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7 中秋到、送好礼,首批widget上线 » 抓虾日记

 各位虾友,中秋到啦,小虾给大家送好礼来咯~

经过俺们大工程师的努力奋斗,第一批widget终于和大家见面咯~
现在大家只需要以下三步,就可以轻松获取你所稀饭的widget挂到你的博客上去啦 :)
第一步:进入左上“工具”,选择你要挂出的widget类型:

  

第二步:填写必要的参数:

  

第三步:生成widget代码:

同时大家可以在下面看到效果的预览啦 :P

感谢首批widget的内测用户:晨钟暮鼓,花花,thws,jason,盗盗,二点三和郭巨虾,他们或者写博客,或者直接回信给抓虾widget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在接下来的widget产品中不断改进。

中秋到了,小虾在这里祝大家中秋快乐~

Gmail 2.0Google Operating System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Garett Rogers reports that Google prepares a new version of Gmail, according to a message from the translation console. It's not clear what are the new features, but one thing that will change is the user interface.

When Google introduced Gmail in 2004, it was one of the first important web applications that used AJAX, but not in an excessive manner. Meanwhile, Yahoo and Microsoft released new versions of their mail services that tried to duplicate the familiar interface of a desktop mail client like Outlook (Yahoo bought Oddpost - an AJAX pioneer, while Microsoft rewrote Hotmail from the ground up). Yahoo Mail Beta had many problems with performance and that's why the classic version of Yahoo Mail is still available as an option. Windows Live Hotmail offers by default a classic version that doesn't use AJAX because the new interface "was too slow to load, too different and, well, just not like the old Hotmail it was intended to replace". The advantages of a desktop-like interface are many: an easier way to move a message to a folder using drag & drop, a reading pane that lets you read messages, "infinite scrolling" for reading your mail, but the trade-off is an interface that reacts very slowly and is not user-friendly.

The new Gmail interface could add some new views for your messages, a way to group related messages, sorting messages by size or sender and improve the search by indexing attachments and providing a better way to filter search results.

Beyond the interface, Gmail 2.0 could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social trend at Google and may even become Social Gmail. Google could use your messages to detect social relations that would the base of a new contac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Because you use Gmail's address book in an increasingly number of Google applications to share web pages, photos, documents, blog posts, Google could show you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all the items shared with a contact.

Many people asked for a Google Reader integration in Gmail (you can already do that using a Greasemonkey script) and a recently leaked video mentioned this possibility, even though Google Reader still has problems with scaling and wouldn't handle Gmail's traffic.

Gmail should also add offline support using Google Gears. "Gmail Offline will allow users to browse, reply, save drafts and do everything that currently Gmail does in an offline mode even when you don't have an Internet connection," reported an Indian newspaper. More likely, the offline Gmail will provide limited access to some of your recent messages, to your contacts list and will let you compose new messages. It's just a small compromise for those who don't want to use a desktop mail client, but need offline access for their mail and contacts.

The IMAP support would make Gmail an even better option for the enterprise, so Google might also consider replacing POP3 with a more robust and flexible protocol.

Hopefully, Gmail 2.0 will continue to focus on simplicity and user-friendliness, while polishing the interface and adding new features that connect it with other Google applications. One of the goals for Gmail 2.0 is "70% user happiness", so don't expect it to be perfect.
维基百科五年展望译言-技术与创业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原文作者:Sage
原文链接:What will Wikipedia be like 5 years from now?
译者:sicaral

2007年2月1日,星期四

随着维基百科及其姊妹计划的持续成长,是时候来考虑考虑维基媒体生态的未来了。以下是我对它未来可能模样的一些看法。

必要的功能改进:

  1. 搜索。维基百科现在的内部搜索功能相当恐怖。对大小写敏感到诡异,又缺乏常人所能想到的一般搜索功能。引号等于零。搜索结果七零八落到了悲哀的程度(我经常用Google的站点搜索功能来搜索维基百科中我所需的内容)。界面笨拙,特别是底下钩选名字空间的一堆复选框(而且选取/取消动作仅在你使用三个搜索框中特定的那个时才会生效)。但若有一天维基百科的搜索功能得以完善,事情应该非常美妙: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动词以补充“Google一下”(“查阅维基百科”完全不够响亮)。搜索功能应该能跨项目,包含重定向和相关条目(维基词典和维基俗语(Wikisaurus),维基共享,其他语言的同样条目),并嵌套起来。应该用上某种Google的搜索算法;使用了管道的链接显示出来的部分要影响搜索结果,结果应该按照某种内部PageRank排序,并能按照大小、上次编辑日期等选项排序。
  2. 稳定版和审核版。目前这已在进展之中,但是仍没有一个管理编纂质量不高条目的稳定版本的机制,也没有一个对核定版本(比如,被选为特色条目的那个版本)进行标记的良好办法。半保护作为版本控制的替代办法其实不怎么样,而手工进行的提议又太复杂不可接受。对于稳定版或者大部已完成的条目,新修改应当在经过其他编辑检验后才生效。而对于极稳定的条目,应该有个用于进行修订和草拟工作的集成系统,并同时将协商中的版本展示给读者看。
  3. 音像的访问(accessibility)。因为市面上的主要格式都受专利保护,可能会有重大的使用限制,所以维基百科以采用开源自由编码的Ogg文件来贮存和提供音像内容。虽然音频内容现在有基本的浏览器支持,但对绝大部分内容,用户都得经过一点麻烦的手续(即,从外部站点下载安装编码)才能获得。显然,理想状况是不离开条目页面就能获得音像内容;YouTube和Google Video在这上面就做得很好,虽然使用了专利技术(Adobe Flash及专利编码)。(历史的或者用户自创的)视频在未来的维基百科和维基共享毫无疑问会越来越多。
  4. 统一登录。显然,在所有维基媒体计划上只用一个账号会方便许多。目前这已在进展之中,但这更多是为了编辑的便利(同时也是纠正设计上的瑕疵)而不算一个大的改进。
  5. 元数据处理。当前的模板系统、分类系统及其他条目元数据(比基本的链接和格式标记语言)对新手来说不合直觉,缺乏一致,笨拙难用,咄咄逼人。而分类也难以浏览,远远没有它们本来该提供的便利。如果能有一些元数据的名字空间,用于信息框、分类、特色条目星标、跨维基链接等等,那会是非常有益的。
  6. 分类。与元数据的话题相关,分类系统需要彻底检修一翻了。在现在的系统中,分类必须划分得当以保证其不缺乏意义;而(新来的)编辑常常会给新条目加上过大的分类。维基百科将较大的分类划分为一些更具体的小分类。大分类比如“美国人”或者“歌曲”常常需要监视,以免分类下条目过多。像一首歌曲,可能就会被划分进一片互有重叠的分类丛林之中,比如:“按年分类”“按歌手分类”“按作词分类”“按国籍分类”“按流派分类”,并伴随着其他一些无关的分类比如“有关性的歌曲”“有关猫的歌曲”。理想的话,分类应该更简单更灵活些。假定有一些大分类(“歌曲”“民歌”“1963年”“Bob Dylan”),再来一些语义信息(“是”“始于”“关于”“由”)应当能自动产生合适的子分类(Blowin' in the Wind是歌曲,是民歌,始于1963年,关于抗议,由Bob Dylan 演奏)。

希望能有的功能改进:

  1. 可查证性评估。最终,维基百科需要一种依照可查证性和来源充分性(以作为可靠性的代表,因为直接衡量可靠性往往会遇到自我参照或者编辑权威不够的问题)来整理条目的方法。读者(甚至在开始阅读之前就)应得到直接告知:条目是否受到同行评审,来源是否包括学术书籍、主流媒体来源、本地或营利的专业新闻出版物、网志、网站、第一手资料等等。也许,这能解决一些在知名度和原创研究上长期不休的争论。关于(特别是关于流行文化、当前事件、小/当地机构的)小论题的文字材料增长得很快,但这些文字在当前的知名度和可供查证相关指引下得不到充分审视(和恰当的删减);然而又有许多材料是事实上(de facto)可以接受的,即使并未严格符合当前的准则;而且许多这类良好准确的材料也能给读者和编辑带来便利。如果有潜在少量不可信来源的材料能得到明确标记,那么条目到底是好是坏的问题就不会激起那么多删除主义(deletionism)的无用论战。或者说,这调和了精英和草根的维基观。
  2. 论坛。我想象,可以每个条目都有一个讨论板,与讨论页面分开,用户(编辑和读者之类)能讨论条目而不关注如何增进条目质量。虽然这与维基百科的核心目标有所区别,但我认为这在几个方面都是有益的。首先,这能将无关议论引导出讨论页面,让编辑的协作更加顺畅;其次,可以在上面挂广告以支持维基媒体基金会,同时不在维基百科的非商业本质上有任何妥协;最后,这也在可供查证的边缘让维基百科变得更加有用,想阅读更多内容的读者可以去论坛寻求一些猜测、八卦、歪评。
  3. 统计记录。主要是性能原因,维基百科在内部统计记录上做得很少。不过长远来看,这个功能不论是对确定条目热度还是研究维基百科都大有裨益。除了记录每个条目的点击量外,还应该能记录读者在条目间跳转的访问路径(而不保存任何潜在的身份信息)。对于那些过度关注编辑次数的人,给出一些复杂的贡献分析(现在一些技术好的编辑已经通过脚本hack实现了)也不错:添加/删除的内容,编辑数量和频率的直方图,之类的。

那么维基百科广义上的未来又会是怎样?它在文化上的权威性和被认可的可靠性会不断提升,但在未来几年二者都会开始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传统的非专家百科全书肯定不能望其项背,甚至还可能倒闭。考虑维基百科已经创出的品牌,相似计划想要成功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大众百科似乎有少许可能性能生存下来并成为维基百科的竞争者,不过它至今为止都管理不善,我想机会的大门正在快速紧闭。大众百科的成员结构变成了一个奇怪的组合,有一些成员是因为本身非常尊重(特别是出版物来源的)权威的维基百科对于他们权威的尊重不够而不愿编辑维基百科的;这样下来,许多造成专家们离开维基百科的问题也会在大众百科出现,如果这些问题变得足够显著。如果大众百科采用GFDL,或许它还能有作为维基百科的卫星百科而存在的一席之地,时不时有一些内容得到维基百科的采用。

维基百科同样会蚕食专家百科全书的市场。根据专家们对维基百科的接纳程度和贡献程度,我估计专家百科全书的生存能力会因领域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总的来说,科学家(特别是比较“硬”的领域)和数学家表现出来比人文学者热情得多,社会科学家则居中。(我觉得这挺讽刺,人文学科要从整合交叉的知识生态中汲取很多;而除了持续的消长变迁和当前对于“学科间”研究的修辞学热潮,科学相对于人文学科更加自恰一些。)人文学科的学术文化是否能有足够的参与度仍有待考察。不幸的是,我认为象牙塔意识及其对立面学术功利心态(特别是在当前紧俏的职业市场)已根深蒂固;我期待这种参与能伴随着独立的人文维基人的加入能有越来越多的收获。

越来越多的人把维基百科视为他们的首要(往往还是唯一)的特定信息来源,维基百科会步步蚕食搜索公司的市场份额。完全可能出现一个或更多门户网站(像Ask.com或者Yahoo!)将维基百科的站点搜索结果直接显示成条目内容,再加上一些广告。如果做得好,某些用户群甚至会偏好这种方式;毕竟,广告结果总是符合搜索目的。(类似地,维基百科自身也可以实现选择性广告的功能,在用户明确允许的情况下显示。)维持维基百科的附加值和商业资源开发体系会飞速扩张,同时这也必然导致大量无法预料的问题和争议。但是我不认为在这个方面会出现任何大的危机,至少维基百科的建设发展一直(在法律上和实践中)保留着商业开发的潜力。

更大的问题是专业公关和信息管理。在未来一两年中,维基百科将不得不去建立一个机制以应对那些实力雄厚的政治经济实体的抱怨和请求。最近关于微软有偿编辑的骚动就是冰山一角。这个机制的建立会是一个挑战,因为既要让维基社群能够接受,又要让外界能接受并采用条目内容而不是去打编辑游击战。而五年后,我想会有某种稳定的制衡机制,包括某种官方体系来解决条目主角对于条目偏颇的指责,以及一个警醒的维基团体来时刻提防粉饰行为。

除了百科全书、搜索引擎、公关,许多其他产业也会逐渐感到来自维基媒体诸项目组成的自由内容兵团的压力。维基共享会高屋建瓴地冲进照片库服务市场,虽然Getty Images和Corbis仍然掌控大量不可复制的图片,来自限制访问场合(比如名人聚会)的自由媒体内容仍然会难以获得。(维基百科尝试过让维基摄影师去参加隆重事件和颁奖仪式,但迄今为止都失败了。)过量易于获得的图像已经驱使照片库公司开始去通过MPAA/RIAA渠道大搞版权诉讼。

政治上来说,维基百科会极大的促进自由文化运动特别是营造版权改革的氛围。要说未来五年会出现什么对版权条款的削减可能会过于乐观,但至少版权保护不太可能(沿着凶恶的《1998年版权期限延长法案》脚步)继续延伸了。不幸的是,在1920年代、30年代、40年代、50年代的无数内容逐渐进入公有领域之前,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相信95年版权法是多么没有道理。(这些是我们的文化遗产,理应进入公有领域;我认为像作品发表50年或者作者死后20年的期限已经远远可以满足保护版权的要求。)

以上。

Sage发表于3:05 PM

3条评论

godtvisken说(8:37 PM):

我也希望看到不同语种维基百科有更好的链接。目前条目只能手动添加链接,而且还常常不按字母顺序排列。

NCurse说(12:15 AM):

是这个主题迄今为止最好的文章。谈到了维基未来所有的重要议题。另外,你是编辑还是管理员?

Sage说(10:05 AM):

Ncurse,我是编辑(Ragesoss)。我即将升任管理员,但这事麻烦比便利多,因为我也不做打击破坏工作,也不参与不感兴趣条目的删除讨论。唯一要做的可能就是用此权限不时做一些历史合并和快速删除,收拾整理我的学生完成的我给他们布置的维基百科作业。

容易预测,反对此文的声浪很快就会来到,“此功能多余”之类的说法也会出现,我脆弱的心灵可受不了这种打击。;)

添加评论

相关文章:

  Top 100 web2.0网站 最热门的100个网站

  维基百科nofollow链接了

  你所不知道的维基百科20事

收藏到QQ书签收藏到QQ书签

16:59 看图不说话兼测试 » Yining.write()

,
13:41 New Faces » WordPress Development Blog

If you follow WordPress development closely you’ve probably noticed a few new faces around lately, or to be more accurate a few old faces who are taking on bigger roles in the community.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announce and publicly congratulate Mark Jaquith and Peter Westwood who have both become lead developers, the highest development honor on WordPress.org.

Mark Jaquith has been using and contributing to WordPress since 2004. Mark especially enjoys watching people use WordPress to express themselves in areas of the world where free expression is suppressed. But, being a voracious consumer of information, he probably reads your cat blog too.

Peter works as an Embedded Software Engineer developing a web-enabled BMS controller. Using WordPress since version 1.0.1, Peter spends his spare time triaging bugs on Trac and investigating new open source tools. When not at the computer Peter can often be found photographing flowers, animals and cars and listening to a wide variety of music.

12:30 为什么企业需要一个Blog » WebLeOn's Blog
除非你刚刚接触网络,刚刚熟悉电子商务的流程,你应该知道Blog有多么重要,不是么?这里是你应该立即为你的企业建立一个Blog的五个理由。即使你已经有了企业Blog,这些理由也可以用来提醒你,要在企业Blog上认真的书写。

1,企业Blog是一个切实有效能让你的产品或服务被人们搜索到的途径。搜索引擎索引Blog比索引其他静态网站更为频繁。

2,Blog可以展示你的品行、专长以及你的个性;如果人们通过你的Blog感觉信任你,喜欢你,他们就会雇佣你或者购买你的产品。

3,Blog可以通过一种与网站不同的方式陈列你的业务,这种方式可以快速的引起同业中其它人的关注,带来更多合资或者合作的机会。

4,Blog可以开阔你的全球视野,让你达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潜在用户的能力。

5,Blog给与你与读者互动的机会,获得他们的反馈,向他们介绍你的想法,建立关系并发掘用户中的传教士来帮助你宣传你的企业和你的产品。

即使企业Blog可以带来如此可观的市场推广优势,许多企业主对此还是踌躇不决。为什么呢?这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原因:

- 我不知道我该写什么。
- 我不想公开我的个人生活。
- 我没有时间学习一个新的网络技术。
- 我的孩子们使用Blog,但是我的同事没有。
- 别人为什么会愿意读我的企业Blog呢?
- 我不能确定我花那么多精力去写Blog会不会得到充分的回报。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一种误导造成的:Blog的基础是一种个人在线日记,是一个宣扬政治言论的工具,是年轻人和少儿们的玩意儿。

而我们所主张的企业Blog应该是这样的:创建和潜在用户的关系,展示你的专业特长,方便你的消费者和客户能最快的找到你和你的产品。

聪明的专职人员可以通过企业Blog来增加在互联网上被发现的可能性,并帮助你建立信赖和信任。这点没有其它在线工具能够很好的做到。

写Blog本身是非常容易的,并不需要任何专门的技术,而花费也是非常的低廉。绝大部分专职人员可以在几小时内建立一个Blog。搜集资料和文章写作大约每天花费20到40分钟。你也可以雇佣一个专业人士来帮你建立一个Blog并教会你如何有效地帮助你的业务。然后你就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来撰写简短的文章。

全世界有超过10亿人使用互联网,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增长。在美国,Blog的读者比其它网络用户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在线消费的金额也更大。

为你的企业建立一个Blog是否有意义呢?也许我们是片面的,但基于我们的经验,Blog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它可以吸引,接合,告知你的受众你所能带给他们的东西。是时候来为你的企业建立一个Blog了。

翻译自:Top 5 Reasons to Start Blogging for Your Business Now …and Why You Shouldn’t Wait
11:18 来自Fab 68人力资源经理的博客 » 博客@英特尔中国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网友在我的博客留言,建议请Fab 68人力资源经理通过博客平台与大家分享更多的招聘信息。今天,我邀请Fab 68的人力资源经理——Wallace Thompson先生作为“客座博主”发表一篇文章。

下面是Wallace Thompson的博客:

首先,谢谢大家的邀请。我非常感谢朋友们对Fab 68产生的浓厚兴趣,也很愿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与英特尔公司文化、Fab 68社区建设以及招聘相关的信息。

从我个人来说,我对移居到大连、参与到Fab 68项目和社区建设中来,感到无比兴奋。大连是一个非常美丽、充满活力的城市,拥有才华横溢的人才,也有非常优秀的城市文化。大家知道,英特尔的企业文化扎根于六个核心价值观之上:客户导向(Customer Orientation)、纪律(Discipline)、质量(Quality)、鼓励冒险(Risk Taking)、结果导向(Results Orientation)、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Great Place To Work)。我们看到,大连的城市氛围和英特尔文化有着完美的契合。

英特尔是全球最领先的科技公司,这令每一个英特尔人引以自豪,更令人自豪的是,我们在世界各地成功地为我们的员工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除此之外,英特尔作为良好企业公民,也为所在国家和社区做出了贡献,这也使我们倍感荣幸。

英特尔在员工和社区工作中的成就被广泛认可,在中国我们赢得了一系列权威组织和机构颁发的荣誉。例如,我们引以自豪的荣誉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评选英特尔中国为“2006中国最佳企业公民”,中央电视台等联合举办的“2006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也授予英特尔中国“最具社会责任企业”荣誉。

憧憬未来,我兴奋不已。我们——大连本地社区和Fab 68领先性的结合,将使我们有机会创造出一个卓越的厂区文化,来回报大连当地社区,回报于英特尔。

这是我在此发表的第一篇博客。未来我还会发表一些关于Fab 68的工作机会、英特尔相关项目、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的见解。如果大家有任何特别感兴趣的话题,请告诉我。

10:22 开展全面的网站评估 »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有时会被问到“看看XXX网站如何?”之类的问题。

谈到评估,通常都是指产品级的网站,如果模式很新,了解需要花一定时间。于是,很多人又问“那么你仅从UI/UE的角度看看呢?”首先我们得达成共识,一切花里胡哨都在为功能服务,如果功能满足都成问题,其他就没必要谈了。

举例分步说明,注意先后顺序。

第一,没有足够应用经验,不可能了解网站的功能和结构,如何做出判断?

初步印象

  1. 是否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任何元素都可能抓住用户,先入为主。
  2. 能否尽快搞清楚,网站提供何种服务,并且能尽快明白,有无注册的必要?

信息可视化

  1. 好页面似一杯鸡尾酒,具有层次感,远近都能看出效果,而不是一坨浆糊。
  2. 呈现是否平衡?不相干的元素之间,也可能建立联系,很多不协调的根源,就在这里。
  3. 尝试在纯UI的角度深度感知,整体氛围是否和已了解的概念搭配?比如够不够热闹、有没有品位。
  4. 通过模块能否分辨出网站?不看Logo还认识网站么?检查内容+界面的相关性。

导航系统

  1. 多深入几级页面,是否清晰自己的位置?
  2. 多纵横逛几个来回,是否已经迷路?

第二,假设对产品有了初步了解,确定自己需要此服务,如何细化尝试?

功能结构

  1. 主体逻辑是否清晰?思路是否顺手等习惯问题。
  2. 能满足自己多少需求?只是衡量产品的成熟情况,但不是好坏关键。
  3. 有多少创新?让自己意外了,统统记下来。

设计细节

  1. 交互设计,挑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测试,主要看逻辑是否混乱。
  2. 视觉设计,不仅仅是图形,字符效果同样需要推敲,也属于深入信息可视化的范畴。
  3. 信息设计,内容有没有生命力?情感化等同于催化剂。

客户端技术

  1. 交互流畅程度,大量的Ajax技术应用会影响效率。
  2. 搜索引擎的优化工作,可以借助Alexa和Google两大工具。
  3. 代码质量,看几个代表性页面就可以。

第三,在竞争对手的角度,如何提炼总结?

产品跟踪

  1. 更新节奏,改版中可能会暴露发展方向和一些好创意。
  2. 解决方案,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统一,体系才能形成壁垒。

数据挖掘

  1. 找准用户群,并在运营的角度进行细分、锁定各自特征值,提供可修正的参考依据。
  2. 关注用户忠诚度,不满意就意味着寻求改变。
  3. 用户活跃程度和活跃倾向,也是值得参考的重要数据。

我也经常参与测试产品,不管是自己的、别人的、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见过的、没见过的,大致都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体系。把事情做彻底,目地就是搞清楚设计意图。

三个部分阐述,其实也暗合用户理解的本能、行为、反思三层结构。通常,人做事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相关性,从前边的工作成果,基本上就能评估出后续工作的斤两。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相关文章

09:44 AdSense 移动广告: “移动”起来! » Google AdSense China Blog
移动设备是当今最流行、发展速度最快的获得信息的设备之一,而全球,移动设备的总量远远多于个人电脑的总量。在中国,相关数据显示,手机上网用户已经达到4000多万。

9月18日,Google AdSense 在全球发布了新的功能:AdSense For Mobile(AdSense 移动广告)。针对移动设备可以浏览的网站(如使用WML标记语言的网站)提供内容相关的广告,在帮助移动广告商将信息带给用户的同时,也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扩展赢利渠道。如果您打算将自己的在线内容扩展到新的平台上,AdSense 就是您的最佳选择。我们很高兴在这里就此产品为大家进行介绍。

--什么是 AdSense移动广告?
类似AdSense For Content,在网站上添加 AdSense 移动广告代码之后,我们就会利用内容相关技术,在您的网站上投放相关的广告。广告点击单价由广告商竞价决定,而发布商通过网站访问者点击广告链接或者拨打联系电话而获得广告收益。

--谁可以使用 AdSense 移动广告?
如果您是我们已有的发布商并且拥有针对移动设备访问的网站,或者准备为您的网站建立移动版本,恭喜您,无需另外提交申请即可启用此功能!需要提醒您的是,请将广告代码投放在符合Google AdSense 政策的页面上。

如果您有针对移动设备访问的网站但并未加入 Google AdSense 广告计划,您可以通过 https://www.google.com/adsense/login/zh_CN 点击“立即注册”提交您的申请。

--如何开始启用 AdSense 移动广告?
1.登陆您的帐户
2.点击“AdSense设置”,在此页面,点击“AdSense For Mobile”链接



3.根据页面提示,进行相关标记语言、广告样式、渠道跟踪以及服务器端语言的设置。
4.获取广告代码,并将代码粘贴在您的网页上,广告即可呈现!

--AdSense 移动广告的政策是否与已有的政策有所不同?
请注意,除了需要符合现有的政策要求外,请遵循我们的附加政策

现在就开始使用,体验AdSense For Mobile的强大功能和技术。更多的产品信息和技术支持,请访问 https://www.google.com/adsense/support/bin/topic.py?topic=11951
09:00 小小庆贺一下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本blog的rss订阅数字超过1000:

这是来自feedburner的,没法显示在前台,我截了个图:

my-feeds.jpg

这是来自feedsky的:

sky.jpg

两者相加,rss订阅数字达到1010,不包括使用本blog原始种子。

值得庆贺一下,虽然比起大牛们,这点数字,呵呵,不算什么…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7-09-23
  九月 200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200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