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梦想中的产品终于以一种可见可感受的形态出现的时候,你是不是就可松口气给自己放一个大假了呢?毕竟从用户调研到最终确定视觉方案,这条路跌跌撞撞走过来已经耗费了太多的心力。
但是且慢!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你现在所处的,是产品设计过程中最容易节外生枝的阶段——实施阶段,你现在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参与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按照你设计好的方向进行。所以你还是先拿凉水冲冲脸,接着进行下一步工作吧。
在真正进入实施之前,你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进行一次可用性测试,以了解用户对这个新产品的反应,同时发现一些你所忽略的、使用上的问题。
在之前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完成了各种各样的可交付的文档,现在是检验你的准备工作是否完善的时候了。
首先,我们完成了用户调研,并基于所了解的用户分类设计了几个人物角色。那么,你现在要做的,是根据人物角色的属性,找一定数量(通常是每种人物角色找5~7个)的用户过来进行产品的可用性测试和简单的访谈,以了解不同类型的用户在使用这个新产品时,有可能产生的障碍和疑问。
一说到可用性测试,有人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面单向透明的镜子,摄像机、价格昂贵的眼动仪等等高级设备。如果你还这么想,你已经落伍了,可用性测试早就跳楼大减价,变成一种再平常不过的UCD方法了。你要做的,除了找对合适的用户以外,再做这两件事就好:
1、完成高保真原型。
你在交互设计阶段完成了线框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保真原型(别告诉我你没有做),而前不久,你们刚刚确定了一套大家都满意的视觉方案。那么现在,你可以和UI Coding、视觉设计师一起,把这两样东西结合起来,做一套最完整的高保原型。
最好不要拿低保真原型给用户做测试。虽然UCD方法并不排斥低保真原型(甚至纸面原型)的可用性测试,但是这会大大增加用户认知和理解的负担,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你和用户沟通的成本,你会发现你总在解释:“这个地方将来可能是这样、这样、这样……”,而测试结论也因而大大地打了折扣。
也不要等产品开发完成以后才找用户做测试。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啰嗦了。总之,高保真原型是开发成本最低,时间最快的产物(当然,这建立在你的前期工作准备得够完善的基础之上),也是进行可用性测试的最佳产物。
2、设定测试任务。
传统意义上的可用性测试,是观察用户使用产品的、最自然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把用户扔进可用性实验室,然后你藏到一边去偷看用户怎么折腾你的宝贝产品的全过程。如果Web产品的可用性测试你还这么做,你会发现你的用户总是在漫无目的地随手乱点。你希望用户在打开注册界面时的第一反应是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他却鼠标轻轻一点从导航就离开了这个页面。你应该因为这个结论而去掉注册界面的导航吗?显然不是。
被召募过来参加可用性测试的用户,尽管有可能是你的老用户,但他们测试时的心理状态和期望值,与他们平时使用你的产品时完全不一样。用户会揣摹你的心思:这帮产品人员想让我测试什么呢?你想让他在详细信息页面看到“注册”时去点击它,他却认为你想让他在这个页面发表一个评论,结果就是你暗暗咬着牙祈祷他早点发现注册按钮,他却在满头大汗地切换输入法。
你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个情况呢?
之前,我们针对每一个人物角色的目标完成了任务分解,这其中包括任务的重要程度和优先级别。而参与测试的用户,是按照人物角色的属性来召募的。顺理成章地,就应该让这些用户试着在你的新产品上完成他们这类用户最主要、优先级最高的任务,这样你才可能发现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你的测试计划可以像这样:
- 用户类型:刘贝贝(关注细节的浏览型用户)
- 测试产品:新版详情页Beta1.2.07高保真原型
- 测试目的:了解用户对新版详情页的适应时间和主要操作
- 测试任务:
1.查看详细信息(任务编号A001);
2.分享(任务编号A002);
3.评论(任务编号A015)。
很简单吧?做Web产品的可用性测试,你只需要做三件事:
- 找到合适的用户
- 准备好高保真原型
- 确定要测试的任务
如果你还有时间和资金,也可以准备下面这些:
- 一个录制屏幕的软件
- 录音笔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你需要准备一双敏锐的眼睛。辅助记录的工具固然重要,但是再强大的工具都无法代替你的思考。你最了解你的产品,你经历了整个设计过程,所以你最清楚用户在哪个地方和你的设计的差距最大。睁大眼睛去观察用户的行为吧,看到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第一时间提出来:“你在找什么?”,事后再询问恐怕谁也不记得当时是什么情形。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别问“为什么这么做”,只问“正在做什么”。
最后(一不小心说了两个“最后”,原谅我的啰嗦),在下结论的时候,尽量保持客观、中立的语气:“用户在搜索时没有选择下拉菜单的选项,输入关键词后直接回车。”而不应该这么总结:“用户不习惯在在搜索时点击下拉菜单。”或“用户没有注意到搜索中的下拉菜单。”除非这是用户自己说出来的话。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麦田,蚂蚁网的创始人,是一个相当有些争议性的blogger。说他好的人能把他吹上天去,说他不好的人也能把他说得一无是处。但不管怎么说,以两千多的feedsky封装的rss订阅用户,说他是个知名blogger,总不会是错的。
贬低麦田的人主要集中在“一个空头理论大师”的说法上,说他说了一套又一套的理论,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空谈理论有个屁用。不过,我想连麦田自己都不会承认自己只是个理论家。事实上,我长期订阅他的blog,发现其实他考虑问题非常细节。无论蚂蚁网未来如何,麦田本身一定是智商很高的聪明人。一个很小的问题,能够被他琢磨出很多道道来,其实,倒是蛮适合搞学术研究的。
麦田最近一篇blog的标题是:“好友”设计应该单向,还是双向。你可以看到,网络上通行的好友设计,也可以被他弄出上千字的文章,不可谓不细了。当然,夸他夸那么多,也是在夸我自己,因为,以下,就要展开我对麦田思考的再思考了。
先解释一下好友的单向双向问题。麦田没有过多解释,我这里罗嗦一下。假设网上两个id:张三、李四。所谓单向,就是张三无需获得李四的同意(许可),即可将李四列入自己的好友列表中。所谓双向,就是张三发出了一个邀请,在李四未许可之前,好友关系不成立。反之亦然。
麦田这样说:“单向好友功能,其本质是一种订阅关系”。深以为然。其实,这就是我一直鼓吹的将rss技术隐到后面去的现实化版本。如果张三挑选李四做好友,事实上就是把李四blog的rss种子进行一种订阅,而张三可能从来就没听说rss。rss订阅网站(比如抓虾,比如鲜果,比如google reader)是给有大批量blog阅读需要的准备,而大多数人,无非就是看几个blog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抓虾在发展社区,我以为道路没有什么错。
事实上,blogbus的群组也是遵循这个理念,只不过,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并不完善罢了。
再说一遍,这是一种典型的将rss后台化的操作手法:单向好友功能。目的:不是为了关系,而是为了阅读。
现在说一下所谓的双向好友关系,QQ等IM工具就是那么干的。因为IM工具重的是关系,不是阅读。
我是这样理解张三对李四的好友邀请的:张三是李四的粉丝。如果用徐静蕾做例子,就更容易理解了。我粉徐静蕾很久了,所以我对徐静蕾发出了一个好友邀请,徐静蕾当然可以有三种选择:同意、拒绝、置之不理。如果徐静蕾同意,我就太荣幸了,那么,在徐静蕾的好友列表里,就多出了一个好友名字:魏武挥。而我的好友列表里,也可以出现一个好友名字:徐静蕾。
徐静蕾也可拒绝。拒绝的话,双方的好友列表里都不应该有任何新的变化。那么,徐静蕾置之不理呢?
那么,魏武挥的好友列表里就应该多出一个分支(或者说,和好友列表平行):我的偶像。而徐静蕾的好友列表里也有这个分支(或者平行):我的粉丝。
偶像和粉丝,重的不是关系,而是阅读。我作为徐静蕾的粉丝,她的每一篇blog文章我都不能省略,当然是阅读层面的事情。而在徐静蕾那里,魏武挥写了什么blog,她是不会知道的,也不需要知道。
在这个基础上,我就不同意麦田的观点了:要么单向,要么双向,不要试图同时单、双,那是小聪明,会增加用户困扰。我觉得,不会有任何困扰。
总结一下:好友的双向设计,是应该考虑偶像和粉丝的“关系”的,因为这种明显不平等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随处可见。杨丽娟是不会放过刘德华任何信息的,而反之,根本不成立。
至于说会不会困扰用户,我以为,用户不是琢磨网站模式的人。在一个网站上既可以获取内容,也可以建立关系,这种网站,我想是多了去了的。至少我觉得豆瓣就可以做到。
顺便说一句,我写完以后,发现麦田在donews的blog上底下就有人回复说了friends和fans的关系。唉,麦田的blog实在太多了,我就知道至少有四个。
先祝大家中秋快乐,合家欢乐,心想事成。刚刚想起过一些日子要出远门了,于是小容和家人散步去西湖公园赏月。刚刚从西湖赏月回来,发现公园里人声嘈杂,不是赏月的好地方,想想自家的阳台应当是更好的赏月之处。
通过Google Reader在顾讯的Blog里看到一篇新文章,讲的是日本成衣品牌Uniqlo(优衣库)的一个互动营销活动:“基于舞蹈的在线flash时钟”
其实这不过是日本一个大众成衣品牌Uniqlo(中文“优衣库”,相当于香港的Giordano,目前在上海开了不少店)的一个全球品牌推广活动,简单地 说,就是一场广告选秀,Uniqlo邀请全球各地的年轻dancer上传舞蹈(当然身着Uniqlo服装),然后在yutube中发布视频联结,同时 bogger可以在uniqlo网站下载代码,放在BLOG中作为flash时钟(据说还可以参加投票抽奖),或者也可以下载屏保文件。目前这个活动已经 发展到全球50多个国家上万个BLOG参与,而且仍在进行中。
这个互动营销的官方网站在这里,目前的数据显示:
来自66个国家的9780个用户安装了13428次uniqlo舞蹈钟!
32072900次浏览,来自197个国家!
用户上传的视频可以在YouTube里的这个页面看到,下面就是这个视频Blog的截图。
简单记录一下这个案例,最近应当有一个互动营销案例和它异曲同工,各位猜得出是哪家公司的哪个活动吗?…….
九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