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2 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之四—循序渐进的在线交际 » 大学小容>善用网络,助益成长!

这篇贴子是《成群结队》第四部分“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的内容。这个系列的第三部分讨论的是“电子邮件讨论组”,第二部分讨论的是“群体电子邮件地址”。

前两次的贴子《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之二:IM工具上的身边人》和《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之三—IM工具上的距离感》是针对Mr.6和张家振关于MSN的讨论文章的第一部分,这次继续讨论他们的文章的第二部分。

Mr.6在贴子《MSN让人际关系「倒退鲁」的3种尴尬情况》中提到第二种MSN上的社交尴尬:

Mr.6: 第二种尴尬,MSN上的新朋友

只见面过一次的新朋友:和这样的新朋友,或许聊得很愉快,然后就呼噜吼啰的说出了我的MSN账号,加入我吧!记得喔!说着说着,我还又特地拿出了笔,将我的MSN账号,帮对方写在我刚给他的热腾腾的名片上。这个动作想必大家都有经验过。

张家振在《MSN的人际关系只有会不会管理,而不会有倒退鲁》中回应说:

张家振:谨慎发放即时通讯帐号给新联系人

既然有了 MSN 这类的通讯软件(拥有实时的功能),为何还需要 email 呢?其实答案大家都知道;email 是用来传达不是那么的实时,但是又有必须传递的重要性。而通讯软件是用于需要实时的讨论与沟通意见的实时性。对于这种新朋友是否应该先以 mail 作为基本的沟通工具?待进一步观察或是真的发现双方生活的交集大到必需要加入实时通讯才交换彼此的 MSN 呢?

对于那些已经加入 MSN 的朋友;一开始很热络,一阵子之后就变得越来越少打招呼。我认为这是必然的现象。代表该人在你的生活中已经慢慢淡出,但不代表不再重要,而是可以保持一种人脉,与友情关系。

Mr. 6指出了一个很值得关注的话题,人们该如何传播自己的在线联系方式?

• 线下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

你在线下和人们第一次见面,会谈到投缘的时候就把MSN帐号告诉他/她吗?

当你把MSN帐号告诉他/她的时候,你同时把你的手机号码告诉他/她了吗?你同时把电子邮件地址告诉他/她了吗?你同时把blog地址告诉他/她了吗?你同时把twitter地址告诉他/她了吗?……

如果你把MSN帐号告诉了他/她,却没有同时把手机号码告诉他/她,那么,你是否认为手机号码比起MSN帐号,更加具有个人隐私特性,不想随便让人通过手机骚扰到你?

如果你把MSN帐号告诉了他/她,却没有同时把电子邮件地址告诉他/她,那么,你是否认为电子邮件比起MSN,沟通更没有效率,你希望随时随地在MSN上接受信息,不希望错过每一秒钟?

如果你把MSN帐号告诉了他/她,却没有同时把blog地址告诉他/她……

如果你把MSN帐号告诉了他/她,却没有同时把twitter地址告诉他/她……

小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如果你把MSN帐号告诉了他/她,却没有同时把其它的在线联系方式告诉他/她,那么,这是你的错。显然,不同的在线交际工具,具有不同的特点,适合于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机使用。你应该让你的联系人拥有MSN之外的其它选择,这样他/她在觉得MSN联络不是很贴切的时候,可以通过其它联系方式和你保持联络。

例如,和你第一次见面很投缘的人,过一个月后,他/她想关注你,就可以去你的Blog上看看你的日志更新情况,了解你最近的生活动态和兴趣话题。这样,他/她做足了功课,而后在MSN上和你聊天时就会显得有的放矢,而你也不会感到突兀;而对于一些不是很紧急的事情,他/她或许可以通过发封电子邮件给你,在电子邮件的开头先回顾一下上次你们见面的场景,将他/她在你的脑海里的印象呼唤出来,而后再开始当下的新话题;有时候他/她也想让你知道他/她最新的动态,却不想直接对和你说,那么,如果你们两个人在Twitter上,就可以自顾自地自言自语,他/她不必@给你,你也不必@给他/她……

如果你只有MSN帐号可以告诉别人,却没有其它的在线联系方式,那么,这更是你的错。

如果他/她拿到了你的很多在线联系方式,却在不恰当的时候使用了MSN来骚扰你,那么,这是他/她的错。人们应该花脑筋想一想,为何他/她一次性给我这么多联系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习惯我行我素。

• 通过电子邮件签名广泛撒网

与线下第一次亲密接触不同,电子邮件的签名地址栏也是值得关注的途径。电子邮件会发送给第一次认识的陌生人,也会发送给熟悉的人。那么,在电子邮件签名栏里该如何发布在线联系方式呢?

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所有的在线联系方式全部都列上吗?还是只列上四、五个最常用的?这几个最常用的联系方式,该包括哪些呢?

小容的建议如下:

• 电子邮件地址
• blog地址
• SNS网络的个人页面
• 项目网址

小容并不建议把MSN号码、Facebook地址、Twitter等在线联系方式全部附上。

• blog上的门牌告示

小容曾经常在看到一些blog的时候,想去找blog作者的电子邮件,准备写邮件给他/她,不过很经常找不到他/她的电子邮件地址,这实在是很令人沮丧的事情。许多Blog软件并没有私下留言的功能,那么,blog作者实在有必要把电子邮件地址公布出来,方便读者发送电子邮件开展私下的交流。对于那些很热门的blog作者,他们可以为blog读者专门设立一个电子邮件地址,而在自己私人经常交际中使用另外一个电子邮件地址。

与上述在电子邮件里的签名相同,小容也建议在blog上放上如下的在线联系方式:

• 日常电子邮件地址/专用电子邮件地址
• blog地址
• SNS网络的个人页面
• 项目网址

总而言之,不同的在线交际工具,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学习如何恰当、合理地使用这些在线交际工具,既不要给自己带来尴尬,也不要给他人带来麻烦。对于不同的在线交际联系方式,我们也要注意散布的时机、场合和方式。

循序渐进地散布在线联系方式,不仅仅意味着在线隐私保护,也意味着个人注意力的保护。如果你是某个在线交际工具的重度使用者,你最好谨慎地在各个工具上面加联系人。个人注意力的保护,才有助于提高在线交际的质量和效率。

系列回顾

· 《成群结对:形形色色的网络、群体和个体

前文回顾

· 《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IM之一:电子邮件里的即时通讯

· 《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IM之二:IM工具上的身边人

· 《个体、群体与即时通讯IM之三:IM工具上的距离感

16:59 下载详细信息: Windows XP简体中文ClearType字库 微软雅黑字体 » del.icio.us/chedong
官方 中文微软雅黑字体 for Windows XP
15:18 最大那颗老鼠屎(呆伯特-20080626) » 呆伯特

原图

15:16 赤果果的谎言(呆伯特-20080625) » 呆伯特

原图

14:15 Flickr的理想与现实 » UCDChina.com

自认为算Flickr的资深用户,从2004年8月偶然在搜索引擎中发现开始,到2006年4月成为Pro。继续一年的疯狂体验后,在2007年3月续费。不幸的是,2007年6月某天,Flickr网站上的所有照片被GWF屏蔽。更不幸的是,我的3月充值提重了订单,把预期游戏结束时间给推到了2011年。

身为设计师的角度,我承认消费美金的目地不单纯,除了充分享受平台带来的愉悦,还特别想深入系统,搞清楚设计的初衷。注意,刚才报了一连串的数字,以辅助说明下文的用户期望。

产品的期望

Flickr希望用户上传的都是自己拍摄的真实照片,如此才能够有效激发用户之间相互交流,他们不需要迎合那些仅仅把Flickr当作图标、按钮、截图存储站点的用户。

于是在注册使用条款里便“不欢迎”满是截屏图片的帐号,并且“偷偷”地标记那些大部分截屏的帐号为NIPSA(Not In Public Site Areas),这些帐号的图片均不会显示显示在公开区域中,无论是否有付费。因为Flickr认为用户在搜索时,要找的是照片(Photos)而非图片(Images)。

显然,用户们不是都买账,数据表明这样的用户越来越多(我的猜测),所以Flickr官方开始松口。除了告诫截图专用标签,并警告用户,如果上传的图片中非照片的超过一半,很可能就会被暂时封掉。

用户的期望

Flickr团队确立专业和半专业的摄影者为初期社区核心用户,事实上,早期用户增长轨迹也大致按照这个美好的设想。但在被雅虎收购,新用户激增之后发生了改变,我观察主要分如下三类:

  1. 摄影爱好者,除生活照片还有摄影作品。
  2. 互联网从业者,除生活照片还有设计素材、屏幕截图、艺术作品等。
  3. 普通老百姓,除生活照片还有网络照片、名人肖像等。

摄影爱好者毕竟是少数,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用户的心目中,对Flickr的期望是图片分享站。不仅用户类型有差异,而且各自使用的程度,或者说方式也不同:

  1. 图库(Gallery),存放并方便管理大量的照片或者图片,用户期望功能更强大。
  2. 展示(Show),与好友、网友分享,所放照片多为精心挑选和准备,用户期望关系更强大。

Flickr的产品进化轨迹没有脱离这两点,可见,产品期望不可能绝对契合用户需求,但是可能严重受影响。如何平衡两方面的矛盾,Flickr的成功案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同时是体验也讲究拒绝的极好诠释。

自Flickr的照片被GWF屏蔽后,大部分铁杆粉丝千方百计的尝试突破,不管多麻烦也要用。一方面说明Flickr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体验,已经远远超出了操作体验;另一方面也说明对Flickr的未来,用户还带着美好的期望,我想这正是良好用户体验带来的附加值。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相关文章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8-06-25
  六月 20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200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