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喜欢智力题,智力题其实都是一种思维方式,总可以举一反三,悟出一些道理。
我还喜欢两个,是关于极限的。
一个是小时候看到的。很简单:
0.999999999....(9无限循环)和 1 两个数,哪一个更大?
龟兔赛跑,兔子速度是乌龟的两倍。乌龟比兔子领先一米,一起起跑,却有种方法可以证明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
当兔子到了乌龟出发的地方,乌龟会前进1/2米;而当兔子到达1/2米的时候,乌龟又会前进1/4米。。。。总之,可以证明,只要兔子到达乌龟的前一个时刻所在的点,乌龟一定会前进刚才过去的时间段里面兔子前进距离的1/2。是否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呢?
在开始讨论电子邮件网络的时候,小容提到对于实体群体而言,电子邮件网络是他们虚拟化的第一步。群体的电子邮件地址具有品牌识别的功能,同时对于外部而言,群体电子邮件地址因为在组织内和个体一一对应,因此在外部,可用来辨别个体的真实身份,例如Facebook就是一个例证。而从虚拟组织的角度来看的话,群体电子邮件地址则是虚拟组织走向实体化的第一步。
记得在早先的贴子《群体虚拟化:电子邮件网络》中,小容提到:
在一些商务网络中,有些人喜欢使用公司电子邮件地址注册,而不是使用私人电子邮件地址。例如在Linkedin.com,小容就发现这个现象非常普遍。
这次小容尝试揭开这个现象背后的谜底。
小容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在Linkedin.com自己的联系人里面,活跃在IT圈的通常都用Gmail私人邮件地址注册,其他许多在专业服务公司工作的朋友,都是用公司的电子邮件地址在Linkedin.com里注册。而这些专业服务公司的朋友,是小容以前从事IPO和私募融资的时候的工作联系人,他们所在的公司都是行业里知名的国际性公司。
为什么他们不用私人的电子邮件地址注册呢?显然,他们怎么会没有私人电子邮件地址呢……
如果从个人品牌的角度来看的话,这无疑是典型的背书品牌(Endorsed Brand)效应, 在公共网络空间里展示自己所使用的公司电子邮件地址,让联系人看到自己是跨国公司的雇员,显然这是给个人品牌背书。同样的现象在履历里也屡见不鲜,人们都喜欢将在履历里强调自己在大公司的工作经历,而将小公司的工作经历尽量简略甚至隐藏。人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做这种策略性的自我展示行为。
在品牌管理理论研究领域有独特造诣的大卫・A・艾克在《品牌领导》这本书里讨论品牌架构(brand architecture)时提到了背书品牌( Endorsed Brand)的概念。
背书品牌( Endorsed Brand)指出现在一个产品品牌与服务品牌背后的支持性品牌。 背书品牌有时候叫做父母品牌(Parent Brand),而背书的叫做子品牌(Son Brand)。
在规模较大、产品品牌众多、产品线复杂的大型公司里,品牌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公司管理层最需要的是跳出具体的操作层面,从更宏观的视野来考虑品牌架构,考虑公司品牌是否需要出现在某个产品品牌的行销传播中,让历史悠久的公司品牌为新推出的产品品牌保驾护航,同时也需要决定在公司战略发展改变的时候,是否需要将某个江湖地位稳固名闻暇迩的产品品牌升华为公司品牌。在这样复杂的品牌架构中,总是会存在着用一个品牌提升另一个品牌的行为,这就是品牌背书。
个体的品牌和群体的品牌总是互相影响,这次我们看到的是让公司品牌为个人品牌背书。而接下去当我们讨论到Blog空间(blogosphere)的时候,我们将看到在创业团队这个特别的群体里,个人品牌和公司品牌是如何错综复杂的互相影响。
当然,另外的可能是,这些人是被朋友邀请进Linkedin的,他们的朋友邀请他们的时候只记得他们的公司邮件地址——因为这是他们日常联系渠道——这也非常符合Linkedin定位为商务社交网络的逻辑。同时也可以反过来说明上述的品牌背书效应同样成立,人们之所以互相联系,是因为个人背后的公司所形成的光环效应。
而且,在六度关系清晰呈现的网络空间里,这种光环效应还会起放大作用:一个人的联系人里有许多在跨国公司工作的朋友,那么他/她在别人的眼里,光环会很大:)
前文回顾:
1、《从个体社交图(Individual Social Graph)到群体社交图(Group Social Graph)》
2、《呈现群体的在线共同身份有何价值?》
3、《群体的虚拟身份和真实身份:外在宣传 V.S. 内在实况》
6、《群体虚拟化》
7、《群体虚拟化:电子邮件网络》
8、《群体虚拟化:电子邮件网络之二》
《自然》杂志推出了一个关于自旋的增刊,它是《里程碑》系列的第六期。
Nature Milestones are special supplements that aim to highlight the 'milestones' or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a given field. Each breakthrough is covered in a short Milestone article, written by editors from 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which discusses landmark discover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evailing concepts at the time and our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field.
Milestones in Spin − the sixth supplement in the series and the first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 presents key developments in the story of 'spin'. Spin describes the intrinsic angular momentum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a concept developed in the mid-1920s as physicists sought to explain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made decades earlier. Since then, the idea of spin has inspired major advances in physics, and has fou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chemistry, biology and technology.
......
In addition to the Milestone articles, the supplement includes a Timeline
− a chronology of the earliest papers connected with each Milestone − and a reprinted Collection of relevant articles and reviews from 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Physics and 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The Milestones web site also includes an extensive Library of material from the across 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另外,内容半年内可在网上免费阅读,目前还有增刊全文的 pdf 下载。
Corsair 推荐了 Phun,一个 “2D physics sandbox”,是 Umeå 大学一个硕士生的毕业作品。可以用鼠标画任意形状的物体,或者链条、弹簧之类进去,也可以拖拉,这些物体就会根据力学原理运动起来。很好玩,可用它来做很多有趣的场景。当然也可用它做物理教育工具。
这个是官方介绍视频:
Corsair 也做了两个视频:4WD (2WD…),不 incredible 的 incredible machine
Phun 可免费下载,现有 Windows 和 Linux 版本,以后还会开源。如果喜欢,还有点时间不防帮作者汉化一下吧。
三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