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哥哥在观察生活很久以后得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
有钱的人总没有时间,有时间的人总没有钱
如果想省钱,有上百种办法。我家门口的乐购一大早总有无数的老头老太太排半个小时以上的队买便宜的鸡蛋;一养的东西在不同地方总有相当大的价差。只要花时间去淘,总能找到便宜货。而社会同时还有很多为有钱人设计的服务,为了可以省一点点时间,总有人不在乎雇专职司机,在市中心买房子等等。
我挺认这个规律的。我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在这个世界上有几种人。一种人,没有人需要他的时间,这些人或者失业或者只有很低的工资;有些人有能力把自己的时间换成钱,比如专业人员;而还有一种人可以把钱变成钱,比如投资者。
对于专业人员,只要有把自己的时间变成钱的办法(尤其是晚上可以干私活的那种),他缺的一定是时间,而不是钱;而对于把自己的时间放到市场上去,没有人需要的人,他一定有很多的时间,但是就是没有钱。
对于世界上的第三种人,就是投资的人来说,他们还有一种把钱变成更多钱的能力,所以对于他们,他们缺的永远是钱(或者说是现金)。因为如果他有现金,他一定会第一时间把它投入到一个项目里面,以期待赚到更多的钱。而只有没有任何投资渠道的人,才会在银行里有大量的钱。比如最近一年的股市让普通老百姓从未有过的感觉到自己有钱,也同时少见的让每个人手里都觉得缺钱了。
后注:基于这个想法,那天我在和硅谷的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在一个不富裕的国家(如中国),最好的生意是“帮人省钱,或者帮人消磨时间(娱乐的价值)”;在一个富裕的国家(如美国),最好的生意“帮人省时间(方便的价值),或者帮人花钱(奢侈品的价值)”。一旦反过来,市场就小了很多。这就是硅谷的很多主意在现在的中国不很行得通的原因(不过完全可以捂上5年再看)。
这一周真是不一般得忙,赶了两份稿子(其中一篇很长),备了两次各三个小时的课(还得用英语上),又处理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琐事,这篇关于戈夫曼剧场理论的blog解读的收尾,一直拖到现在。真是很不好意思。
剧场理论的重点是在前台,但也没有忽略后台(back stage)和舞台外(outside)。按照Goffman的说法,后台就是前台压抑的事实或各种非正式行动可能出现的地方,比如说演员的后台。顺便说一句,由于某种机缘,我倒是去过后台。那是一场话剧。话剧前台演员扮演的某个安静角色,和该演员在后台的手舞足蹈,让我当时形成了剧烈的反差。
舞台外是第三种领域,既非前台,也非后台。比如说,当你和你的朋友钻进出租车的时候,那个密闭的空间就有可能成为舞台外。大多数人会完全不顾忌出租车司机的存在而进行私密话题的讨论。所以,有时候出租车司机属于消息灵通人士也就不奇怪了。
前台也好后台也罢,包括舞台外,都不存在一个特定区域。在不同的互动中,这些东西都可以发生转化。演员们在后台进行互相交流,事实上,他们之间的互动已经变成了“前台”。如果你在出租车上和出租车司机猛侃,舞台外就也变成了前台。
blog是一种网络的我的存在,这一点我想已无异议。但它的现实存在,就是一种后台。blog的展现很有可能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但现实生活中他/她未必如此。可能每篇日志底下都来一段唐诗宋词,但现实中,这位风雅的人可能一句都背不出来。
按照中山大学程乐华老师的说法,blog是一种补充自我(也有可能是补偿自我),它是自我的另外一种实现方式:比如在上例中,我很希望我自己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人,但由于小时候太偷懒,只好在网络上完成这种心愿。
除了剧场之外,Goffman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污名”(stigma)。我们都需要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有些属于虚拟的社会认同,有些则是实际的。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Goffman所谓的污名。有些污名是显而易见的(不名誉的污名),比如伟大的残疾人学者,但有些污名是不可见的(可不名誉的污名),比如这个伟大的残疾人学者是一个异装癖。事实上,剧场就是用来处理那些讯息以避免污名让观众知道。
而这个后者,我想,就是程乐华老师所称的补偿自我:现实生活中尽力扮演一个正常的丈夫角色,而在blog中(或者网络中),肆无忌惮地显示出他同性恋的性取向。
九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