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难得的蓝天出现了,香山的叶开始红了,十一长假开始了。这个长假干点什么好呢?
如果你是在北京的音乐迷,这个假期会特别开心。9月30日到10月2日,2008摩登天空音乐节在海淀公园举行,摩登天空IMART创意市集 也同时开摊。北京同城共有四个相关活动(1 2 3 4),超过4000人会和你一起参加这个音乐与创意的大party。音乐节之后,10月4日Mao又将推出怀旧的小虎队20年回顾专场,80后们可以一起去合唱”蝴蝶飞啊飞”。
如果你爱静,不想人多凑热闹,可以去温馨的咖啡馆过一个电影周。”奇遇花园”咖啡馆准备了”电影在路上“专题放映,而”猜火车”则准备了文斯德系列、青春系列、迷幻列车系列(详细)……总会有一部你喜欢。
或者去沙龙吧,捧一杯清茶,搬一张藤椅,在圆明园的单向街书店和孟湄、赵赵一起聊聊艺术,和秋天。
如果你在上海,推荐你去北欧音乐节,一并还有北欧视觉艺术展。另外,超过4000名豆子关注的巴黎设计艺术展也是城中大热,集合了60多件来自巴黎的前卫设计作品。证大艺术馆的宋东个展、安杰当代艺术画廊的中日韩群站都是展览迷们可以去看看的地方。
如果你是个书迷,那不妨参加上海大众书局的换书活动,说不定可以找到寻觅已久的心头好,还可以在书上留下联系方式,让它带你去漂流。
如果你是个玩乐分子,那么请加入梦幻乐园探险小分队,去故地重游一下已经荒芜的公园。
如果你在杭州,你可以去参加2008杭州沸城音乐节,或者钱江新城国际音乐节 。
如果你在成都,如果你在广州,如果你在武汉…… 如果你在任何一个城市,想过一个快乐的长假,请来豆瓣同城吧。
# sein:今天换字体上瘾,就跟专业人 csee 聊了会。结果越扯越远,后来我听不懂他说什么了,就邀请他写篇 blog 说清楚。下面是 csee 同学的大作,《About Fonts》:
西方字体
无衬线字体
衬线字体
衬线字体的衬线(红色部分)
方块字
汉字中的衬线体宋体和无衬线体黑体
日文明朝体(MS Mincho体)和ゴシック体
韩国语中的衬线体Batang体和无衬线体Dotum体
中文将Serif按照字义翻译成“衬线”或“字脚”,顾名思义就是装饰陪衬的作用,因此有衬线体也称为“有脚体”。日语中将衬线称为うろこ,字面意思为“鱼鳞”。
衬线体(即“白体”),中国大陆地区称之为宋体,使用繁体中文的港台称之为明体,日文称明朝体,韩国语称Batang体,常用于正文排版。这些名称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和明朝,当时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已经广泛传播,而用于制造活字的木纹多为水平方向,因此造成在刻字时横画细,竖画粗;而且为了防止边缘破损,横画在两端也被加粗,根据运笔习惯而形成三角形的装饰。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白体类字体多数都是横细竖粗。
另外,无衬线体在中文通常称为黑体,在日文称为ゴシック体(Goshikku-tai,即“哥特体”),韩国语中称Dotum体,这类字体笔画粗细基本一致,没有衬线装饰,较为醒目,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
用途
在传统印刷中,衬线字体用于正文印刷,因为它被认为比无衬线体更易于阅读,是比较正统的。相对的,无衬线体用于短篇和标题等,能够读者注意,或者提供一种轻松的气氛。
但是在计算机领域中倾向使用无衬线字体以方便在显示器上显示。出于这个原因,大部分网页使用无衬线字体。因此,Windows Vista中的中文默认字体已经从原来的衬线字体(宋体或细明体)改变成了无衬线字体(微软雅黑或微软正黑体)。另外,为了更好解决衬线字体的显示问题,新的反锯齿和次像素显示(如ClearType)等技术开始广泛运用。
旧体
旧体可以上溯到1465年,它的特征是:强调对角方向——一个字母最细的部分不是在顶部或底部,而是在斜对角的部分;粗细线条之间微妙的区别——笔画粗细的对比不强烈;出众的可读性。旧体是最接近手工铅字起源的字体。
旧衬线体在制作的时候有严整的斜度规定,加上弧度衬线体现细节,增强了它的阅读性。可是这个做法和研究阅读的心理学家所提倡的“平行字母宽度”认知模型是相矛盾的。
旧体可以再分为Venetian 和 Aldine 或 Garalde。旧体字体的样本有 Trajan, Jenson (Venetian), Garamond, Bembo, Goudy Old Style, 和Palatino (all Aldine or Garalde)。
过渡体
过渡体(或称 "巴洛克体") 衬线体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中叶,这类字体中包括最著名的Times New Roman (1932年) a和Baskerville体(1757年)。由于在风格上处于现代体和旧体之间,故名“过渡体”。和旧体比较,粗细线条的反差得以强调,但是没有现代体那么夸张。
粗衬线
粗衬线 (也称 "埃及体") 中笔画粗细差距较小,而衬线相当粗大,几乎和竖画一样粗,而且通常弧度很小。这种字体外观粗大方正,各个字母通常是固定的水平宽度,字体表现和打字机一样。这类字体通常被说成是单纯在无衬线字体加上大衬线,因为字母本身的形状和无衬线体很类似,笔画的粗细几乎没有差别。(在粗衬线体中有一个小类叫 Clarendon体,结构更类似于衬线体,但是有独具特色的弧线。)粗衬线出现在1800年左右。具体包括Clarendon体、Rockwell体和 Courier体等等。
现代
现代衬线体出现在18世纪末,强调了粗细笔画之间的强烈对比,加重了竖画,而把衬线作得细长。大部分现代衬线体的可读性不及过渡体和旧体衬线体。常见字体包括Bodoni体, Century Schoolbook体和 Computer Modern体。 (这类字体在开放源电脑系统中通常随TeX和LaTeX出现)。
无衬线字体有以下几种:
旧体
Grotesque早期的无衬线字体设计,如Grotesque或 Royal Gothic体。
过渡体
新grotesque或称为过渡体,目前所谓的标准无衬线字体,如Helvetica(瑞士体), Arial和Univers体等等。这些都是最常见的无衬线体。笔画笔直,字体宽度比变化没有比人文主义无衬线体那么明显。由于其平白的外观,过渡无衬线体常被称为“无名的无衬线”体。
古典体
(Johnston、Gill Sans、Frutiger和Optima,赫尔曼·察普夫制作) 。这些字体是无衬线字体中最具书法特色的,有更强烈的笔画粗细变化和可读性。
几何体
(Avant Garde、Century Gothic、Futura、Gotham)。顾名思义,几何无衬线体是基于几何形状的,透过鲜明的直线和圆弧的对比来表达几何图形美感的一种无衬线字体。从大写字母的"O"的几何特征和小写字母"a"的简单构型就可以看出,几何体拥有最现代的外观和感触。
(以上材料整理自维基百科)
为什么衬线字体更有利于阅读,我认为衬线字体在字的交接处和末端添加装饰形状,明显的粗细变化,而我们的视线比较适应不同粗细的线条交织,并且衬角很好的接管了视线,传达一种结束或者改变的信号。
并且有很多人喜欢像素感很强的字体,究其原因,受制于传统的显示技术,导致字体(多数是衬线字体),像素感很强,这本是一种技术缺陷,如同像素画,依然有众多的爱好者。 像素感强的字体,在阅读上其实并不亲和,如同像素画一般,长时间阅读可能导致眼睛不适。
中文字体
中文比较常见的字体有宋体,新宋体,黑体,华文细黑,微软雅黑等。宋体发明于宋代,尽管当时人们习惯于以书法家命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宋体的发明者应该是秦桧,这可能是后世以朝代命名这个字体的缘故吧).前文提过,之所以横细竖宽,是由于篆刻的木纹的缘故,衬角来自于人们的书写提笔习惯。在印刷技术低下的年代,衬角更方便识别印刷油墨不明显的字体。并且宋体相对于其他书法字体,比较节省印刷材料。这也是宋体延续千年的缘故。
黑体和华文细黑都是后来根据西方的无衬线字体黑体修改的字体。微软雅黑字体事实上是人文主义字体。
楷体也十分常见,但按照分类,楷体应该属于艺术字体。
另外中文标准字体制作成本大大高于英文,所以相对英文字体要稀少的多,这只是原因之一,更大的问题是如今的中文字体制作者倾向于制作艺术字体,对于标准字体很少见有人制作。这似乎不应该埋怨制作者,大量的人对字体完全没有审美,或者对字体的审美建立在对艺术字形态上的图形审美。
日本字体
日本字体比大陆简体字多很多,其中优秀的字体也相当多。汉字字体如今也仅有日本汉字能和英文相媲美。另外注意:日本汉字来源也是根据
很大程度上,中文字体在web上显示不如拉丁文好看的原因在于:
弧度。英文字母的弧度有很多是相似的,比如[n,m,h,u],[b,d,p,q][c,o,e][v,y,x],而这些简单的弧线构成字母,这些字母的组合构成单词,单词的组合构成整篇文章,那么整篇文章的弧度都是有最原始的字母弧度构成。这样带来的视觉效果的统一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构架。字母的构架有很强制的标准,使得本来就很构架就很简单的字母显得整齐。
排版。相对统一的线条弧度,标准的架构使排版相对容易些。
简体字。一些保守的学者认为简体字毁掉了汉字,汉字的造字根源是依靠中的”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而简体字的简化标准不依据于,完全按照简化者的意愿进行以书写方便为目的的改造,简化字本身完全无法形成一套系统,我们根本无法根据简体字进行新字的创造。而繁体字对于很多西方新词,不仅仅使用音译,而是根据意思和,制造新字。
繁体字按照六书的造字方法得来,有自身的系统,相比拉丁字母的相似,繁体字本身也来自与字的组合,这一点比之于简体字,排版会漂亮很多。
了解完基本字体后,我们必须说一说艺术字体。艺术字体一般用于标题,因为艺术字体比基本字体表达更多的情绪,比如欢快,严肃或者玩世不恭。
他们有自己的线条和力度,用线条穿达各种情绪。这样的字体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广告上。
公司的标志字体,他们隶属于VI(视觉识别)系统,根据整套的风格,制作的字体。他们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组合嫁接了字母。
原文:《About Fonts》,作者 csee。
本文默认遵从”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的 CC 协议,如转载请保持全文及作者信息。
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高级研究顾问 王恩海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最新的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到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到2.53亿人,比2007年底净增加4300万人。这种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快,中国网民仅半年的增长量就超过了英国所有网民数(4036万),接近于新加坡全国人口的10倍!
这个庞大的新网民群体有什么特征呢?请看以下数据:
1、性别
|
2008年6月 |
2007年12月 |
半年增长量 |
男性 |
1.356亿人 |
1.2亿人 |
1560万人 |
女性 |
1.174亿人 |
8990万人 |
2750万人 |
上表可以看出,新增网民以女性居多,即有64%的新增网民是女性。由此导致了在全国网民中女性比例3.6个百分点的增加。
2、年龄(单位:万人)
|
2008年6月 |
2007年12月 |
半年增长量 |
30岁以下 |
17356 |
14490 |
2866 |
31岁以上 |
7944 |
6510 |
1434 |
上表可以看出,新增网民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青少年仍然是我国新增网民的主力军。
3、学历(单位:万人)
上表可以看出,新增网民中初中和高中学历较多,这说明中学生网民增长较快,原因是中学教学条件的改善和中学招生规模的扩大。
4、身份(单位:万人)
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并非新增网民的主体,但半年新增1500多万学生网民确实令人震惊,因为这个数量占我国学生总体的比例要远远高于非学生半年增长量占我国非学生总体的比例。
5、网民个人月收入(单位:万人)
上表可以看出,网民增长较多的收入段是500元以下和2001~3000元,前者显然主要是学生群体,这与前面叙述的新增网民的学历和身份是一致的。
综上,我们可以描述2008年上半年我国新增网民的特征是:年轻的,以女性为主,以初中、高中学历为主的,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群体。这些特征决定了这是一群年轻好动、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互联网充满好奇感的人,这也就注定了我国互联网在网络游戏、即时通信、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方面的应用将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会有较好的发展,其发展速度很可能会超过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购物的发展。
最近小容花了些时间在学习信息架构的知识,还为《Web信息架构(第3版)》写了篇书评。今后也会陆续在这个blog里记录一下自己的在这方面的学习心得和思考。
小容现在把信息架构和信息生态以及信息素养联系起来看待,三者的关系如下:
- 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发布者/建设者这个角度,考虑是的如何让使用者更好地使用网站,让内容和行为各得其所,让信息以合理的方式存在和流动;
-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使用者这个角度,考虑的是用户——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如何从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个人成长等各个角度出发,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各类信息,更好地使用信息工具。
- 信息生态(Information Ecosystem):上面两个角度还是微观层面的,这个信息生态则指的是宏观层面的。与环境生态人人有责一样,不论是普通个人,还是网站创建方,都有责任在顾及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信息生态环境。
现在信息架构已经受到许多网络公司的重视,而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许多个人在运用互联网助益自身个人成长方面做出了有效的实践。然而,信息生态这个层面,还为许多人所忽视。许多人没有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例如抄袭和转贴;许多良好的观念没有得到普及,例如创作共用(CC)。
小容在为这个blog加上副标题“善用网络,助益成长”之后,尚未详细解释这句话。这个贴子也算是为今后这个blog的定位确定一个边界和方向。
九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