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2 DotAsia與Creative Commons攜手合力催生亞洲創意與分享新潮流 » 趨勢力 2.0

Creative Commons

香港訊 — DotAsia 機構(DotAsia)和創用CC(Creative Commons, 另譯「知識共享」)‬,將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支持亞洲廣大群眾的創意共享權。‬負責管理和營運「‭.‬Asia」全球頂級域名的非營利機構‭‬DotAsia,‭計劃投入十萬美元,支持Creative Commons於亞洲區的業務拓展和社群聯繫工作。‭‬此外,DotAsia也將投入資源,‭幫助Creative Commons協調區域內各地分會辦理會展和活動,‭‬以及倡議和推動各項創新社會性技術,例如下一代版權註冊管理的項目。‭

Creative Commons執行長伊藤穰一(Joi Ito),與DotAsia執行長鍾宏安(Edmon Chung),將於本週六(10月25日)下午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舉辦的「香港共享創意」成立典禮上,共同宣佈此合作計劃

DotAsia執行長鍾宏安表示:「對於能和伊藤先生以及CC的傑出團隊合作,‭我們感到非常興奮。這個合作方案既符合DotAsia推動網際網路在亞洲發展和應用的核心宗旨,也加深了我們與國際知識產權社群的連結。有關創用CC在亞洲的活動﹐請密切留意www.creativecommons.asia網頁。」

Creative Commons執行長伊藤穰一表示:「DotAsia的貢獻對創用CC在亞洲的發展有重大意義。透過與DotAsia的合作,Creative Commons一定可以進一步融入於大中華區以及亞洲的創意與文化社群。‭」

在香港代表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的國際版權保護協會(大中華區),早前同意與DotAsia建立一個保護網上電影的合作機制。DotAsia和國際版權保護協會,將共同向亞洲地區的創意企業,推廣‭.‬Asia的註冊域名及舉辦相關教育活動。

※ 資料來源:DotAsia新聞稿

關於 DotAsia‭ ‬

DotAsia Organisation‭是於香港成立的非營利機構,是「‭.‬Asia」頂級域名的註冊管理組織,由區內20個國碼頂級域名機構(ccTLD)﹐包括.CN(中國)﹑.JP(日本)﹑.KR(韓國)﹑.IN(印度)﹑.NZ(紐西蘭)﹑.PH(菲律賓)﹑ .TW(台灣) 等和5個區內網路組織APNIC﹑APNG﹑APCERT﹑PAN和APTLD以開放合作形式建立。亞洲目前在國際商業、政治及文化網絡舉足輕重,而「‭.‬Asia」域名希望能將這股亞洲世紀的動力,凝聚成區內網際網路活動及發展的核心力量。欲知更多有關DotAsia的資料,請瀏覽http‭://‬www.registry.asia。‭


關於 創用CC

「創用CC」(Creative Commons, 另譯「知識共享」)‬ 在2001年成立,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旨在推廣在公共領域或受版權保護的知識和藝術作品得以創意再用。「創用CC」以傳統的「保留全部版權」制度為基礎,倡議一套靈活的「保留部份版權」條款,讓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和教育家可以自選的方式和條件發表作品。「創用CC」組織得到多個美國公共領域團體和基金會以及公眾人士慷慨支持。網址http‭://‬creativecommons.org 或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

媒體聯繫:喬敬

12:56 信息素养: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分享者…… » 大学小容>善用网络,助益成长!

Keso同学在Twitter上如是说:

Google Reader的朋友共享项目是个不错的功能,但有些人热情过度,几天时间就分享几百条信息。拿我们当高中毕业班的学生了吧?

04:17 AM October 17, 2008 from twhirl

小容在Twitter上收藏了这个Tweet,同时想起昨天的一件小事。昨天看到一个邮件组里某人贴出一篇长篇文章,从头到尾都不逐段空行,于是忍不住回了一下。抄录在此:

要做一个好的分享者,可以考虑把自己的分享当成一个服务,把自己分享的内容当成一个产品。

想要把产品和服务销售得好,以顾客为中心是基本道理。

那么,你想在Google Group里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分享者吗?

请在按下发送给全体人员的按纽之前,认真地编辑你的文本,尤其是——请逐段空行——保持你的内容的可用性。

此外,想要把善意传播得更好,你要有勇气直接站出来,人们未必会有兴趣和一个虚拟的项目ID沟通。建议你以个人的ID身份加这个讨论组,最起码也要在邮件的末尾署名。

善意传播如何做得不好,也有可能被人们视为垃圾搔扰。

实际上,前两三年很活跃的几个邮件组,现在都不活跃了。小容想去,现在大概是各类网站逐渐都配备了news feed的功能,而且,分享工具也越来越多。邮件组这个比较封闭的形态也逐渐日渐特微。第二个原因大概是各类网站的Group功能也开始成为标准配置。当然,也有人的因素,一部分人逐渐有些累了,而人多嘴杂,邮件组的氛围变味了,而后就逐渐沦落了。

技术工具的推陈出新,带给我们更便利的分享和社交工具,也更容易带来信息过载,给我们的网络生活带来困扰。

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分享者,看起来已经成为我们当下网络生活的一个议题。我们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现在看来已经会影响到你的联系人,进而影响到网站社区,乃至影响到整个网络。

相关链接:

分享主义:一场思维革命》 by Isaac Mao

社会化媒体中的网民将Web2.0推向高潮,他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和自由。这种创造性的爆发中所蕴含的内在活力,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人们为什么加入这场运动?他们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分享者之间正在形成良好的社区尊重和大量的社会资本。社会化媒体的关键动力和Web2.0的核心精神就是分享主义。分享主义是一种个人价值的重新定位。我们从用户生成的内容中可以看到分享主义,这也是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的宗旨。分享主义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尝试的精神实践,是一种社会心理态度,旨在将庞大、分化的世界转化为超智能化的社会大脑(Social Brain)。

全文看这里

《读〈分享主义:一场思维革命〉》 by Kevin (K.D.)

所谓“分享主义”,我想有两种情况,一是创造了内容,无偿的,不设限制的提供给别人。二是发现了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推荐给别人。前者是创造,同时也是传播的源头,后者主要是传播,两者践行的都是分享的精神。

无论如何,在互联网分享日渐盛行的时代,个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发挥,人和人的沟通的不断改善,这些除了带来“思维的革命”,也必将带来深刻的社会变革。

全文看这里

《分享推荐是互联网互动的发动机》 by Kevin (K.D.)

在以个人为出发点的lifestream概念中,分享推荐能够展现个人的兴趣点和阅读面,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已有的社交关系,开发拓展新的人际关系。分享推荐的易用性能够促使个人的信息流不断更新,成为互动和交流的发动机。

在由众多用户组成的互联网社区,分享推荐除了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还能够积累和增加社区的社会资本,有利于社区的成长,而增加的社会资本反过来又惠及每个社区成员。另外,通过对分享和推荐的分析和筛选,可以发现优质的内容,而优质内容可以通过社区与更多成员分享。互联网社区中每个成员的分享推荐的活动成为社区生存和发展的发动机。

全文看这里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8-10-22
  十月 20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200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