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4 随便写写 - 世界是镜子 » 王建硕那天和Wendy在结婚四周年的时候讨论起来来如果将来的孩子“自私,任性,刻薄。。。”怎么办?总之,如果他带有任何的贬义词汇所描述的性格,该如何?从这里开始,我们开始了非常有趣的讨论,记录如下。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故事的主角? 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人,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多少种?我们的词汇里面有多少中描绘人的词汇,就至少有多少种。如果用儿童的简单的判断划分,可以大概分成好人(用褒义的词来描绘的)和坏人(贬义词的)。而有趣的是,这中间的任何一个人,在读起童话故事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故事中的“好人”,那个“正义的”一方。不是白雪公主,也是救天鹅的王子,总之巫婆和黑天鹅都是别人。有趣就有趣在,每个人都用这样的方法来看世界。而总是成对成对出现的褒义词和贬义词,其实是在形容同样的事情,就是站的位置不同而已。 在一个圈子里面,总避免有些人和人的冲突和不理解,而冲突的双方,都可以在古典的名著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找到别人的影子,却都认为自己就是罗密欧或者朱丽叶,而其他的人都是拿着棍棒的族人。这不是很有意思吗?到底这个世界有正义和邪恶吗?我相信有,但是我回顾历史清楚的看到自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人不简单总代表正义。 世界上通用的为了国家英勇献身的故事,不仅仅激励了获胜方的军队,不也一样激励着波兰土地上的德国兵和中国土地上的日本兵?他们也一定以为自己就是英雄故事里的主角?这也就是战争悲哀的地方吗? 名著描述的,是人性,一直未变的人性,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个世界,仅仅是这个真实的世界在自己这个角度的投影而已。 世界是面镜子 常听见有人埋怨中国人怎样怎样,其实,就是像埋怨者,像我们这样的一个一个的人构成了“中国人”的称呼。在大公司里面叫嚷着厌倦了官僚体系的人们,却就是这些人造就了这样的体系。。。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抱怨社会道德沦陷的人,未尝不成为别人抱怨的对象,和别人眼中的“丑陋”的。 在道路上面到处闪灯,按喇叭抱怨其他人不守交通规则的,常常就是最不守交通规则的; 而感觉到自己受到歧视的,常常就是最喜欢歧视别人的。 就拿歧视为例,我们可以做一个分析。 凡是在一个新的城市遇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动不动就用:“我不是本地人,所以他就。。。”来解释的,还有在网上为了“北京人好还是上海人好争论不朽的,都是用一个逻辑在思考:就是人的好坏是可以根据他的生活地判断的。凡是根据出生地来判断一个人,就和根据这个人的肤色,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来判断一个人一样,是典型的歧视。马丁路德金是个有智慧的人,他说希望他的四个孩子将来生活在一个有他们的品格而不是他的肤色来判断的国度。就是说,把除了一个人本身的其他的任何的因素扯进判断标准里面,就是错误的。 我们判断一个人,为什么要根据他是哪里人呢?“北京人比上海人好”这是错误的,“上海人比北京人好”这样的结论也好不到哪儿去,同样是错误的。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北京大学的一位被杀害的女学生说过一句话,“剥夺别人自由的人也无法最终获得自由”,我觉得有道理,一个封建的社会,平民没有自由,皇帝也未必有真正的自由。 当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的观点有些时候可能并不重要,但是观点下的逻辑更加重要一些,当我们的逻辑错误的时候,辩论双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世界真的是个镜子。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看它,它真的就会回复给你同样的东西。 注一:随便写写,没什么逻辑。 注二:以前有个好心人在blog上面留言说,“建硕,你挺爱思考,但是摆脱,去读点书吧。”呵呵。深知自己读书太少,却发现一旦读个只言片语,却想的更多。我们总是没法超越古人的智慧,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一翻以前的书本,却发现不止一个人明明白白的写在那里。或许在科技这种地方,我们相对古人还有些先进,但是对于人文,思想,对人生的感悟,却无论多少代,都需要自己重新感受一边的,然后在30万写下这些感受的人后面,再多写一篇而已。就比如人类有能力把人送上天,让信息自由流动,却直到现在还没有只会避免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