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 兑奖时间 » 抓虾日记
在上一篇抓虾日记中,小虾提到回帖序号尾数是9的回帖会有小奖品发放。
现在是兑奖时间,请中奖的朋友发信给zhuaxia@zhuaxia.com确定兑奖事宜。
信中包括以下内容:
抓虾id
注册使用的email
回帖序号(自己数,我们会核对)
要什么奖品(任选一种:加入新手试用频道一周、每周推荐博客上榜一次、
赠送抓虾小杯子和小徽章一套。 )
要小杯子和小徽章的请同时留下地址,我们会快递过去。

兑奖截至日期  2007年12月28日

--------   分隔线   ----------------
抓虾日记一共出自3人之手,今天我们的麻辣摇滚小龙虾对这三个人的日记风格
的评价是“可爱”,“恶心”,“骚包”,汗....
有兴趣的人可以做个连线题,下面三篇文章分别是哪种类型的(这次没有奖励~~)

A 祝大家春节快乐                   (1)恶心
B 预告和抓取问题汇总               (2)可爱
C 热文,热文,热文改版啦           (3)骚包
17:39 中国反贪污网站建立 当天被挤爆无法运行 | 中国 | reuters.com.cn » del.icio.us/chedong
中国预防腐败局于今年9月宣告成立,并于本周二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yfj.mos.gov.cn)
15:41 AdSense report sorting issue may not be resolved for weeks » JenSense - Making Sense of Contextual Advertising
As any AdSense stat junkie knows, when you login to your AdSense account and click the "top channels" link, it automatically brings up your top earning channels for the day, or whichever view you choose, such as today, yesterday, last...
15:08 面对徐荣祥,科研第一线的声音在哪里? » 格致 - 一起格物致知

首发中科院生命玄机bbs

前有“解放军生物医学研究院"“中国生物基因研究院“之流大打高科技生物的幌子大行欺骗之术,这会又有这位大牛喊出惊世骇人的理论,“人类长生时代即将到来”“人活300岁”甚至研制什么“长寿食品”,俨然徐福再世,令人大大诧异。

难道我们在实验室倾尽心力搞的东西早就过时落后了?“桃花源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巧没有太多精力去具体看徐先生抛出的理论,并且据说他的理论一般人理解不了--但是仅仅从一些新闻还有他的博客上的一些“宣言”来看,依我也差不多7-8年的生物学专业了解,我觉得炒作的成分,十有八九。这个号称用非常规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美宝环球集团总裁”常有惊人之论,这次“日美”的非干细胞诱导成干细胞的文章发表,和他之前号称的什么干细胞克隆有些许关系,更是添加了这个徐大科学家的气焰,只见在报端上频见他忙碌的身影:“声明:为了生命科学和民族的尊严”“为了科学尊严的国际声音"又是飞到美国打“官司”,热闹的厉害。
这样一位开着自己公司的盈利性的“科学家”,用别人“听不懂看不懂的理论”论证自己的研究成果,又行走在干细胞这个世界科学的前沿,目的是什么?动机又何在?是不是值得大院内的我们,比一般人多一些相关知识武装的人站出来发出声音呢?
看到他的博客里的留言,是一片赞誉之词,热心网友粉丝甚至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对徐的夸夸其谈大加追捧,不知道是不是于他不利的言论都已经删掉了,我们怎么发声?我们应该怎样表现我们的社会责任心呢?
鉴于现在社会鱼目混珠,大众的科学素养又不是很高,个人感到很有必要成立一个科学团体面对社会公众的引导和发声机制,可以扶正锄假,真正担当起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在此情况下,我觉得方舟子无论怎么遭人恶议,都是值得尊敬的。只可惜国内的媒体更喜欢制造更多的噱头,缺乏应有的公义感。

附方舟子文章《请徐荣祥先去学一点生物医学常识再来做“生命科学研究”》

沟通万年的不可能Blog on 27th Floor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最近在看一本书,名为《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三联出版,译的水平一般,看到第四页就有明显错误;不过,看到12页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叫《横跨十个千年的沟通方法》(Communication Measures to Bridge Ten Millennia)。

这是一个报告,主要作者是印第安纳大学的符号语言学教授Thomas A. Sebeok,发起者是美国能源部,针对目标是核废料处理。这两个东西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呢?原来这些核废料是装在某种桶里,然后深埋在某些地方的地下深处。为了避免不知情的人到这些核废料场上挖坑,从而引发不可知的危险,就有必要在这些地方设立标志,告诫人们不要在这些地方乱挖,甚至根本不要接近。如果只考虑现在,可以画那个标准的核辐射标志或者再加上警示语句,就像“光纤无铜,挖也没用”这样的;但如果要考虑到这些废料的长远影响,比如10000年后它们的危险才会消除,而人类自己在这未来的10000年里已经破坏了文明,退化到穴居、根本看不懂什么标志和英语什么的,那该怎么办呢?或者就算人类一直正常发展,10000年后的人是否能看懂今天的标志呢?于是这位教授就被赋予这一伟大的使命,研究一种可靠的可以把信息传递10000年的方法。

很不幸的是,Sebeok领导的小组最后的报告给出了一个消极的结论,他们认为,这个任务是不可能的,这种标志不存在,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保证信息在10000年后可以被有效理解。

但是,按照美国人积极向上的不要抱怨问题,要提出Proposal的思路,他们提出了一个思路,即建立一个委员会,或者叫使命团,就类似于某种宗教上的神秘组织,像“达芬奇密码”中提到的郇山隐修会、天主事工会一样,肩负神秘使命,秘密地保守着一个秘密,那就是――某某地是个核废料场,不可靠近――为此目的,他们即便把这条消息变成一个民间神话传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个报告可以从面网站下载到,详细内容也应该很有趣。

不知道最终美国人是否听从了这个计划,这个神秘的“核废料隐修会”是否已经存在了呢?但这个研究结论告诉我们理解的人类历史是多么地不可靠,一种文明又多么地容易中断。说英语的人读中世纪英语已经有困难,我们学习一下可以读2000年前的文字,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专门研究文字已经成为一种学问,称为“小学”,以至于许多国学学者批判他人著作,就说一句,小学不行,就判了人家半个死刑。孔子时代已经要努力维护周公之礼,汉时孔子那些东西也已经要各路学者来回解读;要往前说到商朝的文化,也只有近百年挖出的甲骨为证了,上面还有很多字至今没有解读,至于已经解读的那些意思又对了多大成分,实在是很难说了。



摘要

1980年,美国能源部设立了人类交流任务级(HITF),来研究核废料场在封闭之后的最终标记问题。它的任务是设计一个方法,来警示未来的人类在搞清楚自己行为的后果之前,不要在这些地方进行开采或打井的活动。因为在10000年的时间里,人类世代之间交流越来越弱化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必须设计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警示系统。本报告对此问题进行了符号语言学上的分析,并对其进行讯息和符号理论上的研究。由于涉及的时间很长,本报告建议创设一种讯息的中继或接力系统,这一讯息应包括一组图标,索引和符号;同时应保持该信息的高度冗余。


总结

所有的自然语言,扩展一下,所有的人类交流系统,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这是一个广为接受的结论。而且,这些符号语言系统更会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当未来世代的人类试着去理解它时,其表意功能会变得不可靠(比如中世纪英语对我们而言),甚至是完全不能理解。对书写形式和口语形式来说,这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对的。

接下来的结论是,并没有一种万无一失的交流方法可以管用到10000年以后。要想有效实施这一计划,必须把要传递的信息再次编码,并且按相对不太长的间隔进行重复的编码。为此,强烈建议创建一种“接力”传播系统,内建加强机制,为了强调起见这里把它称为“核能祭司”,也就是一个使命团,同未来的政治动向保持相对独立,由团员自己选择一切手段来加强这一讯息,包括那些带有民间传说性质的手段。

不论何种情况,所有的讯息都应当尽可能地保持最大冗余,明智地混合使用语言和非语言元素,最好包含图标、索引和语言符号的组合。

最后,只要可行,此任务也应从一开始就考虑国际合作。
12:28 Ten Top Physics Stories for 2007 » 格致 - 一起格物致知

http://www.aip.org/pnu/2007/split/850-1.html

In chronological order during the year:

light, slowed in one Bose Einstein condensate (BEC), is passed on to another BEC (http://www.aip.org/pnu/2007/split/812-1.html);

electron tunneling in real time can be observed with the use of attosecond pulses (http://www.aip.org/pnu/2007/split/818-2.html);

laser cooling of coin-sized object, at least in one dimension (http://www.aip.org/pnu/2007/split/818-1.html);

the best test ever of Newton’s second law, using a tabletop torsion pendulum (http://www.aip.org/pnu/2007/split/819-1.html);

first Gravity Probe B first results, the measurement of the geodetic effect---the warping of spacetime in the vicinity of and caused by Earth-to a precision of 1%, with better precision yet to come (http://www.aip.org/pnu/2007/split/820-2.html).

The MiniBooNE experiment at Fermilab solves a neutrino mystery, apparently dismissing the possibility of a fourth species of neutrino (http://www.aip.org/pnu/2007/split/820-1.html);

the Tevatron, in its quest to observe the Higgs boson, updated the top quark mass and observed several new types of collision events, such as those in which only a single top quark is made, and those in which a W and Z boson or two Z bosons are made simultaneously (http://www.aip.org/pnu/2007/split/821-1.html);

the shortest light pulse, a 130-attosecond burst of extreme ultraviolet light (http://www.aip.org/pnu/2007/split/823-1.html);

based on data recorded at the Auger Observatory, astronomers conclude that the highest energy cosmic rays come from active galactic nuclei (http://www.aip.org/pnu/2007/split/846-1.html);

the observation of Cooper pairs in insulators (http://www.aip.org/pnu/2007/split/849-1.html).

12:24 怎样最好地使用Flash? » 谷歌中文网站管理员博客
发表者:Mark Berghausen, 搜索质量组

原文:Best uses of Flash
发表于:2007年7月5日,星期四,下午3时15分

我们偶尔会在网站管理员帮助讨论组被问到关于网络管理员如何使用Adobe Flash的问题。我想在这里为那些总是在设计网站时考虑搜索效果的设计者们写两句,谈谈他们在构造一个有很多flash的网站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正如你们许多人已经知道的那样, Flash是天生的视觉媒介,但Googlebot没有眼睛。 Googlebot往往可以读Flash文件,并提取里面的文本和链接,但忽略文件的结构和上下文。此外,有些文本的内容在Flash里面是以图形方式储 存的,而目前Googlebot还没有眼睛来算法性地看这些图片,那些文本中的重要关键词就完全被忽略了。所有这一切意味着我们会忽略你的一些文本、内容 或者链接,即使你的Flash内容被收录在我们的索引中。更糟的是,即使Googlebot可以理解一些Flash文件,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蜘蛛都可以。

那么一个诚实的网页设计师能做什么?Google对此唯一的要求是,你必须为Googlebot和你的用户显示完全一样的东西。如果不这样做,你的网站会被我们的算法怀疑为可疑网站。这个简单的规则覆盖了大量的例子,包括伪装(cloaking), JavaScript重定向,隐藏文本及桥页(Doorway pages)。以下是我们的工程师们集思广益而给出的更实用的建议:
  1. 尽量只在需要的地方才用Flash。许多富媒体(Rich Media)网站,例如Google的YouTube,只为富媒体使用Flash,而依赖于HTML来表达内容和 导航。您也可以这样做,只对网页基调和富媒体使用flash,但不用它来表达内容和导航。这样做除了使你的站点对Googlebot友好外,也使你的 网站便于更多的观众阅读,其中包括,例如,使用屏幕阅读器的盲人,使用古老的或不标准的浏览器的用户,以及使用有限的低带宽连接,如手机或PDA的用户。 一个额外好处是,你的网站访问者可以有效地使用书签,并可以把你的网页地址通过电子邮件传给他们的朋友。
  2. sIFR: 一些网站利用Flash以使浏览器能显示大标题、重点提示、或其他用户可能没有安装在他们的计算机上的字体文本内容。采用象sIFR那样的技术仍允许不能 看Flash的读者能读页面,因为内容和导航其实是在HTML页面上。浏览器所做的只是对一个嵌入Flash对象的显示。
  3. 无flash版本:我们通常见到的一种Flash的使用是,Flash被用作首页的闪屏 ,在flash上有一些到网站其他网页的HTML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在首页上要确保有一个普通HTML链接到一个非flash页。在该非flash页上你的用户可以浏览整个网站,而不需要flash。

如果你有其他想法,想问一问它是不是违反了以上准则,请访问我们的网站管理员讨论组中的爬行、索引和排名讨论区。很多有经验的网站管理员、我自己以及很多其他Google员工,将尽力解答你的问题。
Google是怎样判断网页搜索结果质量的?GSeeker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google-results-evaluation1.gif

  互联网上有超过一亿个网站,网页则更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是怎样知道某个关键词所返回的搜索结果里,哪些才是好的呢?要知道,这个判断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搜索引擎的优劣,好的搜索引擎总是能将最好的搜索结果放在最前面。我们都知道Google有独家的PageRank算法,但除了这个法宝外,Google还有什么手段去判断网页搜索结果的质量呢?

  Google的调研主管Peter Norvig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了一些相关的信息。首先,其中一种办法是用系统监测搜索用户所点击的内容。如果用户点击了第一个结果,那很可能意味着该结果就是他们想要的,是最佳结果;反之如果用户跳过继续一页又一页地翻下去,或改变查询内容,那么Google就可知道这些结果并非用户想要的。其次,Google会随机抽取一些特定的搜索查询,然后雇用人员去评价这些搜索查询的质量。这些被雇用的人员只是Google的合约工,Google会首先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分辨spam及各种不良网站,然后再记录他们的判断以改进搜索质量。当然,相比人工判断,Google主要还是依靠系统进行机器判断,毕竟人力资源的花费很大。最后,Google有时候也会邀请用户到Google实验室里或直接到用户家里监视他们的搜索过程,这样Google就可以清楚用户在搜索时所遇上的困难。

  当然,上述这些手段并不令人惊讶,因为你大概早就已经作过类似的猜测。除了这些手段外,Google还会根据用户的Google帐户历史记录来判断用户的行为习惯,以个性化搜索结果的形式向用户提供不同的搜索体验。同时我也相信Google为了改进搜索结果还利用了很多用户相关的信息,包括用户的IP、地理位置、社交圈子等等。详情可参考我们之前总结的Google决定blog搜索结果排名的因素

  (Thanks Philipp!)
继续.



WWF 的反倾倒油漆广告小波波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很直接,很有效,画面让人过目不忘。广告寓意是:一罐油漆能污染数百万升水。

# WWF 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报上右下角的熊猫是它们的标志。 Link / Via


© nonu for 煎蛋, 2007. | Permalink | 8 comments


09:00 新媒体启示录之二十一:blog的概念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Blog,来自于英文WebLog,即网络日志的意思。方兴东博士和王俊秀先生共同将这个字翻译为“博客”,在台湾,则叫“部落格”。台湾的译法有音译的意思,但也包含着某种社区的暗示:部落。

中国有一批人,不承认方王二人的译法,他们说“I am a blogger”,或者,将其翻译为“网志”。抛开一些感情因素不谈,博客这个译法的确在有时候不太好用:究竟博客是指那个写博客的人,还是互联网上存在的这个网页组织形式?有时候,口语中会称写博客的人为“博主”(这是套用bbs里楼主,即写贴子的作者的称呼),而把网页组织形式称为“博客”。

在我的论述中,我会将写作者(使用者、博主)称为“blogger”,而将网页形式成为“blog”,单篇文章则称为“日志”。统一一下,没有别的意思,纯粹为了本系列的写作和阅读需要。

先给blog圈个定义。我给出的说法是:一个对写者跨越技术障碍、对读者可以进行跟踪访问的可定义选择模板的个人文集存放地。

这个定义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跨越技术障碍。我很同意方王二人所谓的“零门槛”的总结。早在很久以前,互联网就存在一种叫“个人主页”的网页组织形式,但这个服务对于使用者的要求很高,至少要懂得一些html知识和ftp知识。如果复杂一些,还需要知道css。但blog对于使用者的要求仅仅是:会上网,以及懂得如何在计算机中输入文字。

所谓进行跟踪访问,就是rss订阅。blog使得rss技术死灰复燃并大量应用。rss订阅反过来则使得blog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一个人开办的电子报纸(或杂志)。关于rss和blog之间的关系,请参阅前文《新媒体启示录之九:rss

blog还可很容易获取模板来以进行装饰。比如wordpress在网上就有上万块不同种类的模板供blogger选择。国内提供模板最多的BSP应该是BlogBus:两百余块。这些都还是针对初级blogger的。如果blogger懂一点网页知识,还可以进行自定义模板来得到一个网络只此一块的模板。

模板定义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这样一个概念:印象整饰(在后文我会展开)。

最后一个维度就是个人文集存放地。blog的组织形式不是给大规模发布信息使用的,而是每天少量信息的发布,因为信息是按照日期进行排序的。因此,与wiki正好相反,blog是一个极佳的写作平台,但却不是一个好的阅读平台

通常浏览者很少去翻阅一个blogger过去写的什么东西,他们通常就是匆匆地看一下blog的首页。使用wordpress的独立blogger们动用了大量的插件程序(比如支持tag的插件),尽可能地将过去的日志能够翻出来,但依然很难将整个blog里的信息网状地组织起来。

因此,单独一个blog要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blog在互联网上其实并不存在(我没有写错这句话)。要有效地利用blog来成为强有力的媒体,要么就是blogosphere的道路,要么就是blogmedia的道路,但无论如何,这两者只不过发端于blog,而不是blog,某种意义上说,也不是BSP(blog托管服务商)。

中国的blog发展非常快,从2002年的数千个blog,到今天已经号称3000万(CNNIC最近一次报告说中国1.5-16亿网络人口,中间有19.1%使用blog服务,这就是3000万数字的起源)。而这个服务的撬动和流行,并非美国式的德拉吉报告,而是很有中国特色的木子美事件,背后反映出的东西,大有玩味之处。


相关文章: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中国计划开征10%原油税 燃油税择机出台Reuters: 中国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路透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陈华)---中国财政部周二表示,财政部已提出资源税改革方案,其中把原油改革的税率定为10%,先按5%开征。中国政府正努力控制资源浪费。
05:54 哪个 Wei Wang? » 格致 - 一起格物致知

无意中看到物理评论杂志编辑的这个 Editorial,挺有意思的。

非拉丁语国家的作者名字翻译成英文时,常常就不能一一对应了。以 Wei Wang 做例子,Wei Wang 可以是王伟,王薇,王维,王蔚,汪卫,汪玮,汪威,汪巍,等等。这造成一定混乱,还听说过国内有人靠这个学术作假。为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物理学出台一个措施,作者可以选择在英文名字后面包含母语,例如:Wei Wang (汪卫)。目前仅对中文,日语,韩语开放。获得一定经验后,将推广到其他语言。

Editorial: Which Wei Wang?

The APS journals receive manuscripts from scientists all over the world. For authors whose names cannot be expressed in Latin characters, their names in the byline must be transliterated, a process that is not necessarily bidirectionally unique. For example, the eight Chinese names 王伟, 王薇, 王维, 王蔚, 汪卫, 汪玮, 汪威, and 汪巍 all transliterate as Wei Wang. To remove some of the ambiguity arising from this unfortunate degeneracy of names, APS will allow some authors the option to include their names in their own language in parentheses after the transliterated name, such as Wei Wang (汪卫). The option to present names in the article byline in this manner is an experiment initially offered to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authors, whose names can be expressed in Unicode characters. An example of a Japanese name is Tadanori Minamisono (南園忠則), and a Korean name is Chang Kee Jung (정창기). In the English text the given name precedes the family name, while the reverse is true for the characters. As we gain experience, we may be able to broaden this offer to other languages. Authors who wish to try this option will need to prepare their manuscripts by following the special instructions at http://authors.aps.org/names.html.

Gene D. Sprouse
Editor-in-Chief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哪个 Wei Wang?格致 - 一起格物致知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无意中看到物理评论杂志编辑的这个 Editorial,挺有意思的。

非拉丁语国家的作者名字翻译成英文时,常常就不能一一对应了。以 Wei Wang 做例子,Wei Wang 可以是王伟,王薇,王维,王蔚,汪卫,汪玮,汪威,汪巍,等等。这造成一定混乱,还听说过国内有人靠这个学术作假。为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物理学出台一个措施,作者可以选择在英文名字后面包含母语,例如:Wei Wang (汪卫)。目前仅对中文,日语,韩语开放。获得一定经验后,将推广到其他语言。

Editorial: Which Wei Wang?

The APS journals receive manuscripts from scientists all over the world. For authors whose names cannot be expressed in Latin characters, their names in the byline must be transliterated, a process that is not necessarily bidirectionally unique. For example, the eight Chinese names 王伟, 王薇, 王维, 王蔚, 汪卫, 汪玮, 汪威, and 汪巍 all transliterate as Wei Wang. To remove some of the ambiguity arising from this unfortunate degeneracy of names, APS will allow some authors the option to include their names in their own language in parentheses after the transliterated name, such as Wei Wang (汪卫). The option to present names in the article byline in this manner is an experiment initially offered to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authors, whose names can be expressed in Unicode characters. An example of a Japanese name is Tadanori Minamisono (南園忠則), and a Korean name is Chang Kee Jung (정창기). In the English text the given name precedes the family name, while the reverse is true for the characters. As we gain experience, we may be able to broaden this offer to other languages. Authors who wish to try this option will need to prepare their manuscripts by following the special instructions at http://authors.aps.org/names.html.

Gene D. Sprouse
Editor-in-Chief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00:24 再谈诺奖 » 格致 - 一起格物致知

继续谈一下诺奖和KO。我看了一下网站上的advanced information,介绍了获奖的贡献、重要意义以及起始来由。主要看来是Martin Evans最初发展这个技术,然而百年之前人们就意识到动物体内分化的细胞以及组织来源于未分化的干细胞。这一点我是相当佩服的,在seeing is believing之前就有超前的石破天惊的类似于“哲学式”的推想,这些都是象星辰一样天才级的人物。记得上神经生物学基础课的时候,老师总是要提到神经生物学鼻祖式的人物----Cajal(也是Nobel的生理学奖获得者)。

18世纪那时候,大家对神经元的结构都感到非常奇怪和困惑。显微镜技术很不发达,许多人倾向于认为神经系统是个类似于各种腺体一样的组织--从大脑脊髓分泌出来到身体的四周,进行感知并与一些脏器进行接触,传递和探索外周世界的信息。这后来,有个叫Golgi的人发明了一种现在还使用并以他名字命名的“Golgi staining“才看清除了神经组织的结构,原来nervous system异常复杂,犹如树枝一样,千枝百杈。那么这种在肢体内枝杈繁多的东西也算是一个细胞吗?会不会是许多个枝形的细胞网,并没有细胞结构呢?这时候,天才要闪出他亮点的时刻到了,Cajal也用Golgi染色,肯定的断定神经组织仍是由基本的组成,那大的是细胞体,伸得长长的是出来接受信息的树突,并在树突的末端形成生长锥(growth cone),树突和其他的神经元之间又可以形成connection,神经传递的信号通过这些结构进行,,神经元组成具有极性,。。。。。。靠,这个家伙简直可以说把神经生物学的basic concepts全部预言了一番,后来的人发现一生所做的可能只是confirm,confirm...幸乎不幸?

这个扯远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这个

话说回来,然而只是当人们在体外用贴壁的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成功实现向各个胚层和组织发育之后,一些科学家才开始琢磨怎么用ES来产生新生体。”Therefore, the thought that embryonic stem cells from the blastocyst could be used to create to a living mammalian organism has fascinated scientists for many years.“

但首先要拿到确定的未分化的ES细胞。在此之前,人们已经能观察到ES分化到一定阶段之后的EC细胞(embryonal carcinoma)也可以在体外培养下产生皮肤神经心肌等组织,但是携带有EC细胞来源的chimera由于已经在体外分化一个阶段非常容易产生肿瘤,这样就必须要寻找可以用来种系转移的ES细胞。好在上世纪80年代Evans在别人的帮助下通过单克隆抗体标识表面抗原,寻找单细胞分化的合适阶段作为ES进行操作。果然他们成功了,在体外的培养条件下,那些从胚泡拿到的细胞可以通过所有的test,并能够形成chimera,而且核型正常!

那么下面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在ES上动手脚了,对其进行Gene的modification得到可以控制的结果,但如何改变ES里的基因型呢?他们采用了最为有效的病毒转染的方法。大家都知道病毒具有感染性强复制快且结构简单的特点。一旦感染,就利用宿主体内的蛋白合成机制,拼命复制自己的DNA。普通人面对病毒想必是惧怕惶恐厌恶之极,然而科学家了解其特性,在实验室里进行培养并对病毒做巧妙的改装,使其致病性的部分缺失,转而携带自己所需要的基因,譬如绿色的GFP标记啊,或者可以被染色的GAL4啊,就成了一个可以利用的良器。。。

先写到这里。 

00:23 谈诺奖-1 » 格致 - 一起格物致知

新注册到这里,贴旧文两篇;

午就预报了诺奖生理医学奖的出炉时间,下午(准确说昨天)5点十分左右,果然公布了今年的winners,"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principles for introducing specific gene modifications in mice by the use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我看到玄机bbs上有人不屑说,技术都能获奖了,诺贝尔现在“堕落”了,其实应该说,这个还是实至名归的。Gene targetting,如今改变了多少领域内的研究啊!尤其是in vivo水平的研究,是个重大的进步。直接将一个基因通过重组,注射到ES细胞里,然后生成Chimera既而得到纯合子,从而实现gene的KO或者导入,对研究一个基因的功能是相当重要的,当然结合现在的conditionla KO技术,会有更清晰的应用和阐明。再进一步说来,这个技术也是对传统的一个颠覆。任何gene在合适的条件下都可以transgenic进入mice里,说不定未来就生成了一个新的生物类型,古时候玄武麒麟等怪兽都不足为奇了。但我相信科学会在伦理许可的范围了进行,因为尽管如此,仍有许许多多的未知非人能控制,科学还是会谨慎的在影响小的范围内进行。

前些年我就在做一个课题,用这个技术,只是一个Gene targetting 的clone实在太复杂了,最终也没有成功。国内成功的也还很少,因为源于生命体上的改变,毕竟是非常complex的啊~

Nobel

00:11 未完成归来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我这个人一向骄傲得紧,轻易不服人,但未完成是我敬佩的为数不多的blogger之一,虽然我从来没见过他/她。

深夜打开rss浏览器,忽然出现一篇一年了,I’m Back的日志 。终于,一年之后,未完成归来。

欢迎回来!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7-12-18
  十二月 200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200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