42.6 61.1 84.7 99.6
收入(In-Stat的预测)   12       45

/* 两组数据差了两倍以上,但增长率倒是差不多。上述第一组数据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3%,第二组数据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9%。会不会都保守了? */

[公告]VeryCD 5周岁VeryCD团队 » 车东 在 Google 阅读器中共享的项目
2003年9月16日,我发布了VeryCD的第一个资源《活着》。从那天起,VeryCD确立了他的使命──分享互联网!

5年来,VeryCD犹如《活着》里的人生,一路走来有彷徨有困惑,有心酸有快乐,有骄傲有荣耀!

有太多的人需要感谢,感谢2003年末为VeryCD感慨解囊,捐助了第一台服务器的网友们;感谢一批又一批勤勤恳恳负责VeryCD社区管理的版主们;感谢成千上万的资源发布者们;感谢所有使用电驴下载并乐于分享的网友们;感谢VeryCD团队所有童鞋…

在大家的帮助和鼓励下,VeryCD走到了今天,我们的梦想没有改变,我们要做全世界最好的开源软件!做最好的资源分享社区! 希望在1年后,5年后,10年后,我们仍然能够相聚在这里,一同回顾,一同庆祝,一同展望未来!

IPB Image
lighttpd防盗链技术的一个变形架构研究室 » 车东 在 Google 阅读器中共享的项目

lighttpd 中的mod_secure_download.c模块中的防盗链技术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但是这个模块要求会改写一些url的地址,形如:

The generated URL has to have the format:

<uri-prefix>/<token>/<timestamp-in-hex>/<rel-path> which looks like "yourserver.com/bf32df9cdb54894b22e09d0ed87326fc/435cc8cc/secure.tar.gz"

<token> is an MD5 of

   1. a secret string (user supplied)
   2. (rel-path)(starts with /)
   3. (timestamp-in-hex)

具体参考:http://trac.lighttpd.net/trac/wiki/Docs%3AModSecDownload

如果有这样的需求,要求不改变原来的下载url,而做到对某些资源进行防盗链呢?
最后我们可以这样做,增加get方法,即是把加密额的部分通过get方法传递给lighttpd的mod_secure_download.c模块
例如,
原来的url: yourserver.com/secure/secure.tar.gz
新的url:yourserver.com/secure/secure.tar.gz?credentials=fhsfhskfaskfhsakfsk2343askfskfsk

这样,我们就做到在不改变原来url的情况下又可以用到mod_secure_download.c模块的防盗链功能

下面要修改mod_secure_download.c模块的源代码,其实很简单,只要熟悉lighttpd的一些常见插件就可以在几分钟内搞定这个功能

/*
* if there is a key = md5,
* otherwise sent 403
* */
if (NULL != (get_param = (data_string *)array_get_element(p->get_params, "key"))) {
    /* too short */
    if (get_param->value->used < 2) {
con->http_status = 403;
return HANDLER_FINISHED;
    }

    md5_str = get_param->value->ptr;

    /* check if it is a md5 string */
    if ( strlen(md5_str) != 40 || !is_hex_len(md5_str, 40) ) {
con->http_status = 403;
log_error_write(srv, __FILE__, __LINE__, "ss", "key-md5 invalid:", md5_str);

return HANDLER_FINISHED;
    }
}
else{
    con->http_status = 403;

    return HANDLER_FINISHED;   
}

上面的代码就是通过get方法获得加密的字符串,然后下面的代码就是原来lighttpd中的防盗链出来流程

lighttpd的这个加密模块,我个人认为还是有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大家也看出来了,对于防盗链,这里采用的是md5单向加密的技术,但是client端向服务器发送的请求加密串是包含时间的(也正是这个时间才是我们用于判断这个url的有效时间,从而达到防盗链的目的),个人觉得可以对明文传输的时间进行一下简单的加密(当然要是可以双向的加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这个防盗链模块在lighttpd的配置文件中的lighttpd.conf加载顺序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将这个防盗链模块放在mod_flv_streaming.c/mod_h264_streaming.c模块加载之前加载

server.modules = ( ..., "mod_secdownload",
“mod_flv_streaming”,
"mod_h264_streaming",
 ... )

不然,防盗链模块会不起作用的,因为flv/h264这些模块里面会有

con->file_finished = 1;
return HANDLER_FINISHED;
02:00 Latency is Everywhere and it Costs You Sales - How to Crush it » High Scalability - Building bigger, faster, more reliable websites.

Update 2: Why Latency Lags Bandwidth, and What it Means to Computing by David Patterson. Reasons: Moore's Law helps BW more than latency; Distance limits latency; Bandwidth easier to sell; Latency help BW, but not vice versa; Bandwidth hurts latency; OS overhead hurts latency more than BW. Three ways to cope: Caching, Replication, Prediction. We haven't talked about prediction. Games use prediction, i.e, project where a character will go, but it's not a strategy much used in websites.
Update: Efficient data transfer through zero copy. Copying data kills. This excellent article explains the path data takes through the OS and how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copies to the big zero.

Latency matters. Amazon found every 100ms of latency cost them 1% in sales. Google found an extra .5 seconds in search page generation time dropped traffic by 20%. A broker could lose $4 million in revenues per millisecond if their electronic trading platform is 5 milliseconds behind the competition.

The Amazon results were reported by Greg Linden in his presentation Make Data Useful. In one of Greg's slides Google VP Marissa Mayer, in reference to the Google results, is quoted as saying "Users really respond to speed." And everyone wants responsive users. Ka-ching! People hate waiting and they're repulsed by seemingly small delays.

The less interactive a site becomes the more likely users are to click away and do something else. Latency is the mother of interactivity. Though it's possible through various UI techniques to make pages subjectively feel faster, slow sites generally lead to higher customer defection rates, which lead to lower conversation rates, which results in lower sales. Yet for some reason latency isn't a topic talked a lot about for web apps. We talk a lot about about building high-capacity sites, but very little about how to build low-latency sites. We apparently do so at the expense of our immortal bottom line.

I wondered if latency went to zero if sales would be infinite? But alas, as Dan Pritchett says, Latency Exists, Cope!. So we can't hide the "latency problem" by appointing a Latency Czar to conduct a nice little war on latency. Instead, we need to learn how to minimize and manage latency. It turns out a lot of problems are better solved that way.

How do we recover that which is most meaningful--sales--and build low-latency systems?

read more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8-09-17
  九月 20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200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