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et of circular graphs of 3 levels of Wikipedia category pages & their interconnections. the parent node is centered in the graph. pages that are linked from this parent node are rendered inside the ball. pages that are linked to the latter (secondary) nodes are rendered on the outer ring. the color of the edges between them represent their depth from the parent node. highly connected groups of pages are clustered clump together, hereby forming topical groups.
[link: chrisharrison.net]
more wikipedia data visualizations: wikipedia history mosaic & wikipedia most visited & chromogram wikipedia editing history & history flow & wikipedia treemap.
more circular data visualizations: mammal supertree graph & digg arc & radial document viewer & circular treemap & circos & schemaball & gnom.
窥探生活、分享发现
卷首:《新知客》2007年7月
一个意外的机会得知,《纽约客》杂志最近对北京的天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门派出了记者住在北京,想搞清楚老天爷在奥运期间是否会和爱面子的北京人顶牛,比如动辄不下雨,或者连日阴雨绵绵。
翻看日历,奥运已仿佛从明年夏季向这里招手。首都北京的气温从5月到6月三级跳似地迅猛跳升20度,街道上顿时弥漫着37度的蒸腾热气。公车上,地铁里薄露透的短装互相拥挤,年轻人的荷尔蒙填满了裸露的手臂和修长大腿留下的空间。这是一个互相窥视的季节。《纽约客》关心北京的天气虽然匪夷所思,但是,从满足美国读者窥视欲——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的本能的角度来看,也很正常,何况纽约客们一向具有生活在别处的情结。
偷窥是一种生物间普遍存在的行为。在食物链等级分明的动物世界:鹰从高空窥视着他的猎物,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伺机发动攻击,所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经典行动中都包含了暗中的窥视和准备。文明社会已经解决了人类的许多基本需求,比如衣食住行,许多原始的本能已经退化。但是偷窥作为一种坚强的本能却依旧保持着它的行迹。
本期杂志的封面话题从个体行为,本能冲动,将对窥视的关注扩大到社团、组织、国家,结果我们发现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日趋生活在一个几乎赤裸地被窥视着的时代。先锋而无畏者已经开始主动自暴隐私,来利用窥视欲达到成就自我的目的。偷窥在现代人,现代科技,现代生存的语境下变得热闹而纷繁芜杂。这恰恰突现了偷窥的力量依旧强大。
触摸的回报
卷首:《新知客》2007年6月号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798工厂的一间书店里看到高氏兄弟“给陌生人一个拥抱”主题摄影。虽然在此之前我已经从不同途径了解到这两位先锋行为艺术家的大胆实践,但是那本画册依旧深深震撼了我,尤其是在还未完工的空旷楼宇里,由孤独和冷漠的都市人构成的群像。
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就像一道环环相扣的魔咒,我们念着它得到了财富,但是失去了自由,我们念着它获得个人实现,但是失去了认同。现代都市作为工业的城堡集中了所有这些问题。到底是城市设计的缺失导致冷漠,还是人们本来惧怕交往而使促进交往的公共空间其实百无一用,为此人们还在争论不休。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日益密集的城市建设,缺乏人性化考虑的城市空间设计会加剧社会交往空间的缺失。今天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加倍面临着孤独症的侵蚀,这也就是为什么由高氏兄弟发起的“抱抱团”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得到如此之多的响应和关注的原因吧。相比已经工作多年的60年代人和70年代人,年轻的80后更容易地陷入到孤独之中。今天上网而不是读书,看电视而不是读报已经大有彻底驱逐书报刊的趋势,浏览海量信息的压力导致人们只关心自己圈子里面的事情,浅阅代替书刊则使深交深谈变得艰难。一旦被孤独捕捉,都市也就成为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家也成了居住者隔绝自己与外界的囚笼。设想一下,如果键盘、鼠标和网络,成为我们选择接触世界的方式。岂不浪费了上帝为人类所赋予的丰富触觉、细软十指。
这是一个阴晴不定的夏天
在春天到来之前,按照经验,我们都会准备一个天气的话题,这就是为什么4月份的《新知客》封面故事是“中国式变暖”。但是正如所有的气象学家习以为常尴尬的那样,在北京,春天和初夏的天气并没有像我们担心的那样变得酷热。但是,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变暖的气候的确在创造着新的纪录,比如东北的黑龙江省纪录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最暖和的春天,长江中下游的武汉、长沙早春的天气温暖的就像夏天已经来到,年轻姑娘们提前穿上了夏天的短装。
虽然北京没有如我们预料的那样,甚至在整个4月连一次像样的沙尘天气都没有出现,我的心中暗自为明年的奥运会感到高兴,北京真的是一个识大体的城市,连天公都自觉地在维护我们的大国脸面。
但是五一之后的反复无常开始了,我之前庆幸的沙尘在夏天潮湿和高温的天气还是落了下来,来得如此之晚,人们甚至无法分辨这是城里建筑工地飞起的尘土还是遥远飘忽的浮尘。然后,北京的天气开始保持着一种清凉的感觉,一直到5月底,按照媒体的记载,准确而巧合地和北京第300万辆机动车到来日接在了一起。5月27日,北京的天气突然变得热起来,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北京的白天气温从此前的日平均气温24度跳升到28日的最高气温37度。干燥和热度让出行的行人喉咙干痛。
进入6月,北京市气象部门提前发布了今年可能出现洪涝灾害的预警。此前所有的庆幸都开始被拖回原地,今年北京依旧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面临极端灾害天气的袭击。
a prototype tool that visualizes the online user behavior on the brand websites of The Coca-Cola Company, meant to be used by marketing executives & brand managers. the design objective consisted of comparing the various websites with each other by a "fun", animated visualization of real-time information based on various web statistics & customer relations databases. or better: "the focus is on the emotional visualisation of web controlling." note that all data is fictional.
[link: s-v.de (application) & s-v.de (description)]
see also pop versus soda map & coca-cola zero world chill.
六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