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en Kuen是小容今年参与益学会(Edu2Do.com)的时候认识的新朋友,他是厦门大学法语系二年级的学生,是网络教育公益活动的活跃参与者。
他在9月18日的时候在祈愿行(PledgeBank.com)创建了一个祈愿:
我将 参与、负责多项基于互联网的学习、交流社区,并将继续参与贡献与创造价值,只要8个网络上愿意支持我的朋友将 每个赞助我500¥人民币,用来购买一台工作电脑。
— QienKuen, 厦门大学小草根 (contact)
签名截止期限至: 2007年10月01日
小容在上午的时候,已经将这个祈愿转发给了在厦门的朋友,刚才去祈愿页面签名。加上小容的签名,现在已经有6人签署了,还需要2人。
Danny在他的Blog里详细介绍了这个祈愿,同时,也写了一个祈愿行(Pledgebank.com)的使用指南:)详细请移步浏览这里!
祈愿行(PledgeBank)项目上线已数月,看到了不多的几个中文祈愿,但始终没有形成广泛的应用。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祈愿行的故事,请浏览小容在这个Blog之前写的相关贴子。
小容之前说过,祈愿行网站(PledgeBank.com)和译言网(Yeeyan.com)这两个网站属于“行为分享”类型的第三类社群网站。
第一类社群网站以“人脉分享”为特征,国外的代表是Linkedin.com,大陆的则有若邻网Wealink.com以六度理论为基础开展纯粹的人际交互;
第二类社群网站以“物体分享”为特征,国外的代表是Flickr.com(图片分享)和Youtube.com(微视频分享),大陆的则有豆瓣Douban.com(图书等文化产品的评论分享)。
第三类社群网站的特征是“行为分享”,相比第一类社群网站和第二类社群网站而言,第三类社群网站对用户参与的要求极高,用户需要投入自己的精力、信任乃至财力来参与网站,可以说,在“用户贡献内容”这个维度上,第三类社群网站的要求是最高的。在译言网(Yeeyan.com)里,用户需要至少翻译一篇外文作品才可以成为基本用户;而在祈愿行(PledgeBank.com)里,用户要对他人进行承诺,要么承诺帮助他人,要么在他人承诺帮助之后去兑现自己的承诺。显然,这样的用户行为和其他网站已经有明显的不同。
在“物件分享”类型的第二类社群网站里,人们的“用户贡献内容”可以极其简单,在Del.icio.us里人们收藏一个网页地址,在Flickr.com里上传一张相片,在Douban.com里收藏一本图书。
很显然,要求“用户贡献内容”已经不容易了,更何况还要求“用户认真地投入地贡献内容”。这方面的特征决定了“行为分享”这一类型的网站发展速度只能是缓慢地发展,未来网站的成长规模也有明显的局限。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行为分享”类型的这一类社群网站,未来对网络和社会的贡献却可能越来越大,正如小容之前提到的一样:
当越来越多这样的具有相似行为的用户聚集在一起,他们从个体行为发展为群体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法可以分成三种类型:Input获取信息,Output分享信息,To do together在线协作。那么,随着译言网Yeeyan.com这类型的网站越来越多,人们的社会协作意识将逐渐提升。将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从获取信息、分享信息,发展到在线协作,从而更大限度地激活互联网的潜能。因此,我们可以说译言网Yeeyan.com代表着社区网站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有意思的,Qien Kuen的祈愿并不是要求人们捐钱,实际上这是一个借贷要约。这让小容想起Jack最近的新创业项目“拍拍贷”(PPDai.com)。
PPDai是中国第一个个人对个人信用网上借款平台,它创立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的平台,让个人对个人之间的借贷行为更加规范,安全,有效……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真实可信的网络,通过加强朋友之间的联系,以P2P方式解决个人小额金融问题。
如果Qien Kuen的祈愿最终能够成功,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祈愿行(PledgeBank.com) 是不是也可以像拍拍贷一样成为一个微贷平台呢?
祈愿行网站(PledgeBank.com)最近还有一个成功的祈愿:
我将成为一个优秀的网络歌手,只要10个网友将听一下我的歌。
— PrincessDream, 广州的女生 (contact)
签名截止期限至: 2008年01月01日
已经有11人签署 (超过目标1个)国家与地区: 中国
地方: Guangzhou (查看地图)
这是一个自然涌现的祈愿,出乎小容的意料,小容不认识这个想成为网络歌手的PrincessDream,这位广州女生的个人主页在这里,她在月初的时候过了17岁生日。
由此看来,祈愿行(PledgeBank.com)也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女生”的拉票平台吧…….汗一下……就此打住,一个网站的成功不是依靠像的来的。
如果你也喜欢祈愿行(PledgeBank.com),请尝试着在上面祈愿吧,可以从创建一个小的祈愿开始,把祈愿截止时间设置得晚些,当一个难度大的祈愿失败之后,创建一个难度小一些的祈愿 ^_^ 如果大家在祈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或者遇到任何困难,请和我们联络吧:)
从卓越上订购的Prioritizing Web Usability的中文版到手两周,周末翻了一遍,非常失望。
这是本翻译过的书,所以要评价的话,得把原书内容和翻译编辑排版部分分开来说。
先说原书内容部分吧,
首先,大部分内容是非常基本的应该是大多数设计者甚至是程序员所了解的常识,比如字体颜色和背景的搭配要有一定的反差,不要有弹出窗口等。大部分在网络上已经有很多类似的可用性注意点的列表以及详细的讨论 - 它们是免费的。
其次,书里列出的网站的例子,说少也不少(有必要把这些网站的首页截图都打印在书上么?),但是绝对不能说是多,因为它们之中典型的类型并不多,大部分是商业机构厂家,web2.0以来在网页设计和使用上很有影响力的网站几乎看不到一个(注:这本书可是06年才再版的)。
自然,原书作者根本没有介绍或者讨论最近(宽恕我,我知道的,2005年在互联网上已经算不上“最近”了)的以AJAX为主的新的用户界面元素所带来的在可用性方面的影响(再注:这本书可是06年才再版的)。
再说说原书犯的错误和缺陷:
P162, 第六章,6.10,“从主页直接访问”一节关于Mozilla网站首页上的下载区域的评论: “…显然,该区域主要服务于那些想要适用于Windows英文版的人。…”,显然,作者没有明白该网站是根据用户浏览器发送的HTTP请求里的UserAgent以及Accept-Language头信息判断用户的操作系统以及语言设置来生成相应的页面,而想当然地认为是因为“主要服务于Windows英文版的人”(其实是因为作者用的是英文Windows而已)。
关于复杂的URL,“尽管复杂的URL对可用性和搜索引擎优化都有危害…”,很遗憾,没看到作者对于复杂的URL对可用性的危害的解释(至少连粘贴到email里的URL会被email软件断行导致收件人点击无效链接的问题都没提到)。相反,作者推荐了TinyURL这样的服务,却没有提到TinyURL对可用性的影响(比如用户无法从URL看到链接实际指向的地址)。
在关于选择字体的部分,没有提到可以使用CSS和Javascript让用户自己选择字体(至少是Serif还是Sans Serif)和大小,这在今天这样的技术已经很成熟的时候,居然丝毫不提,更不要说提及sIFR这样的手段了。
如果要放截图,没必要整个页面的截图都放进来,只要把相关的,说明问题的页面部分就可以了。一个例子:P72的占了半个页面的截图,说明相关问题的仅仅是右下角的“skip intro”的几个按钮,更不要说这张图片明显要比实际的原图大(图片边缘的锯齿)。
关于上面讲的P162的Mozilla的界面用了前后比对的两个页面,也是只需要把页面的相关部分抠下来,并排摆放,这样用户比较起来更明显更容易,可是,居然用了整页的截图,而且放在不同页面!又是一个毫无必要的浪费,以及其所导致的在可用性上的失败。
书里常常提及用户的“挫折感”,可是,没有看到有关于用户为什么会产生挫折感的深入和系统的讨论,关于这方面,还是推荐《Dont’ Make Me Think》这本经典。
再说说这本中文版:
原书名是Prioritizing Web Usability,中文名称:网站优化。关于这点,请编辑和译者自己读读第三章的3.1.7“浮夸的内容以及空洞的夸大宣传”以及第八章的8.3.2的标题:减轻夸大的宣传。
一本关于可用性的书最难的在于能在各方面要能“可用”,至少不与自己所“推销”的可用性原则产生矛盾。可是我却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许多反例:
这本中文版没有索引!这是不是指望读者从头到尾就看一遍,还是希望读者将来为了找某个要点得再从头翻一遍?
书里有很多在正文外的文字框,这些文字框的标题栏背景有橘黄色,绿色,深蓝色,而文字背景有白色,绿色,和橘黄色,不同颜色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以为在前言或者介绍部分应该有“如何阅读本书”的部分做对应的介绍,遗憾的是,没找到。仔细看看发现每个章节的小结标题都有不同的背景颜色,比如第一章的是浅蓝色,第二章是浅橘黄色,第三章是浅绿色……有必么?这不仅让读者阅读的时候产生混淆,也让书的成本增加,这都是毫无必要的。
页面排版,每页竖的两栏,跟报纸似的,这跟我们平时看书的习惯不一样(请编辑和译者自己再阅读一下第8章的“为什么用户会进行扫描式阅读”),而且往往中间插入一段横跨一页的说明文字,打破两栏文字的文字框,整个阅读过程必须不断避开跳过这些隔断正文的文字框,跟玩贪吃蛇一样。
总结我的意见:
如果你从来没有接触过关于网页/网站可用性的介绍和讨论,那么建议你去借一本来看,要是借不到,就在书店里花一两个小时先看看,实在觉得对自己有用那么再买。如果已经对可用性有一定了解,那么没必要看这本书了。
最后,我斗胆在这里做些建议:
阿里妈妈为期2个月的推介活动已经展开:可能在很多网站上都看到了这个广告。
其中的w=p_10000513就是你的帐号代码,会一直跟踪到用户注册成功并发布广告位。新的广告注册用户发布后: 可以参考一下注意事项,这样也许会更快的获得收入。
目前blog广告位的收入参考: 日独立IP 3000左右,报价50¥/ 周。
“此地、钱多、站少、速来”这个广告听着很耳熟啊,查了一下发现原型是:此地 钱多 人傻 速来,
而出处非常复制:据说是发自杭州市宝石山下一出租房的汇款单上的简短附言。
其他说法:
有人说出处是A:一个巴西业余球员;
有人说是B:足球的媒体记者;
有人说是C:一些早期坐台小姐;
也有人说是D:对当地土老讲的话;
标题有些拗口,好罢,我承认,我故弄玄虚一把。说穿了,是这么一句话:如何在内容的基础上建立关系?
我的关系?还是内容?这篇日志,留下了读者们的宝贵回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中心思想是:内容是关系的媒介,没有内容,何来关系?说得直白一点,不进行内容上的分享互动,哪里来的什么人际关系。
很对,说得非常对,但没有意义。因为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紧密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内容分享式的人际传播上,但内容分享式的人际传播未必就一定能确立紧密的人际关系。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互动,才能形成紧密的人际关系呢?
黑话(cant)。
cant这个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隐语。其实,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cant无所不在。
情侣间的cant是最多的。他们互相之间的称谓有时候会让外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cant越多的情侣,一般情况下,关系越蜜里调油。
社群组织也有很多的cant。比如在大学里,很多大学都有自己所谓的校内通行语,出了校门,别人未必听得懂。在blogbus,o的称呼就是指高管,外人得和他/她解释,才能明白啥子意思。
cant的来源,来自于意指的分享。比如说,在中国,说到“龙”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立刻想到中华民族,这就是全体中国人对“龙”的意指的分享。某种意义上说,龙的中华民族意指,就是全体中国人的黑话。这和老外是不一样的。老外的dragon,更多的是怪物、恶兽。
人际传播是很广泛的,陌生人之间也会因为借个火而进行一下互动。但要建立起紧密关系的内容传播,必须含有cant(我的hypothesis)。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的内容互动开始有cant的时候,那么,他们将开始步入建设彼此紧密关系的阶段。
一个网络社区的成员之间想要建立起有效的sns,cant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结论上推论的是,公开的互动是建立不起有效sns的(于是,我就对twitter这种微博形式的sns很怀疑)。SNS的有效建立,内容当然是前提,但是,必须为cant留出足够的空间:这里不仅仅包含点对点的cant(例如留言箱),还包含多点对多点的cant。
后者,的确,是一个难题。
九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