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前,欧洲的大学主要训练的是教士和政治家。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心目中世界是稳定的,并且从根本上讲是已知的,如果说还存在未知的部分,那也一定可以从已知的知识出发推导出来,因为秩序是一以贯之并且无所不在的。未来在某种意义上被想当然地认为是历史的重演,人们从未设想过这个稳定的世界秩序会存在被颠覆的危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固定的知识。大学最重要的品质是稳定。
自19世纪以降,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医学革命带给了人们希望,核子武器、恐怖主义、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带给了人们恐惧,两次世界大战动摇了人类对自身智慧和理性的傲慢……随着伦理、道德、信仰、哲学、科学的深刻变化,人类开始意识到,未来将不再是过去的重演。这种时代趋势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从此,教育的指向不再是重复僵硬的知识或真理,而是创新。而大学最重要的品质也不再是守旧的稳定,而是迎着风险追求进步。
就在古老的世界因创新而变得年轻的转折关口,美国的大学把握机会,在“进步”的旗帜下,在胸有韬略的教育家领导下,超过了欧洲以“稳定”为要的大学(德国的大学是一个例外)。美国本是一个多元文化大熔炉,美国的大学为了进步敢于创新也愿意模仿。很好的一个例子是19世纪在德国柏林大学这种研究型大学大获成功的启发之下,美国的大学迅速将德国模式融入美国本土教育,再加上政策的支持,很快青出于蓝,超过德国研究型大学的成就。另一个例子是MIT最近以一亿美元总经费计划将2000门课程(包括课本、演讲稿、笔记、习题、答案等)无偿地在网上公开。这不但代表了MIT拥抱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的进取心,更显示了它不惧风险,并对蝉联世界工科领导者地位的无比信心。
在处理进步和稳定的关系问题上,美国大学提供了值得效法的范例。且听加州大学校长Clark Kerr的夫子自道:“进步和稳定都重要,但是我深信进步比稳定更重要,因为惟有进步才能带来真正的、长远的稳定。因此,当两者有冲突时,我们应该放弃稳定而追求进步。”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美国奉“在进步中求稳定”的理念为圭臬,终于后来居上地超过欧洲老牌大学,令全世界为之瞩目。这个理念,正是美国大学至关重要的成功秘诀。
美国的大学可分五类:
私立大学——这类大学是在有理想的成功人士捐赠的基础上建成,归私人所有,由董事会管理。这类大学不以盈利为目的,股东不得获取利润分成,所有收益用于学校发展及提高科研教学水平。
公立大学 ——如各州立大学,完全由政府出资,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需要,体现了教育资源利用的公平性、正义性和便利性。
教会大学——出于宗教目的,由教会拥有,补充社会基本教育条件并服务宗教目的。
公立社区大学——提供低学费的两年制学位教育,瞄准那些无法进一流大学的学生。也有的学生为了省钱,先读两年社区大学再转学到公立或私立大学。
私立职业大学——以盈利为基本目的,相当于企业或者公司,这类大学一般收费较高、办学水平较低,类似中国现有的许多民办大学。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最优秀的大学中大约有85%都属于上面第一类,即私立大学。这一点从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排名也可以看出:
总体排名(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 |
|||
|
本科 |
商学院 |
工程 |
1 |
哈佛 |
哈佛 |
麻省理工学院 |
2 |
普林斯顿 |
斯坦福 |
斯坦福 |
3 |
耶鲁 |
宾州大学 |
伯克莱 |
4 |
麻省理工学院 |
麻省理工学院 |
依利诺斯 |
5 |
加州理工 |
西北大学 |
乔治理工 |
6 |
杜克 |
哥伦比亚 |
密歇根 |
7 |
斯坦福 |
杜克 |
加州理工 |
8 |
宾州大学 |
伯克莱 |
普杜 |
9 |
Dartmouth |
芝加哥 |
德州 |
10 |
华盛顿大学 |
Dartmouth |
卡内基梅隆 |
高科技学科领域领先的学校 |
|||
|
生物工程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工程 |
1 |
斯坦福 |
卡内基梅隆 |
麻省理工学院 |
2 |
哈佛 |
麻省理工学院 |
卡内基梅隆 |
3 |
麻省理工学院 |
斯坦福 |
斯坦福 |
(注:图中斜体为公立学校,其它为私立学校。)
这些私立大学都是常说的“研究型大学”,它们不但提供优质的教育,而且做一流的研究。尽管公立大学拥有政府的资助,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之间的差距还是越拉越远。私立大学不仅仅是成功的学府,还成为产业的核心:硅谷的崛起归功于斯坦福大学,波士顿周围高科技产业的兴旺则依靠麻省理工学院。
为什么美国能打破过去公立大学一方独霸的局面呢?是什么让私立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呢?美国的研究型私立大学的成功具备下列四个重要条件:
有理想的慈善家:上面表格中的每一所私立大学都是用爱国的慈善家(如Carnegie, Mellon, Stanford, Rockefeller,Harvard)的捐赠创立的。其中Rockefeller除了捐赠多所大学,还提供了研究资金,在政府尚未看到微生物学的潜力时,他一掷千金,支持加州理工学院等学校创设这个重要的学科,令美国抢得学科发展的先机。
雄厚的私人捐赠基金(endowment):经过多年苦心经营,一流的私立大学培养了大批成功的杰出校友,这些校友又对学校慷慨解囊,帮助学校累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这就是所谓的基金(endowment)。以哈佛大学为例,它的基金高达一百多亿美元,而且每年都有盈利。用这笔钱,学校给优秀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出最高薪挖来最好的教授、无偿地把课程放在网上、建立科学园区……
雄才大略的校长和富有特色的大学:这两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雄才大略的校长用自主的办学方针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带领学校达到卓越。每个学校都有它的个性,它们不是枯燥的生产线造出来的陈陈相因的货品,也无法用从第一名排到最后一名的线性思维论定坐次。很经典的例子是Daniel Gilman,他作为Johns Hopkins的首任校长,以研究型大学为理想,在短期内创造了奇迹。除此之外,还有雄才大略的校长和计算机系主任把Carnegie Mellon铸造成一个以IT革命为宗旨的学校;加州理工大学的校长和副校长Noyes, Milikan, Hale把这所原来表现平平的Throop Institute改造成小巧精悍的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邻近哈佛,所以决意发展工科,最终修成正果;西北大学的骄傲则是它世界第一的商学院;伯克莱树立了蜚声世界的自由开放学风……每一所有特色的学校都吸引有特色的人,他们在适合的学校环境里尽情发挥,形成人尽其材,各施所长的局面。
灵活高效的运作: 私立大学在成本控制、运作效率、吸引学生及响应社会需求方面,都比公立大学灵活和有效得多。私立大学不受美国政府政策的限制,也不用每年苦等年度经费,因为私立学校的资金来自基金会,得以像私人公司一样灵活地运作。它们能够以更大幅度的高薪来挖研究大师,提供研究启动经费,它们可以创设新的学科,这种灵活运作的方式正是市场经济的独到之处,因此私立大学可以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且,更自由的环境也更能吸引人才。一所大学的成败取决于 能否吸引杰出人才,而杰出的人才向往灵活和自由的环境。
啊,WIKI!
你是最光明的新媒体,是最top的新媒体,是五千年文明以来最伟大的创造,是现世的人类巴别塔,更是整个文明的思想的未来。
我愿意做一个wiki主义者。
感情抒发完毕,开始论述。
wiki(维基,原文为we kee we kee),可以理解为一种互联网的词典。这个词典可以由任何一个人参与编辑条目。wiki应该发端于wikipedia—-号称是互联网上的大百科全书。截至2007年2月,条目数第一的英文维基百科已有160万个条目,而所有250种语言的版本共突破640万个条目。在国内,百度百科就是一个wiki的例子,还有一个互动维客也应该属于wiki的种类。
wiki首先是一个阅读平台,而不是写作平台。我以wikipedia为例。
wiki并不方便于写作,比起写blog,或者在bbs里写帖,wiki的编撰是很麻烦的事情。但wiki非常易于阅读。每一个词条下的文本里包含大量含有超链接的关键字,使得整个wiki系统的词条成网状分布且互相联系。这会引导更多的阅读。我经常会在wikipedia上逗留超过一个小时,而起因不过是查一个概念而已。
wiki的写作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某个个人或组织在wiki上大量撰写美化自己的文本(粉刷行为)。比如石油巨头埃克森公司删除了1989年EXXON VALDEZ油轮原油泄漏事件的长期影响段落,加了一段不会对环境造成长期影响的声明;而迪斯尼米老鼠则删除了2段描述DRM提倡者的段落;在维基百科上,任何人都充当编辑,除了大约不到一千篇文章外,几乎所有文本都可以自由更改。不过强中更有强中手,有一个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毕业生Virgil Griffith发布了一个维基百科搜索工具Wikipedia Scanner,能够追踪某家公司、某个组织所使用的IP段及其所做的掩饰美化或其它自私目的的编辑修订工作。
wiki将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知享分子。
但如果wiki就是wikipedia,就是百度百科,就是互动维客,那么,wiki也就不过是普通的新媒体之一罢了,和facebook一样沦为一种matrix。wiki不是某一个网站,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某种文化,某种倾向:共享与协作。wiki成为独立网站,特别是商业化的独立网站,它就不再是wiki。
wiki可以散落在任何一个网站里,但wiki本身,不能独立商业化(不是不可以,而是我不主张)。
我的设想是:
首先,wiki是一个开源的程序包,这个程序包可以进行合法授权意义上的改动,并且任由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安装在自己的网站上(类似Linux)。有一个类似的程序叫Wetpaint,我利用它建了一个小小的wiki。
其次,这个程序包配套带有跨平台的tag系统(大众化分类的关键字系统)。如果含有一个普遍意义上均可共享的tag系统,那么wiki的编写会变得容易很多。理论上,只要撰写者写一段纯文本post,页面会自动设置这段纯文本中的超链接(自动链接)。不过,这项工作技术难度很高,需要计算机做非常优化的关键字检索和判断。
wiki只能成为某个组织的一个部分。比方说,一个BSP可以架设一个关于Blog的wiki。BSP可以商业化,但这个wiki无法商业化。每个wiki通过一定的技术联通,实现跨平台阅读。网站wikis之间的关系,只是p2p的关系,没有中心的存在。
wiki最适合教育机构,特别是高校或研究所使用。我一直有一个野心,想编制一个新闻传播学的wiki。
这才是真正的wiki文化和真正的wiki:传者遍及天下,而受者则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而不是统一的渠道)接入。
注:关于wiki这个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这里有一个pdf可以参考:由PEW/INTERNET于2007年4月发布的美国网络用户对Wikipedia及相似网站的访问用户数的统计报告。
< /a>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十一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