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导航仍然处于测试状态,我们非常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使用意见,新导航一定能在不断的修改之下变得更好用更可爱。我们想首先和大家交流改版的目的。有豆友问好端端为什么要改版呢?
首先,豆瓣正在准备推出更多新鲜好用的服务,导航的改版正是为了配合将来更多的服务上线。通俗点来说,导航条的右侧就是为以后会上的新产品留出的位置。
其次,导航改进的本质是希望能更方便大部分用户的使用。新版导航对于未登陆用户,和刚刚注册、什么数据都没有的新用户提供了很多的引导和帮 助,希望他们尽快适应豆瓣。同时,我们当然知道“资深用户”和“活跃用户”是豆瓣社区的宝贵财富。新版为这些豆友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在豆瓣上活动越久, 读书、电影、音乐收藏越多,友邻越多的用户,会拥有越个性化的首页。“你可能关心的最新评论”会依据每个人不同的兴趣,显示给每个人不同的内容。
最后,新版导航希望给大家更好的互动体验。“广播”已经作为“友邻”首页。广播内友邻的收藏、小组、评论、推荐等不同行为都用tab做了区分,信息量更大了。
以下是我们新版的FAQ,有疑惑的看看这里。
1、哪些是可以点击的:
为了页面更整洁,更安静,我们取消了所有下划线,用蓝色字体表示链接。所以,见到蓝色的文字,就表示它是可以点击的。
2、为什么要有二级菜单
随着豆瓣内容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内容藏在页面内的各个角落,就像“曲径通幽”一般需要很高技巧才能找到。老豆友自然是别有乐趣,但是对于 新用户、以及对豆瓣并不熟悉的豆友来说,寻找某些内容太过艰难,甚至感觉“像走迷宫一样”。这次设立二级菜单,是为了大部分用户能够快速地找到有用的东西。拿“我的豆瓣”下面的二级菜单为例,你可以点击“评论和讨论、广播、豆列、留言板”等菜单快速找到这些内容。而我们在页面原有的各个入口并没有消失, 习惯在页面里转来转去的豆友仍然可以通过页面而非导航的二级菜单进入。细心的豆友还可以发现,凡是最常用的东西,我们都放在了每个一级导航的主页里,只需 要点击一次就可以找到。比如“我所在小组的最近发言”就放在了“小组”首页里。
3、“你可能关心的最新评论”是什么?
现在的“你可能关心的最新评论”就是根据你最近关心的书、电影、音乐提供的,友邻关心的东西也会出现。我们希望你的首页能和你个人的兴趣关系更大。
如果你想看到所有豆瓣成员的热点评论,可以去“热评”里看,这里还分类整理了最新评论和最受欢迎评论。
4、别人的主页
在你看别人主页的时候,他原来的在读、在看等等合并为三个书籍清单、电影清单和唱片清单。我们推测,在看友邻的主页时,你关心的更多是他的书的内容,而并不区分这本书的时间状态(时间状态能在广播更新里找到)。整理为三个清单能让友邻主页更简洁。并且,通过“最近关注的书”标题后的链接“n本 在读、想读、读过的书籍”,能够看到友邻所有在读、想读、读过的书籍列表。这个页面提供的内容比老版更详细,只是需要多点击一次。
另外,友邻头像边还增加了“主页、广播、留言板、发豆邮”等的链接,希望能够让大家更方便地和友邻互动。
豆瓣的新导航在开发过程中,随机邀请过用户来办公室测试使用新导航。感谢他们的时间和宝贵意见。另外,新导航也曾随机邀请过近200位活跃用户远程使用,依据他们的意见作了很多修改。豆瓣感谢大家,也等待更多的使用意见。新版会不断改进,不断变好,希望大家和我们在一起。
在Firefox上安装了支持微格式(Microformats)的扩展(Operator, Tail Export等)的,也许会注意到年会注册程序的页面上已经提供了hCalendar的支持。以下是在这些页面上使用几个扩展的截图。
下面是Tail Export在边栏里列出的年会议程页面页面上所有hCalender微格式,用户可以点击export图标把感兴趣的活动/议题加入到本地的程序比如Outlook, Mozilla Calendar项目的软件比如Thunderbird Lightning等。
导入到Outlook里后:
我个人更喜欢Operator这个扩展,因为它还能把微格式导入到在线的日历服务比如Google Calendar和Yahoo! Calendar,而且似乎对unicode支持比较好。以下是截图:
导入到GCal里:
链接:更多关于微格式的截图。
从这些页面和本地程序的数据交互,以及网页和网页之间的程序调用和数据交互,展示了语义网(Semantic Web),最基础的技术支持(HTML, MIME, HTTP)就能提供很好的在线和本地(尤其是移动终端, iphone, mobile firefox? mobile xulrunner?)集成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
另:年会注册程序里除了hCalendar,年会页面当然也能提供hCard(个人信息)的微格式,但是在没有更好的隐私保护措施和共识之前,对hCard的支持目前还是没有开放出来。其它的格式比如FOAF,hReview,rel-tag, rel-license等的支持,会在将来陆续提供。
P.S. 有点遗憾,因为临时有事,没能来得及在年会开始之前做这个介绍。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又可以视为Rich Site Summary,但我个人更倾向于前一种,因为它带有Syndication这个联合组织化的意思)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一个古老的技术。这个技术早在Netscape统治浏览器世界(在微软的IE诞生之前)时就已经被发明创造。
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并没有使用RSS的需要,基本上收藏夹替代了RSS的功用:想知道一个网站是否更新,从收藏夹里找出网站并访问之。Blog的兴起带动了RSS的发展。因为即使是中文Blog也有号称3000万之巨,而大多数Blog的更新时间是不确定(偶发)且相对稀少的(每日一次已经算多了的):微内容站点,频繁从收藏夹里找到blog地址并访问显然过于麻烦,而RSS技术能够更有效率地让受众获知blog的更新。
严格意义上说,RSS并非是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但它的确是一种让新媒体能够更迅速地普及且深入的工具。如果说Blog造成了RSS的“死灰复燃”,同样也可以说RSS造成了Blog的加速兴旺,特别是一小撮Blog发烧友。
之后的发展,RSS形成了三种主流的应用。
第一种,类似于“我的日报”或者“我的新闻”的应用。这种应用分为两个小类:RSS浏览器和个人门户主页。
RSS浏览器又分为web式的和客户端式的。这非常象电子邮件(同样有web式的和客户端式的)。blog的更新就仿佛是一个人向受众发送了一个统发邮件。如果是全文式RSS,那么邮件正文包括了全部内容。如果是摘要式RSS,那么就是一个通知:我的blog有更新了,快过来看。
全文式RSS好还是摘要式RSS好,各有各的论据,不能笼统地说,一定是某种形式好。
在今天的网络世界里,web式浏览是主流。这和RSS主要应用在IT先锋人群中有关(他们相对更崇尚WEB方式)。
打开一个web式浏览器的界面(比如google reader,比如抓虾,比如鲜果),就象是打开一个web式的电子邮件界面。哪个blog有更新,就类同于收到一份新的邮件。没有更新,就没有任何提示。这对于需要访问大量微内容站点(更新不规律且不频繁)的特殊受众而言,非常方便。
第二种就是个人门户主页,比如igoogle,或者一个叫netvibes的服务。它为使用者设计了一个上网第一个就要访问的页面,这个页面汇聚了这个使用者自己先行定义的访问站点,并利用rss技术传输内容。
“我的日报”应用有一个前提,就是使用者必须了解RSS技术,懂得寻找需要订阅的网站的RSS地址(俗称种子)。相对于邮件应用,这个应用门槛比较高,
订阅式应用可能造成受众的阅读视线变窄。有blogger说在前一阵子,他完全不知道有“嫦娥一号”这个事。因为所有的信息都是他事先定义的,而这些人没有进行嫦娥一号有关的写作。这种阅读方式排除了“信息偶遇”的可能。芝加哥大学的Sunstein C.教授在《网络共和国》中认为:这种过滤是他们各自在封闭的情形下做出自认为完全理性的选择,汇集在一起后,往往与民主的目标背道而驰。量身定制的力量使公共媒体的社会角色日渐式微。
不过,如果blogger在撰写文章的时候,在文本中大量加入超链接,可以减低这种可能性。比如草莓、煎蛋均是值得推崇的方式。我个人更主张网络上存在一套谁都可以使用且更新的tag系统,让blog撰写的文本中自动匹配相应的关键字超链接。
RSS订阅式应用还有一个分支,就是类似于哪咤inezha.com这个网站的利用rss技术基于IM工具的应用。不过这个应用非常小众(做这个应用的站点少,使用这个应用的人也少),不再展开。
第二个应用是利用rss技术架构一个新的网站。
比如,我想架构一个关于IT评论的网站,但我自己很少能进行这方面的写作。我就可以利用rss的技术,将理论上是全天下的进行IT评论的网站的内容聚合起来,重新输出一个网站。如果借助tag技术,还可以进行更灵活的频道栏目设置。
这是一种典型的内容跨平台应用。这可以帮助那些话语能力不足(不擅长或无时间写作)的人架设一个有话语影响力的站点,也可以帮助更多的受众能够访问他们感兴趣的信息。
对于这些网站的受众而言,甚至可以无需知道RSS的存在。与RSS订阅不同,这种阅读是没有门槛的。
内容跨平台应用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仅聚合标题和超链接,可能再附带一小段摘要。受众如果想全文阅读,便需要点击后跳转至原始站点。另外一种做法是全文聚合:即将原始站点的全部内容放在自己的网站上,比如豆瓣的九点。后者存在媒介伦理问题 。
第三个应用是RSS统计,这个应用和BLOG密切相连。
既然利用RSS订阅,可以减轻频繁访问微内容站点之苦,那么就有很多人使用rss技术而非直接访问来获取内容,这对于Blogger统计自己的访问量带来了新的课题。有问题就有解决方案,RSS统计应运而生。
国外的站点是Feedburner.com,国内则是Feedsky.com。
使用这种服务的前提是一种我称为烧烤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站点的原始rss文件托管给这种网站,换取两个便利:
一、降低了自己网站被频繁触发rss文件读取的负担;二、获取统计信息,比如有多少人订阅我的blog:订户数。并将该数字放置在自己的站点上以满足某种程度的虚荣心。
在基于RSS统计托管的业务上,诞生了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在输出的RSS内容文本里植入提供这种服务的网站的广告。这为Blogger获取收入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赚钱模式,因为这种广告号称是用户分账式的。
还有一些旁的小众应用,比如为一个没有提供rss种子的网站制作一个rss种子:feed43.com就是干这个的。
< /a>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十一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