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碳排放的问题,需要各个阶层的参与者在至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同心协力。然而,马丁·沃尔夫写道,现在需要的是尝试。
关于人为原因导致气候变化的争论有了新的变化:美国加入了。但是美国的加入,或者说起码布什总统的加入,既不是热情的,也不是无条件的。尤其是在日本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讨论中,布什强调中国和印度必须参加。就这一点来说,他是对的,因为没有重要新兴国家中的领头羊的参加,气候问题不可能解决。然而问题在于它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参加。
这样一来,有关气候变化是否真的是人为导致的以及人为原因导致了气候变化的程度有没有得到正确估计的争论就会被忽视。我找到了一些有说服力的论断可以证明行为的合理性。哈佛大学马丁·威兹曼教授的主张尤其令人信服。他认为我们需要花大力气来消除大灾难的危险。反对这种观点的人就不用再往下看了。
英国政府2006气候变化年度报告的作者,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在最近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些问题。他从一些简单的建议入手:首先,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百万分之四百三十,并且以每年百万分之二的速度增加;其次,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将其浓度控制在每百万分之四百五十到五百之间;最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接下来的15年内达到峰值,并且到2050年为止减少50%,这相当于1990年的水平(大约是2005年水平的90%),到那时全球平均排放量必须仅为每人两公吨。
历史趋势和现有的排放水平显示出这样的目标相对于现在的放任自流的状态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每人两公吨的排放量仅是目前美国排放量的10%和中国排放量的50%。然而,斯特恩争辩说如果要重视风险,这个目标必须实现。等待的越久,情况就越糟,削减排放量的任务就越重,因为这些气体能保持好几百年。
但是如何实现呢?任何有关的政策都必须有效、高效和公平。让我们依次检验这些标准。
为了能产生实际效果,相关政策必须能显著减少排放量。这就意味着任何行业和几乎所有国家都将受到影响。占世界近90%的人口且到2050年将产生全球排放量中的大部分气体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就这一点来说,布什是正确的。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长期目标为每人两公吨,它不允许任何国家大幅度超过这一数量。
这其中隐含的行业性限制也是很引人注目的,我们必须努力制止像砍伐森林这样的行为,因为每年人类气体排放中大约17%由它所造成;电力生产必须在2050年前实现无碳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从现在到2050年期间将增加23亿辆机动车,这个行业也必须基本实现无碳化。
高效的标准容易定,但很难接受:降低排放量的次要成本必须在全球各行业中实现统一。碳的价格,不管它是由“限额与交易”的排放机制所定,还是由碳税或是以上几种的结合体所定,都必须全球统一。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国,收取排放费也是极其必要的。
中国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相同的购买力标准)所产生的排放量是美国的2倍、日本的3倍,因此,最先进的技术必须尽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然而,现有的低排放技术还没有在全球充分推广。斯特恩认为,如果能够实现这一技术的全球推广,到2030年为止,将每年可减少50—100亿公吨的排放量(相当于2005年排放量的10%—20%)。
在开发和增加商用技术以及创造新的技术方面也必须花大力气。由于我们所需要的技术尚不存在,这一现状使得对要实现这些目标到底需要多少钱的估计只能是一种有根据的猜测。斯特恩所说的全球总产量的1%这个数据也只是一种猜测而已。
然而,如何实现公平才是最棘手的问题。全世界各地都必须减少排放量,但是不应该由所有的人来承担这样的成本。有三种强有力的证据说明为什么这样的成本必须由高收入国家承担:第一,是他们导致了目前这样的问题;第二,他们的人均排放量仍然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第三,他们有能力承担这样的成本。全球现有的人类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有五分之三是由高收入国家造成的。2004年,美国的人均排放量是中国的5倍和印度的17倍。
但是,我们怎么能够在保证全球碳价格一致的同时,又能把降低碳排放量的成本加给那些富国?方法之一就是为发展中国家降低排放量付费,但是也并不因他们没有达到减排目标而对他们进行惩罚。其实这样的机制已经存在,即“清洁发展机制”。它的主旨非常合理。但其难点在于如何定义和衡量标准,如何检测实绩和覆盖所有国家。
但是不管这其中的难度有多么大,斯特恩建议一直到2020年全世界都必须采取这种方法,这其间发展中国家也必须采取限制性手段。斯特恩认为,目前这种机制特别需要从一个以项目为基础的机制发展为一个可能以行业特殊效率目标或技术标准为基础的大规模机制。这种方法在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能奏效吗?坦白地说,我对此表示怀疑。但是,看起来这是唯一的出路。而且,就算在2020年让发展中国家接受这些限制也必然是困难的,因为他们的起点是不平等的。
八国集团首脑声称已经取得了进展,但这简直是信口开河。他们甚至还没有开始达成所有必须的协议,尤其是和那些发展中国家。他们只是在他们中间迈出了第一步。甚至在他们自己国家里,用来保证实现必要的减排目标,即到2050年为止降低75%——90%的排放量的政策还没有到位。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集体行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个阶层的参与者在至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同心协力。然而,现在需要的是尝试。如果不是我们,那么是谁呢?如果不是现在,那么是什么时候呢?
来源:www.ft.com/
金融时报有限公司2008年版权所有
首页图片KM Photography..摄
在英特尔工作,最激动人心的事,莫过于总能见证公司不断推出业界最新、最酷、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上个星期我们发布了全新的英特尔迅驰2处理器技术。
不少朋友问过我,自2003年到2008年,迅驰技术明明已演进了四次,如果要论“辈份”的话,今天问世的迅驰技术应该是第五代才对,怎么它突然变成了迅驰2呢?
其实迅驰2是一个全新的品牌,而不仅是新一代的迅驰。迅驰诞生5年了,现在人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要买台式机还是笔记本,而是买什么样的笔记本:你要专门看电影、看高清多媒体的;还是要用来游戏的;还是一个每当你拿出手都引来一片“WOW”的;还是机身轻薄的,或者是全都具备?我们也看到了现在笔记本市场的这个趋势,为了告诉消费者他们能买到最好、最棒、最炫、最酷的笔记本,我们有必要创建一个全新的品牌代表有史以来最顶级的笔记本解决方案。与以往相比,迅驰2有突破性的不同,真正迈入了笔记本电脑个性化和移动生活时尚化的阶段。
对于我们笔记本用户而言,有四大方面是至关重要的,迅驰2在这四个方面的进步都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首先迅驰2提供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计算性能,加入了高清硬解码,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看高清电影,一边在开着MSN或者下载软件了。而且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功耗降低了将近30%(从35W TDP到25W),这样OEM厂商就可以设计和生产出外形更加轻薄小巧、更加时尚和个性化的笔记本产品。有了迅驰2,笔记本也会像手机那样,逐步变成每个人时尚品味和个性的代表。
我有时候在想,迅驰2让笔记本的外形可以更多变化,将从前不可能的变得可能。就像时尚产业的Gortex或Lycra一样——我们都是在用全新的底层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酷、更轻松、更多选择的生活体验。
如果你留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相信你也会注意到,移动时尚在中国也日益成为一种成熟的生活方式。性能媲美台式机、电池续航能力强劲的迅驰2让SOHO一族可以在家里、咖啡馆或任何一个最能激发自己灵感的地方,用笔记本来移动办公。周末到一些潮流的地点也可以看到人们用笔记本无线上网。我自己就是一个移动生活的fans,经常会拿着笔记本在咖啡馆或者机场上网,有时候也会一边接收邮件附件,一边放着歌。而且旅游的时候我也会带上本本,除了应付工作以外,最主要就是每天拍照、处理照片,晚上还要和朋友聊视频,跟他们分享照片。
奥运即将开幕。与数万名观众一起坐在“鸟巢”里,观看奥运开幕式和比赛,将是令人异常兴奋的事情。但还有另外一种风景:也许我可以坐在北京一间酒吧里,点一杯冰茶,打开我的笔记本电脑,插上小小的USB电视接收棒,便可以收看到电视台播出的高清赛事。那一刻,应该也是特别的恬适……随着“北京无线城市”的开通,以及笔记本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家马上就能享受到的更精彩的移动新体验。
相信迅驰2将开启笔记本电脑的个性化时代。等到消费者按自己的喜好在丰富多彩的基于迅驰2的笔记本中选出自己心仪的产品,他们还会发掘出更多时尚、新颖和精彩的应用模式。
Comments (0)Feedsky 的特色 Blogger 评选 - 07 九月 2006
Feedsky, 网易博客, VOX, Mashup - 29 九月 2006
七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5 | 6 |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