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 MSN Cartoon (Beta) 微软卡通头像生成器 » del.icio.us/chedong
目前仅支持 IE 6.0及以上浏览器,Windows 2000, Windows XP,Windows 2003和Windows Vista 操作系统。
17:28 心底里最柔软的部分 » 妮妮
每月都需要不少的发票,而远在贵阳的爸爸妈妈是我发票的主要来源之一。
周六晚上小宝趴在家里加班写程序,我也索性关掉电视和音乐,围拢到书桌旁台灯下。
打开爸妈最近寄来的一包发票,心里暖暖的,感觉跟他们好近。
整理、分类、粘贴
……
知道了爸爸每月开车的油费是多少;
知道了妈妈去楼下星力百货超市购物的频率;
知道了爸爸每月走了哪条高速;
知道了妈妈又去了哪家针灸;
知道了他们最近又去哪吃过饭在哪停过车;
知道了他们刚交的一冬的暖气费和一年的宽带费;
知道了妈妈最近在省医开药的单据和出差的次数;
看到了省委发来的节日防火防盗通知单;
收齐了“十一”我们开车去丽江每一个收费站的单据;
还见到了奶奶病危时医院下的《病危通知书》以及爸爸匆忙在《通知书》一角的签字。
……
贴着贴着,
大滴大滴的泪就落下来了,
小宝慌张的跑过来问怎么了,
我说,只是整理爸妈给的票据,想着不在他们身边,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亲近、了解他们的生活,很难过。
不经意间,心底最柔软的那部分被触动了。
17:23 豆瓣近期功能更新汇总 » 豆瓣blog

距离上一篇blog(04-11-2007),豆瓣blog已经有半年多没有变化,这半年来豆瓣增加了一些新功能,团队也增加了新的人手,11罗汉业已经升至21罗汉。这篇blog会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回顾,看看豆瓣这半年都有了哪些变化。(至此,豆瓣blog也会保持更新,欢迎大家关注。)

由春末到夏初,豆瓣有如下改进:blog聚类服务──九点的开发、优化及上线;音乐版块的部分功能调整(音乐页面的 音乐标签分类+最新唱片列表);试行与出版社的广告合作;电视剧条目开放;以及一直伴随其间的琐碎的BUG修正。

随着七月份新的成员陆续加入,豆瓣的开发脚步也开始加快。下面提到的功能,看看你是否有第一时间用过:

豆瓣广播(miniblog) 随着微博客(miniblog)的概念引爆流行,我们也试着将其引入到豆瓣,借以增强友邻之间的互动。产品的名字有时会对其功能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语录”二字本身强烈的文本含义,使得在一开始的使用中,很多人在上面写自己的感悟和格言:) 伴随着将“想读”、“在看”、“撰写了新评论”等操作提醒也纳入到语录通知的范围后,语录也随之更名为广播。后来我听到好几个人说起,原以为自己的一些友邻早已不上豆瓣了,直到广播里出现了他们的收藏更新,才发现原来他们都还在。(提示:在近期的导航栏改版中,广播区域也会有新的改进,先卖个关子。)

半公开小组和私密小组 豆瓣上有这样一类小组,组员通常维持在两个人,在小组里一句接一句互说情话,冷不丁新增了一个成员进来插嘴,马上被踢出去。还有部分人将小组当作校友录,不希望有外人打扰。于是半公开小组和私密小组功能应运而生。

W3C优化 为了实现计划中的导航栏改版,我们对现有的网页构按照W3C标准进行了重构和优化,开发团队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这一过程中有多个版本上线,以至于有豆瓣用户在现场直播豆瓣的改版,omg。经过这一“阵痛”之后,豆瓣的页面优化基本完毕。

我和别人的共同喜好 当你访问一个陌生豆瓣用户时,会看到他与你之间最“臭味相投”的内容,相比原先看上去似乎不搭界的个人页面, 这一“共同喜好”会增加些许亲切感和第一印象,也增强了与对方沟通的可能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组分类 豆瓣现在有数万个小组,五花八门,从前的小组按照人数,部分老资格小组越来越强大,带来了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为此豆瓣采用了15分钟名组以及横向打通小组之间的关节(喜欢这本书的成员也喜欢去的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也常去的小组)等方式来开源引流,最终,有了今天的小组分类。自10月1日功能上线后,现在隶属各个分类里的小组已有近8000个,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没有注意到这一功能的组长,可以在自己小组里进行设置。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项较为重大的功能,还有更多后台上的改进(比如新的站内搜索)以及细小功能(例如豆邮提醒新回复)等等,这半年中豆瓣的开发团队、算法团队以及产品团队做了相当多的努力,致力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体验。

预告 目前豆瓣的新的导航栏正在内部测试中,不久将和大家见面,请密切关注最近的豆瓣blog。

统计显示七成Google搜索量由两成用户完成GSeeker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JC-SearchPercent1.1.gif

  每一天,搜索引擎都会完成惊人的搜索量,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将搜索引擎作为寻找信息的首选工具。我们都知道搜索用户有很多,他们每天搜索很多次,其中必定有些人搜索得多些,有些人则搜索得较少。那到底搜索得较多的用户(高级搜索用户)完成的搜索量占了多少比例?比如,用户在Google里完成的搜索量占了全球搜索量的一半以上,那么其中有多少搜索量是由高级搜索用户完成的呢?

  在Compete最近发布的统计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Google的搜索量的70%均由20%的高级搜索用户完成。换言之,少数用户完成了多数Google搜索,而大部分的用户在Google上完成的搜索量都是很少的:

JC-SearchPercent2.1.gif

(2007年9月)

  如上图所示,20%的高级搜索用户在Yahoo!及微软MSN/Live上面完成的搜索量还更高一些,分别达到了73%及75%。根据Compete的统计,更具体地说,1%的高级搜索用户完成了搜索引擎的总搜索量的13%。这些数据表明了搜索引擎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得到,由于高级搜索用户通常是不会理会搜索结果旁边的广告的,因此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上做广告,其中一部分的广告费用都被浪费掉了。

  目前这种类型的统计还不多见,上述数据也只限于Compete的统计。有更多相关的统计我再和大家分享。
继续.



11:16 退则不进 » We make art not money
几家创业公司不约而同地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用户增长缓慢,却还要花费一大堆时间去做一种奇怪的事情,那就是“自我阉割”,以便适应中国的所谓河蟹政策。 不用说,要耗费人力财力,也完全得不到用户的支持,更不可能讨好任何官员。对他们来说,自我阉割的服务只是商业机构一厢情愿,总不能算作他们的功绩,因为 并没有这条光明正大的理由来邀功。如果你不阉割一点点,他们也许会哇哇叫,但是即使你阉割成为废人,他们也绝对不会给你颁奖。

所以对创业公司,就面临一个选择:要么进步,要么退步。进步就是努力寻求改变现状的方法,让忠诚的用户继续支持自己。退步就是妥协,做一大堆无用功,耗费掉宝贵的时间和金钱,进入一个失去忠诚用户的轨道。古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说得还中肯,因为不积极去寻找进步的方法,本身也是相对的退步。但是如果主动退步,那就难以挽救了,连进步的机会都可能没有了。一个公司,做好一件事情被人称道很不容易,也必然会有累积的用户效应。中国无法有原始的创新,是因为人们背负很多压力和阻碍。但是如果能够在如此的压力下找到另类的创新,就会不断地找到机会,获得本土甚至全球的用户尊重和价值。走错了,就会前功尽弃,事倍功半。

大到那个挣扎的谷歌太监,小到创业公司,都是如此。
11:05 Blog之原罪 一章 » WebLeOn's Blog
刚刚发现了一项新的RSS相关服务,但是服务内容却让人乍舌:购买RSS订阅数!在RssXPlosion.com,你每支付一美元,就可以为你的Blog获得一个订阅者。这让我想起了前一阵的另一项服务BuyBlogComments.com,提供的是收费的人工Blog回复功能,大约0.24美元可以换取一个Blog回复。

这类服务是很叫人厌恶的!作为一个个人内容发布的平台,Blog本应该是一个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思想,展现个人风采的地方。可是当Blog越来越普及,并越来越受到传统媒体、企业,甚至是搜索引擎的重视。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动机不纯的人作恶的场所。

最初是垃圾留言。相信有很多Blogger都遭受过垃圾留言的困扰。通过人工或者机器,垃圾留言几乎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我这个Blog在不对留言作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曾经有好几篇文章的垃圾留言数量达到了数千条。最多的一篇,竟然有超过一万条的垃圾留言,让一个静态的页面大小超过了40M,真是有点耸人听闻了。

然后就是SpamBlog和FakeBlog,当垃圾留言成为了过街老鼠,而各种防止垃圾留言的服务和软件也越来越成熟,垃圾留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于是乎,直接建立一个垃圾Blog或者假冒的Blog成了更“有效”的方法。通过搜索引擎,我每天都会搜到链接我Blog的地址中,大量的SpamBlog。

接着便是Blog的SEO。我还是坚持,Blog不需要那些被搜索引擎误导的读者。利用堆砌关键词来提高自己的SERP真的是没有必要。举一个例子,我在2004年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做实验,目的就是为了测试搜索引擎能够给我带来的流量。结果,在接下来的接近一年时间,这篇文章的访问数一直是我整个Blog访问数的80%左右。这些流量,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不管对我还是对于读者。

好了,现在又出现了更加高级的方式,假回复和假订阅。因为这些购买来的回复和订阅数,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样,并不像Spam那样可以非常方便的辨识。而这些,作为评估一个Blog的重要标准,如果也可以用钱来购买,那Blog和那些充斥商业内容的网站我们要如何去分辨?

我们的Blog世界,正在陷入一个罪恶的深渊。
在Linux上查字典Blog on 27th Floor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平时查字典,我主要用的是水木社区提供的在线字典,这里查不到的就用浏览器上Google,用define:word这样的方法查,如果看不懂,就用dict.cn,以前也用过在线的金山词霸iciba.com,但速度远不如dict.cn,页面也比较复杂。一般查英文词就是看个意思,要辨析精妙词义的时候很少,碰到这种情况一般用m-w.com,应该没有这里更强的地方了,Google define一般情况下也够了。

水木词典成为第一选择,全是因为它在终端窗口里工作,速度快,操作方便,只要有网,随时可用(有时会提示连接过多)。我希望词典都这样简单。

前一段又想起来dict.org,它不光有在线词典,同时它是一个DICT协议,分Server和Client,词典数据放在特殊格式的文件内,由服务器提供服务,客户端发出查询接受结果。它收集了一些可以免费自由使用的字典,其中包括两个英汉字典,分别是伏建军的xdict和马苏安的Stardic,它们最初发布的时候就都是GPL授权,xdict更是有17万词汇。但是这些词典原始来源如何就不太清楚了,但似乎没有过异议。水木的词典也很好用,但也不知道版权如何。

在Debian下装dict很简单,装dictd dict-xdict dict-stardic即可,后两个以dict开头的只是字典文件,而在本机上运行也需要启动一个dictd服务。装完就可以在终端上用命令来查词了:
# dict mail
8 definitions found

From XDICT th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xdict]:
Mail
n. 邮件,邮政,邮递,盔甲
vt. 邮寄,给…穿盔甲 ;
电子邮件,(在unix操作系统另有一个名为mail的信件处理程序)

From Stardic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stardic]:
n. 邮件,邮政,盔甲;
v. 邮寄,~盔甲;

From The Collaborativ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v.0.48 [gcide]:
Mail \Mail\ (m[=a]l), n.
A spot. [Obs.]
[1913 Webster]
最后一个词典是另外一个dict-gcide,the GNU vers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很强大,包括了1913年的韦氏字典,Wordnet的一些词还有其他许多来源的东西,有释义词性例句等等。有这三个词典,一般就够了。

在Debian系统上,dictd的配置文件在/etc/dictd下面,其中的dict.conf控制查哪些服务器,第一个是localhost,这个比较快,另外的dict.org就只有网好才行了;dictd.conf控制哪些机器可以用本机的Dict服务以及从哪读取字典数据。这个字典文件的描述在/var/lib/dictd/db.list,这个文件由dictdconfig这个程序来操作。还有一个dictd.order文件,里面控制字典使用的顺序,一般中文放前面,就是那两个stardic/xdict;但似乎只改这个文件dictd并不认,此时就需要用dictdconfig - w来把改变后的次序写入db.list文件。再重启dictd就好用了。

还有一些图形界面的Dictd前端,比如kdict/gdict等等,gdict就不是很好用,还是终端吧。

其他:
http://www.dicts.info/uddl.php
一些字典的下载,但这些字典通通只能自己用,不能分发。

英文的网站,汉字数据
http://interstitiality.net/hanziData.html

http://www.mandarintools.com/cedict.html
汉英字典,47000条以上

http://freedict.org/howto/ch06.html
Freedict,自由双语字典项目,尚无中文
09:00 FaceBook, I am shocked!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是的,我不是surprised,而是shocked。

几个月前,洪波写下了东拉西扯:Facebook平台,文中如是说:

Facebook平台正式推出,立即赢得满堂彩,不到两个月时间,这个平台上已经汇集了将近2000个应用,Facebook的号召力,或者说Facebook能给其他互联网公司带来的好处可见一斑。不少人认为,Facebook正在成为互联网上的Windows。

洪波在后文表示了对上述观点的怀疑,但我在使用之后,我真得感觉到Facebook在实现google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的“Applications that are pieced together”

我不太愿意将Facebook看成是什么sns网站,当然它的确是靠sns起家且至今带有很强烈的sns属性。我也不觉得facebook是什么网上的windows,它不是网上的操作系统,它是什么?

它什么都不是!

正是这个“什么都不是”,让我感觉到了shock。如果说Hao123是简单得不可复制的话,它就是另外一种简单得不可复制。重点在于:它什么都没有。

于是,它就什么都有了。

微软还有一个windows操作系统,google还有一个搜索引擎,wordpress或者MT虽然坐拥成千上万的插件,但它本身还是有一个blog发布系统。但是,Facebook可以抛弃所有,最后却获得了整个世界。

它不是系统(system),不是platform(平台),它只是一个interface(界面)。

我忽然感觉到,它就像那个从来不做鞋的鞋业巨头Nike,它是一个无需从事开发的开发者。

网站做到这个份上,岂能不让我shock?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 /a>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我最近关于Google Maps API的几篇文章Tinyfool的开发日记(blog)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最近,因为做了一个讲座,感受到了大家对Google Maps API的热情,我又开始比较勤奋的更新我Google Maps Api中文非官方Blog,希望给对Google Maps API感兴趣的朋友更多帮助。

最近更新的文章有:
翻译的文章有:
也欢迎大家订阅Google Maps Api中文非官方Blog,订阅地址是http://feeds.feedburner.com/GoogleMapsApiblog

Tinydust studio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7-11-11
  十一月 200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200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