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的联合主办Feedsky,利用自己的Blog话题平台,发起了“我谈中文网志年会”的公益话题,推荐的三个主题为:
可以在这里查看写了这些主题的文章列表:《我谈中文网志年会》
亲爱的朋友们,鲜果上线五个月以来,因不断强化基础服务和完善用户体验,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喜爱。为了更深入地了解RSS阅读用户的需求,让鲜果更好地服务于大家,我们计划在本周六(2007.10.27)下午组织一次针对Blogger和鲜果用户的访谈。:)
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几位业界知名的Blogger来参加这次访谈,在此先表示感谢!同时,我们也要邀请六位左右的鲜果用户来参加,如果你喜欢鲜果并期望她更好,如果你对鲜果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如果你有空且正好在北京,那么我们真诚的希望你能过来与我们面对面交流。
如果你想参与的话,请将你的姓名、电话和你在鲜果注册的Email发送到yanzixiaosun#gmail.com。这次访谈名额有限,请大家尽快报名哦 ^_^
访谈详情介绍如下:
时间:10月27日下午3点-6点
地点:鲜果办公室(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68号左岸工社1315室)
人物:知名Bloggers+鲜果用户+鲜果产品团队
主题:围绕RSS阅读器和中文Blog的话题畅所欲言
议程:1、3点-5点 喝茶,聊天,访谈
2、5点-6点 晚餐
3、6点以后 晚上无事的同志,可一起去公司楼下上岛咖啡杀人或斗地主
联系人:Lisa 13811096134
期待你的到来哦,非常感谢!
另外,好久没有跟大家汇报工作啦,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系统底层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提高了程序的可扩展性。随后,我们将有很多好用的新功能陆续推出,敬请大家继续保持关注。:)
奇虎的周鸿祎早年是做3721的,这个插件互联网上很多人都知道,属于所谓的流氓软件性质:一旦装上很难删除且不断招来广告。3721的公开招牌是“用中文上网”,也就是说,你再也不用记www.sina.com.cn这样一种古怪的英文不像英文数字不像数字的名字,你只要轻松输入“新浪”即可。
早期的3721推广是向网站收费的,模式很简单:在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新浪”这两个字登陆新浪网后,www.sina.com.cn就不得不为“新浪”这样一种中文域名买单。我曾服务过的一家财经网站也花了一点小钱买下了它的中文域名。这个做法虽然有点挟用户以号令网站,但也不失为一条妙计。
有可能是CNNIC推行中文域名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其它,3721转向了,它成了一个广告终端:装了3721插件的浏览器会弹出广告。而且,为了能让这个终端长期存在于用户计算机中,3721使用了反反安装的技术:用户很难把3721从计算机中删除。
周氏后来忽然转向做了专灭3721这类的流氓软件的克星:奇虎360。这是一个反流氓软件,但本质上(从商业角度出发),它和3721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3721诉诸的是技术力量,让普通用户难以卸载。奇虎360则诉诸于恐惧,普通用户因为恐慌于中了流氓软件的招而自主地不去卸载。道德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归根到底都是一个目的:占领用户计算机。
桌面战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得用户计算机者得天下。借着占领了用户计算机的windows系统,IE轻而易举就地就打败了先手的Netscape浏览器。但在今天,软件web化日益高涨,IM工具争战正酣,能够既不为用户反对又可以轻松占领大多数用户的桌面的,安全软件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我非常佩服周氏的公关手腕和技巧,当然,这和他的出身也有关系。一个一手制作了3721的人反过来一记回马枪专杀3721,本身就是可供新闻炒作的热点题材。最重要的是,诉诸恐惧的广告效果是极强的:短短一年,360安全卫士装机量增长12倍,而随软件“推荐”的卡巴斯基杀毒系统(这个软件之前进入国内市场两年有余却业绩惨淡)也暴涨3倍,超过金山,仅次瑞星,成了国内防毒市场的老二。
但是,周氏的运营技巧则更胜一筹:暂时不切入杀毒市场,始终保持奇虎360的轻盈。只有轻盈,才有可能把360打造成一个平台。以周氏的背景,弄点钱来开发杀毒软件甚至是买下一家杀毒软件公司,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奇虎没有杀毒软件,反而使得360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甚至未来它选择今天看似冤家的瑞星合作也不是没有可能。或者也可以借着瑞星压卡巴斯基。商业上只有永恒的利益,并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这一点,周氏是老玩家了。
从这个角度而言,较之瑞星,360已经占领了主动位置。它的成本相对低廉,每做一个动作,杀毒软件们就必须付出更多的成倍的成本来跟进。为了应对奇虎现下盟友卡巴斯基的进攻,瑞星新的2008版本搞了个三个月免费,卡巴斯基立即跟进宣布免费一年,金山索性以网游公司为名去上市。杀毒软件们斗得厉害,但360安全卫士始终占据着制高点:因为它是一个独立的软件,一个可以和杀毒软件自由组合的防流氓软件的系统。而瑞星的卡卡,却始终有瑞星杀毒软件的附着物的感觉,包括诺顿、NOD32在内的众多杀毒软件公司们,恐怕也很难和卡卡合作得起来。
更可一窥360野心的是:好(恶)评软件排行。恶评软件也就算了,虽然商业和道德有时候不一定能关联起来,但以周氏的身份,不见得会以恶评软件去要挟软件公司给点好处。但好评就很难说了。网上的某种推测是:安全卫士360做得越大,这个渠道的力量就越强,各种软件公司就越需要和360保持良好关系以求得好评之名。和当年一样,周氏可以挟用户以号令群雄,这次,不是网站,而是软件公司了。
当然,这是后话了。
< /a>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Google has replaced the Systran software it had been using on its Google Translate service with its own translation software, according to Ionut Alex Chitu at Google Operating System.
Google had been using its own translation system for Arabic, Chinese, and Russian translations, but now uses it for all 25 languages it translat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oogle's system and other systems is the us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echniques to massive amounts of text, rather than building a complex rules-based approach, according to the Google Translate FAQ.
"Google's approach works better for some languages and worse for others, but at least Google can expand to other languages without having to know them and manually create models for each one," Chitu writes.
At Google Blogoscoped, Philipp Lenssen compares Google Translation to Systran and a human translation of a German paragraph into English, and vice-versa. "I couldn’t see a clear winner yet (though I get the feeling Google’s results are slightly superior), but a lot of garbage results on both ends," he writes.
不久前因业务需要,我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安装了搜霸。当时一个做平面的朋友过来和我做一些设计交流,
我在笔记本前准备输入一个网址,他靠近我的电脑,大叫道:“嗷!你也认识我的老同学“高亮”啊!”
我惊出一身冷汗。
几乎所有的产品中,都会使用到文字。小到错误、警告、提示信息,大到介绍、专题策划、广告文案。
如果文字出现问题,修改起来成本很低。然而文字的可用性如果不好,将直接作用于产品。
我将文字的可用性理解为辨识度与可读性两个方面。
辨识度就是文字在界面上出现时,用户能不能正常阅读。
在设计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关于文字的字体、字号、以及行距、间距。
在中文的WEB设计中,12号和14号宋体是最常使用的,
纵观几大国内门户网站,这几乎已经成为中国网友的阅读习惯。
而遇到列表或大段文字,还需要注意行距问题。
例如12号宋体时,我们一般使用18-20像素的行距。14号宋体通常使用22-24像素的行距。
WEB设计时,一般不用考虑平面设计中字与字的间距问题,而使用默认状态。
但是也有例外。有时我们会用到18号的黑体或宋体,例如新闻内页的标题。
特别要提一下UCDCHINA.COM上的文章顶部右侧都会有一个“-”一个“+”号:
这是一个很贴心的设计,当视力较弱或者年老的读者需要大一点的字体时。
可以使用“+”这个功能来提高文本的辨识度。
同时,设计师还要考虑文本的颜色、加粗、对齐方式、对比度、链接样式等辨识度方面的问题。
为了重点显示某些信息,我们通常会给文字加粗或改变字体的颜色,但是要慎用。
过度的强调等于没有强调,例如下面这种情况:
一些保守的设计师强烈要求带链接的文本要有下划线,而一些设计师却很反感大面积出现下划线的链接。
我觉得重点不是下划线的问题,而是凡是有链接的文字,需要与别的文字做一个明显的提示,以示区别。如:
在可读性方面,会出现的问题也不少,设计师遇到时要学会将它们剔出来。
经常出现的会是“术语”问题,因为我们经常会在设计产品时无意识地使用一些术语。
很多术语对我们自己来说简单,但是对我们的目标用户群来说并不容易。
例如,要避免使用”ISP”,而要说成”网络服务供应商”。别对用户说”PV”,而告知“流量”等等。
我们应尽量使用用户的语言,而不是想当然的使用术语。
如果一定要使用术语,那么在每次出现这个词时要一致。
千万不要一会“搜索”,一会“查找”,一会“查询”,不一致会增加用户的学习成本。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含义模糊不清,词不达意。
例如上文提到的“高亮”,其实重点不是会不会联想到你的同学叫高亮,
而是“高亮”代表什么功能让人摸不着头脑:是谁让谁高让谁亮,为什么要高亮,
不高亮行不行?是变高还是变亮?
这不是产生误解的问题,而是不解——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自然就不敢去使用它。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十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