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寓言》是出版于1720年的一本书,作者是荷兰人曼德维尔,这是我在读梁小民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发现的,在此之前对它及他一无所知。这本书里提出一个说法,说是私恶即公益。
其中讲一个蜂巢里的蜜蜂个个都是坏蛋,只知道追求自己的利益,贪婪好色虚荣伪善欺诈享乐嫉妒,总之没一点好的,但整个蜂巢却一派繁荣景象,相反另一个互助互利大公无私的蜂巢却很没落。总之就是这里有种奇妙的转换,把对私利的追求转换成了整体的公益。这种思想在后来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说得更明白。
看到这个有所感想其实是因为想到消费,或者说浪费,这对我们来说显然是种恶德,我们从小就受到不要浪费一粒粮食的教育,东西都要用到不能再用,破了也要修补一下再用,比如总理就把一件大衣穿了10多年

从那个地球夜景全图看中国比印度要暗不少等等。但这个显然不太利于经济发展。或者并非我们不想消费,而是被强迫的教育医疗住房消费耗光了银子,只好在其他地方省着点了。或者又是被过低工资--也就是过低份额的国民收入分配给限制住了,总之就是消费不畅也会造成经济不好--这么说是因为我相信所谓的外向型经济并不是一国真正的经济体现,只是一种随时被消失的假象。如果不能把它转换成内向的经济的合理循环,它总是不会长久的。外向型经济的另一大坏处是赚大钱的人也都是外向的,他们更大宗的消费,比如买法拉利卡宴这种车,对国内经济有多大好处呢,好处还是都贡献给意大利?
这个私恶即公益的理论也有很明显的问题,比如周某,他追求私利,搞得流氓软件一片盛行,真的对互联网经济有利吗?又比如盗版,我们都已经看到盗版强的国家的文化产业根本比不过其他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地方。经济学上也用“公地悲剧”也反驳这一点,也就是大家都努力发展私利,占有公共空间,最好把公共的地方搞垮,最终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更何况蜜蜂的世界里是大体平等的,大家的抢夺能力差不多,工作能力也差不多--这可能是老天的公平吧,而在人这里,社会的影响这么强大,大家抢夺的能力那是天壤之别,生产的能力也是,所以蜜蜂寓言肯定不能实现。
也就是说,1,如果只是挖掘公共利益,2,如果只是抢夺别人利益,虽然也是满足私利之举,那也绝对无法增加公益。
胡扯一番。只是为记下这本书,国内也已经出了中文版了,什么时候买来一看。国富论已经买了,却一直没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