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贴子是《成群结队》第四部分“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的内容。这个系列的第三部分讨论的是“电子邮件讨论组”,第二部分讨论的是“群体电子邮件地址”。回顾上篇请看《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IM之一:电子邮件里的即时通讯》
前几天小容在Gmail里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内容很简单,只有如下的一句话:
一直关注你的博客,想认识下,呵呵。
邮件末尾是签名,签名里只有“Best Regards”和发件人的名字。同时在Gtalk里收到同样一个电子邮件地址的联系邀请,小容拒绝了这个邀请,而后也简单地写了一句话回复他的电子邮件。
感谢关注! 有空多交流!
小容(Oliver Ding)
http://oliver.swordi.com
这位朋友,如果你现在看到这个贴子,请不要生气。小容之所以不愿意在Gtalk上加你为好友,是为了避免未来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尴尬。Mr. 6在他的blog里提到了MSN上的三种尴尬情况,小容认为这些尴尬情况也适用于其他品牌的即时通讯工具。而且,小容在上次的贴子《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IM之一:电子邮件里的即时通讯》说过:
小容是在Gmail里面使用Gtalk,而不是在桌面上使用Gtalk。人们不会单独为了要在Gtalk里等着和人聊天登陆Gmail。相比起查询邮件这类不是特别紧急的任务,人们总是更乐意和自己真正熟悉的朋友聊天。这意味着我们的Gtalk联系人必须是自己真正熟悉的朋友,起吗这个朋友会让你愿意中断手头的任务,聊天之后不会有被打扰的感觉。
在线交流有很多方式,不必要把每个交流对象都在即时通讯工具上加为联系人。电子邮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工具,译言里有一篇译文,内容是Seth Godin写的Email三十六计,列出了36条发送电子邮件的注意事项。小容觉得这个注意事项列表还不够,它把重点放在了“发送”部分,还没有放到“如何写电子邮件”这个部分。
实际上,上次的贴子发布后,小容收到几位读者的电子邮件,他们在邮件中介绍自己,并且在Gtalk上申请加为联系人,小容很欣然接受了这样的邀请。
在线交际和现实交际遵循同样的原则:
• 人们倾向于更频繁地和熟悉的人联络;
• 陌生人在经过“破冰阶段”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交流起来;
• 久未联络的朋友,也需要重新激活联络线索,寒暄并不仅仅指陌生人之间。
上面提到了Mr.6的贴子《MSN让人际关系「倒退鲁」的3种尴尬情况》,张家振在他的blog“rengised2”里写了一篇贴子来回应,提出《MSN的人际关系只有会不会管理,而不会有倒退鲁》
小容摘要他们的第一部分的观点如下:
第一种尴尬,MSN上的至亲好友 V.S. 当下的联络人才是重要的联络人
Mr.6:
至亲好友:哪个至亲好友有MSN,我们知道的话,肯定都会在我们的MSN上面了,不是吗?但,不放则已,一放麻烦,因为,MSN竟然会让最隽永的友情,也会发生「倒退鲁」的现象!
张家振:
当MSN提供了我们一个方便与亲友们联络的管道,并不代表我们必须时常的注意他们的动向。将生活的重心摆在当下身边的奋斗伙伴、朋友、同事或是每日相处在一起的至亲,这才是一种正常值。
小容赞同张家振的观点。
实际上,我们的至亲好友数量是极其有限的,我们会有很多自然的方式与这些至亲好友保持联系、维系感情和沟通信息。信息技术工具对于我们和至亲好友的关系,只是锦上添花,却不会画蛇添足。换句话说,我们和至亲好友的关系,不是决定于联系的频率这一个维度,而是取决于多个维度。这些维度包括但不限于:
• 血缘
• 共同经历
• 信任
• 特殊事件
• 相似的价值观
• 共同的联系人
• 相似的兴趣
• 加入同一社团
• 其他……
仔细观察一下Facebook上两个联系人之间互相确认关系的对话表单,我们会发现这个对话表单和上面小容列出的影响至亲好友关系的维度有些相似:

这个话题可以引申出另一个更深入的话题:
关系科学家认为,人们通常更喜欢身边的人,因为人们更频繁地和身边的人交流。“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这个研究发现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那么,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如何定义“身边”,如何确定哪些人才是我们真正的“身边的人”?
IM工具上的身边人,真的是我们的身边人吗?
1、在触手可及的网络工具上,我们的联系人距离我们有多近?
当我们每天打开电脑,登录MSN,上面那些闪烁的小花儿是在说话吗?!当我们打开Twitter,那一个个小头像是你身边最近的人吗?!
我们距离网络工具界面的物理距离大约只有三十厘米。那么,这些触手可及的网络工具界面上的联系人,真的距离我们只有三十厘米吗?!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越多,我们与这些三十厘米距离的联系人就愈频繁见面。渐渐地,我们习惯于更频繁地和这些三十厘米距离的联系人沟通,而逐渐减少了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亲戚写信和写电子邮件。
关系科学家们的研究,实际上揭示出另外一个关于沟通的关键——沟通的门槛——人们之所以更频繁地和身边的人交流,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可以很便利地和身边的人交流。随着物理距离的增加,人们交流的频率就逐渐减少。(另外的原因是,就近的沟通可以表达复杂的情感,远距离的沟通则逐渐缺失这个功能,而表达复杂的情感在亲密关系中非常重要。)
在IM即时通讯工具界面上,我们的联系人直接展示在我们眼前,只要你打开IM即时通讯,这些联系人就在你的三十厘米范围里。由于我们经常看到他们,所以,我们和他们沟通的频率比远亲更多。
甚至,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下电子邮件和IM工具的界面,在IM工具里,我们的联系人更可见,而在电子邮件里,我们的联系人更不可见。
不论是登录Web邮箱,还是使用桌面客户端邮件收发电子邮件,我们一眼看到的就是Inbox收件箱,在Inbox收件箱里展示都是当前最新的联系信息,Inbox收件箱也只能展示有限的几个当前的联系人。试想一下,我们能脱口而出某个朋友最近通过的电子邮件是在三个月前,还是六个月前?
如果仔细地审查一下电子邮件通讯记录,或许很多人会发现,哦,原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和一些好朋友通电子邮件了!
这不能责怪我们忽视了那些好朋友,而实在是我们的大脑很会偷懒——它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一些网络工具将我们的联系人展现在我们的三十厘米面前,让我们和胡朋狗友们的关系得以联而不断、沟通可能络绎不绝。
信息架构师说,没有可寻性就没有可用性。同理,在人际交互上,没有可寻性,就没有可用性;而且,没有可见性,也就没有可用性。
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Facebook推出news feed功能,为什么很多BSP(Blog服务提供商)在站内推出“留下脚印”的超简洁评论功能。

推荐资源:
· 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亲密关系(第3版)》(Intimate Relationships; 3 edition):
本书关注的所谓“亲密关系”,即指人们的思想、感受与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是如何相互联系。为了探讨这个问题,作者们综合了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多个分支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作为活跃在社会心理学界的学者,他们本着严谨的态度,在上述众多领域中寻求平衡,融会贯通,研究了“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的相互作用。
系列回顾:
· 《成群结对:形形色色的网络、群体和个体》
前文回顾:
· 《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IM之一:电子邮件里的即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