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4 我的RSS订阅分布 » WebLeOn's Blog
Feedsky的订阅统计:


FeedBurner的订阅统计:


Google Reader、抓虾和鲜果,波澜不惊,没什么悬念。

你的呢?
二维码手机订阅年会blog » CNBlog: Blog on Blog

现在可以通过下面的二维码,用手机从胖葫芦订阅年会blog的最新消息。

年会二维码

 

胖号:62014340



10月31日,报名截止! » CNBlog: Blog on Blog

请所有还未通过网上注册系统通道报名,而想要参加年会的朋友注意

10月31日是网上报名的最后一天。

在11月1日以后还没有报名的参会者,仍然可以在开会当天(11月3日)的会议正式开始前现场报名,但是会费将不能优惠



20:01 收入和价值成正比 » 王建硕

昨天和一些朋友一起吃完饭。起点的文辉提出很有趣的见解,就是web 2.0网站虽然有大量的用户生成的内容,网站也应该提供更多的编辑和加工工作。这部分工作,才是真正网站的价值。而网站从用户赚到的钱,和网站提供的价值成正比。当网站除了接受用户的提交,不提供更多的价值,也是收不到更多的钱。比如起点从根本上来说,可以划归一个原创小说这个细分行业的blog提供商。但是他们不仅仅提供一个平台,而是和传统的图书出版商一样挖掘有潜力的作者,并且在上万的作者中为读者选出好的内容,这一点就是价值。

还有和TUVNetworksJay谈到为什么中国的制造厂商倾向于压价,而不是保护行业的利润率。我们得出的结论(至少是我的结论)是,中国的人口红利还没有发完。很多东西都缺,但是劳动力不缺,进入一个市场的公司不缺。因为有很多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劳动力成本(就是工资)一直上去不。同样原因,有很多的公司没有事情做,所以随时准备可以进入任何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所以,只要劳动力,或者公司的数量远大于需要,价格战不可避免。当一天,中国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消化完全,劳动力成本必然上升,公司为了一块钱的利润进入一个行业的机会成本就会比利润更大,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发达国家出现的现象必然在中国出现。在这个时候,竞争才会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更多元化的竞争。

22个建议帮你做出有效的截止期限Angelived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译文地址: 22 Tips for Effective Deadlines

翻译:Jiezhen

除非你极其富有或者正准备彻底还清债务,你都有必要为你的收入编列预算。对你想花多少钱作限制能帮助你控制支出。但是对你的时间呢?你是否为你的时间做过预算还是随意地使用它呢?

截止期限是预算的时间对等物。你通过提前设定一部分时间来完成任务,目标或项目以避免多花时间。截止期限可能很有用,但如果设置不合理,它们也可能成为让你感到挫败的源头。下面是一些让你做出有效截止期限的建议。

1. 利用帕金森原理:帕金森原理认为事情总会扩充来用完给定的时间。通过提前设定一个严格的截止期限你可以切断这种扩充以集中精力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2. 时间盒子:对某一具体事情设定60到90分钟的小的截止期限。这可以防止拖延并逼着你更明智地使用你的时间。

3. 80/20原则:80/20原则(柏拉图原则)认为80%的的价值是由20%的输入产生的。把这个规则用在你的项目里,首先关注你关键的20%,如果你还有时间就填写剩下的80%。

4. 项目和截止期限:你的项目越灵活,你的截止期限应该越严格。如果一项任务的完成有相对小的灵活性,更随意的截止期限会让你保持神智清新。如果你的任务很容易会增长,保持一个紧张的截止期限可以让你避免浪费时间。

5. 把它打碎: 任何超过一天的截止期限都应该被打碎成更小的单位。长的截止期限如果没有分成可以管理的单元会让人丧失动力。

6. 霍夫施塔特定律: 基本上这则定律认为在一件事上花的时间总是要比你想像的要多。我听说这条定律在软件开发领域是应该把你认为你需要的时间加上一倍,然后加上六个月,再来确定一个截止期限。保持耐心,对复杂的项目给你自己充裕的时间。

7. 向后计划:先确定截止期限然后决定你怎么来实现它。这种方法在当有很多选择并且项目可能遥遥无期的情况下非常有效。

8. 原型:如果你正在尝试新东西,可以拿一些小项目开刀来帮你确定一个截止期限。比如,在你写一本300页的小书前可以先试试写一册只有10页的电子书。当你想将你的收入加倍之前试试先将它提高10%吧。

9. 找出弱的联系:搞明白什么会让你的计划搞砸然后先完成它。知道未知的东西可以帮助你格式化你的截止期限。

10. 不要机器人式的截止期限:机器人可以不用睡觉,休闲和分心。你不是机器人。不用把完成你的截止期限设定在你可以工作16个小时一天的期望上。

11. 获得反馈:从那些跟你一起工作的人那里获得真实图景。不可能实现的截止期限只会让员工或合同工萌生怨恨情绪。

12. 连续的计划: 如果你使用向后计划的模型,你需要通过一直更新计划来实现你的截止期限。这意味着你要加,减或改进你的计划以使你的项目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

13. 标出项目的累赘:找出项目中那些当你的时间变少以后会被你忽略的方面。设想如果你要花很长时间清空来你的收件箱,你会删掉什么样的邮件。还有如果你需要快速结束项目,你会省略什么样的功能。

14. 回顾:记住对那些超过一个月的截止期限进行每周的回顾和检查以跟踪你的项目状态。这可以帮助发现那些能加快你的进度的方法而且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规划未来。

15. 找到捷径: 几乎所有任务或项目都有你可以来节省时间的捷径。你有没有一个邮件自动答录器来在回复相似邮件呢?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前,你有没有打电话给相关专家以寻求帮助呢?

16. 先搭框架然后再改进:给项目或任务的基本完成设立一个严格的截止期限,然后为后续的提高和改进设定一个让你更加舒服的截止期限。通常,快速完成一项任务的基本方面比起慢慢地完成它并不需要更多的后续改进工作。

17. 提醒:把你的截止期限的提醒贴到任何你想得到的地方。营造一种关于截止期限的紧迫氛围对防止它们因为别的事情而被忽略是有必要的。

18. 向前计划: 向前计划并不是跟向后计划完全相互排斥的。向前计划意味着在确定截止期限之前先把项目的细节计划好。在随意设定时间期限之前把你正在尝试着完成的事情弄清楚是非常值得的。

19. 弄一个闹钟:找一个会响铃的闹钟。有些时候,一个90分钟的闹钟倒计时比仅仅瞄它几眼更加真实。

20. 把它写下来:对任何超过几个小时的截止期限都需要被写下来。否则就是一个意愿而非一个目标。把截止期限写下来让它们更真实而不仅只是内心的决定。

21. //: Ben Casnocha 在他《我的早期生涯》里面提到你只可能拥有三个之中的两个。在你开始项目之前,从三个里面选择两个方面来帮你排优先级。

22. 要有耐心:耐心与截止期限似乎是两个完全对立面。但是对没有多少灵活性的任务保持耐心对完成它们是必须的。但是矛盾在于,你越耐心,你所能关注的东西也更多。你所关注的东西更多,你所要的结果也会尽快来到。

09:00 Why New Media之序章:写作动机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打07年4月13日,ItTalks这个blog从BlogBus迁移到这里成为一个独立Blog以来,已经有近200天了。最近Google的PR算法调整,我去看了看,赫然就从0变成了3。我想,对于一个Blogger而言,除了rss订阅数以外,这个PR值上升应该算是无上的荣光了。和在总体PR值已经为6的BlogBus的那个blog不一样,这个blog的起点就是0。也就是说,呵呵,全凭我一个人之力打造了这么一个小小的PR值。

我是一个IT圈中人,即使搞研究也隶属于“新媒体研究”。这个blog我写过不少关于新媒体的东西,但一直处于东打一枪西放一炮的状态,特别是分类为IT观察的部分,就显得更为琐碎。我不是没有系统整理的打算,但总觉得自己能力尚不足以满足这个需求。也许是rss订阅总数突破1000,也许是PR值升为3,我大抵觉得是整理的时候了罢(笑)。

关键在于,至少我自认为,我已经可以开始系统架构一些我自己的东西了。从实务操作来讲,已经触摸到了一些模式,从学术研究来讲,则已经比较宏观,特别是我读了一些社会学的书籍之后。我愿意自不量力地架构我心目中的新媒体体系结构,也很希望得到一些中肯和有价值的批判,促动我做更多的思考。这里先行谢过。

整体上来讲,新媒体会被我定义成“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所以,马路上的LED,电梯间的液晶屏,厕所里的尿兜广告,我只看成是“新广告”,而不是“新媒体”。在后续的文章里,我会详细展开这个定义。

我大致会分两个取向:其一,经济取向。我对新媒体经济持极大的乐观态度。对未来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我深信不疑;其二,社会文化取向(再往前一点就是政治),到目前为止,我则抱有很大的悲观态度。这两者其实一点都不矛盾。我也希望我的第二个写作取向,在未来能够发生一点改变。

我写作的频率基本上以三天一篇为底线,9点定时发布。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会天天来上一篇,有时候则三天才会出一篇。期中我会继续穿插我过去的那些随笔风格,比如就最近的IT热门事件指手画脚,或者是对社会热点问题评头论足。

所有的文章,我会归于Why New Media这个目录下。我至今没想好这个系列的中文名字。新媒体思考?显得有点发散,新媒体漫谈?显得过于庞杂,新媒体之道?我再骄傲也不敢轻易用这个“道”字。所以,姑且先放一放。读者诸君如有好名,还请不吝赐教。

正因为是一次系统整理和架构,所以有不少观点,在我过去的文章中会提及。对那些长期订阅我blog的朋友,如果您发现魏武挥某篇文章有点炒冷饭的味道,也多多包涵。我会尽力用新的视野和笔法去写作。

鄙人之Why New Media,敬请期待,谢谢!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 /a>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7-10-27
  十月 200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200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