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篇blog(04-11-2007),豆瓣blog已经有半年多没有变化,这半年来豆瓣增加了一些新功能,团队也增加了新的人手,11罗汉业已经升至21罗汉。这篇blog会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回顾,看看豆瓣这半年都有了哪些变化。(至此,豆瓣blog也会保持更新,欢迎大家关注。)
由春末到夏初,豆瓣有如下改进:blog聚类服务──九点的开发、优化及上线;音乐版块的部分功能调整(音乐页面的 音乐标签分类+最新唱片列表);试行与出版社的广告合作;电视剧条目开放;以及一直伴随其间的琐碎的BUG修正。
随着七月份新的成员陆续加入,豆瓣的开发脚步也开始加快。下面提到的功能,看看你是否有第一时间用过:
豆瓣广播(miniblog) 随着微博客(miniblog)的概念引爆流行,我们也试着将其引入到豆瓣,借以增强友邻之间的互动。产品的名字有时会对其功能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语录”二字本身强烈的文本含义,使得在一开始的使用中,很多人在上面写自己的感悟和格言:) 伴随着将“想读”、“在看”、“撰写了新评论”等操作提醒也纳入到语录通知的范围后,语录也随之更名为广播。后来我听到好几个人说起,原以为自己的一些友邻早已不上豆瓣了,直到广播里出现了他们的收藏更新,才发现原来他们都还在。(提示:在近期的导航栏改版中,广播区域也会有新的改进,先卖个关子。)
半公开小组和私密小组 豆瓣上有这样一类小组,组员通常维持在两个人,在小组里一句接一句互说情话,冷不丁新增了一个成员进来插嘴,马上被踢出去。还有部分人将小组当作校友录,不希望有外人打扰。于是半公开小组和私密小组功能应运而生。
W3C优化 为了实现计划中的导航栏改版,我们对现有的网页构按照W3C标准进行了重构和优化,开发团队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这一过程中有多个版本上线,以至于有豆瓣用户在现场直播豆瓣的改版,omg。经过这一“阵痛”之后,豆瓣的页面优化基本完毕。
我和别人的共同喜好 当你访问一个陌生豆瓣用户时,会看到他与你之间最“臭味相投”的内容,相比原先看上去似乎不搭界的个人页面, 这一“共同喜好”会增加些许亲切感和第一印象,也增强了与对方沟通的可能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组分类 豆瓣现在有数万个小组,五花八门,从前的小组按照人数,部分老资格小组越来越强大,带来了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为此豆瓣采用了15分钟名组以及横向打通小组之间的关节(喜欢这本书的成员也喜欢去的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也常去的小组)等方式来开源引流,最终,有了今天的小组分类。自10月1日功能上线后,现在隶属各个分类里的小组已有近8000个,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没有注意到这一功能的组长,可以在自己小组里进行设置。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项较为重大的功能,还有更多后台上的改进(比如新的站内搜索)以及细小功能(例如豆邮提醒新回复)等等,这半年中豆瓣的开发团队、算法团队以及产品团队做了相当多的努力,致力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体验。
预告 目前豆瓣的新的导航栏正在内部测试中,不久将和大家见面,请密切关注最近的豆瓣blog。
是的,我不是surprised,而是shocked。
几个月前,洪波写下了东拉西扯:Facebook平台,文中如是说:
Facebook平台正式推出,立即赢得满堂彩,不到两个月时间,这个平台上已经汇集了将近2000个应用,Facebook的号召力,或者说Facebook能给其他互联网公司带来的好处可见一斑。不少人认为,Facebook正在成为互联网上的Windows。
洪波在后文表示了对上述观点的怀疑,但我在使用之后,我真得感觉到Facebook在实现google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的“Applications that are pieced together”。
我不太愿意将Facebook看成是什么sns网站,当然它的确是靠sns起家且至今带有很强烈的sns属性。我也不觉得facebook是什么网上的windows,它不是网上的操作系统,它是什么?
它什么都不是!
正是这个“什么都不是”,让我感觉到了shock。如果说Hao123是简单得不可复制的话,它就是另外一种简单得不可复制。重点在于:它什么都没有。
于是,它就什么都有了。
微软还有一个windows操作系统,google还有一个搜索引擎,wordpress或者MT虽然坐拥成千上万的插件,但它本身还是有一个blog发布系统。但是,Facebook可以抛弃所有,最后却获得了整个世界。
它不是系统(system),不是platform(平台),它只是一个interface(界面)。
我忽然感觉到,它就像那个从来不做鞋的鞋业巨头Nike,它是一个无需从事开发的开发者。
网站做到这个份上,岂能不让我shock?
< /a>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十一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