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小容在《群体的虚拟身份和真实身份:外在宣传 V.S. 内在实况》中说到:
不仅企业的外在品牌形象和企业的内在实况有差异,而且企业的线上品牌形象和线下品牌形象也存在着差异。不同企业对网络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对线上品牌形象的投入也不同。不同的企业在网络知识技能上的人力资源积累不同,其线上品牌形象的塑造结果也不同。
对于活跃在现实环境中的实体群体(例如企业)来说,他们的线上品牌形象是一个方面,他们的线上存在是另一个方面。
不论企业对网络环境的认知如何,许多企业已经在网络上存在了。只是,有些企业在网络环境里的活跃更为活跃一些,另外一些企业更不明显一些。
在互联网普及的年代,商务运作与互联网毫不相干已经不大可能。许多企业已经设立企业网站,同时开展网络营销,在网络空间推广自己的商务活动。这些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1、 企业形象类的信息发布
例如许多的企业网站在互动性能上很差,只有静态的信息发布页面。企业所做的网络营销,也多半是把流量吸引到企业网站上,让用户浏览静态的网页。许多企业主尚未把提高网站本身的互动服务作为重要的在线商务手段。
这一类的信息发布基本上起着传播企业商务信息,建立企业形象的目的。离建立企业的在线存在还有一段距离。
2、商务交易类的信息互动
有些企业网站已经提供了较为高级的商务交易互动功能,访问者也可以通过网页和该企业开展商务活动。同时,企业也去其他的企业网站或者独立的商务交易网站开展在线商务交易。
这一类的信息互动已经把部分的企业商务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来。这类活动已经离建立企业的在线存在靠近了一大步。
那么,到底小容所想的企业在线存在到底指的什么呢?群体都是由个体所组成的,一个企业在实体世界的存在包括几个方面的要素:
• 法律意义上的组织确立(工商注册)、
• 员工(没有人就没有企业)
• 环境(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 商务活动(金流、信息流、物流)
因为小容的视角是在放在“群体”的层面,所以在企业这块,小容所关心的是“员工”这个要素。员工作为个体在网络空间里活动时,如何维系他所在的群体的身份?在线的部分个体是如何与其他群体联系的?
• 群体虚拟化
一个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个体,他们是如何在网络空间里存在的?不同的群体的虚拟化程度是不同的,小容列出了几个考量因素:
1、成员虚拟化指数=存在比例×活动技能×活跃程度
衡量一个群体里的个体虚拟化的程度,可以看这个群体里有多少比例的成员出现在网络空间里,这些出现在网络空间里的成员他们的活动技能如何,以及这些成员在网络活动里的活跃程度如何。
一个小型的网络创业团队与一个钢铁制造厂相比,显然前者的成员虚拟化指数比后者高很多。
2、联系密度
当群体中的个体出现在网络空间的时候,这些个体互相之间的在线联系是否频繁而紧密?如果他们联系频繁而紧密,那么,他们就可能将现实世界中的那个群体的氛围带到网络空间中。即使他们没有对外明示他们这个群体的身份,由于他们的现实身份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所以这些个体如果频繁而紧密地联系的话,那么这个在线的群体已经呼之欲出了。
3、联络网的开放程度
当群体的个体出现在网络空间的时候,他们的联络网的开放程度怎样?是完全封闭的?还是完全开放的?还是半开放半封闭的?
4、共同身份的确立
个体与个体联系的时候,需要确认对方的群体身份吗?是否有任何的仪式或流程来识别某个体属于某群体?经过确认身份之后,个体是否会对外明示所在群体的共同身份?
5、联系的界面
他们是在Web(万维网)联络吗?还是在Internet(因特网)的其他地方联络?因特网包括万维网在内,还包括桌面客户端等等其他的界面。一个BBS网站是在Web界面上,而IM即时通讯工具是在桌面客户端。BBS和IM两者的使用界面差异很大,带给个体的心理感受也很不相同。
上面这些看起来有些抽象,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很实在的例子:电子邮件网络。下一篇贴子来具体探讨为什么说电子邮件网络是群体虚拟化的第一步。
前文回顾:
1、《从个体社交图(Individual Social Graph)到群体社交图(Group Social Graph)》
2、《呈现群体的在线共同身份有何价值?》
车东@FlickR posted a photo:
导入流程很顺畅:
1 自己的发布源导入:不需要认证(证明自己是相应feed的主人);
2 朋友圈导入: 2 GMail联系人 Yahoo!联系人,MSN联系人;
二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