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站为了某个活动、节日什么的,经常都会做一个专题页面。这些页面往往都和网站其他的页面不同,不用那些循规蹈矩的布局,有漂亮的大块图片、甚至是声色俱佳的Flash~ 这些页面,可能是从网站内部某个吸引人的地方,吸引你点入;也可能是某个软件的网站,从软件里链接出来的;也可能是和别的网站合作,从别处链接过来的……这样的页面的确都做得很吸引人,但也容易忽略一个很基础的问题,比如下图这个页面:
恩,乍一看还挺精彩的,不过少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导航条。而且,竟然连个网站的Logo都没有…汗一记~ 据小兔所知,一些网站是有专门做这样的专题页面的人,可能还独立在正常的设计团队之外,做这些页面的设计师往往被“要有视觉冲击力”、“漂亮精彩”、“不要走网站的老路子”等等来要求,于是他们绞尽脑汁设计的时候,就把网站的导航条放到一边儿去了,这个,不重要啦,不放或者把它扔到页面最下面的角落里去。
不重要?少了小小一个导航条,可能给你带来很大的损失。
最糟糕的情况,是到访这个专题页面的很多都是网站的新用户。新用户往往对于网站是什么样子、具体有些什么都没有概念,而精彩的专题活动页面,往往是计划中吸引用户的重要途径之一。
来到这个页面的访客,就像是在某个冒险游戏里触发了剧情的新手,“呼”的一下,来到了一个崭新的房间。一个庞大的RPG游戏里,这就是一个个迷宫的开始了。这个房间里好像有不少东西,但是怎么没任何出口、更别提标注出口取向的标识了~就只有不少神奇的瞬移点,一踩上去,“哗”,又去了另一个地方。。我最讨厌这种游戏里的迷宫了,完全没有方向感。
而没有导航栏的页面,再怎么漂亮,都像是个没门没窗的房间,外面有没有东西、有些什么,屋里的人都一概不得而知。如果要描述用户脑海中的模型,基本就是这样的:
他们看到了一些内容,不过这是在哪个网站、这网站里有些什么?恐怕都没有留意到,更不要说吸引他去看看了,对于网站的访问就结束了。
对于新访客来说,导航不仅是指引他去网站各处的路标,更能帮助他们尽快建立脑海中关于网站的概念。
吸引人的页面和吸引人的内容,固然能够赚取到不少点击量,随着一步一步点击,也有把初次访客转化成固定用户的几率,但是比较一下上面的两个图,效果相比之下区别明显。
写到这儿肯定有人要说,我们的专题活动页面都是给本站用户的,所以这事情没那么严重啦。真的么?
即使某个游戏我已经上手了,我依然很怕什么时候又不小心被“唰”地传送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天哪,怎么回去?没有路?没有路,那给我用个回城卷轴总可以了吧?什么?还不能用回城卷轴?!…orz…
即使算是网站熟悉的用户,你一样要提供给他来去的路。用后退按钮?自己修改网址?这些办法都落后得掉牙了,可别让熟悉你们网站的用户都迷路了。
如今的我们在规划和设计网站的时候,都会记得放上一个醒目好用的导航,并注意导航在整个站点页面中的统一性。只不过专题页面、活动页面偶尔会变成了漏网之鱼。导航不统一、只留着LOGO回首页的还算事小,那些没Logo没导航的,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还只顾着打造漂亮的房间?小心,游戏里的迷宫走不出去,而网页——只要轻轻在右上角的叉叉上一点,用户就和你的网站拜拜了。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路线:三家店-克勤峪高峰悬崖-新望京楼-山顶防火道-四棵树小树林-樱桃沟-清华西门酸汤鱼
活动时间:2007年12月31日
行程时间(预计):7小时
集合地点:苹果园地铁口
路线简介:这也是一条西山拉练的经典路线,三家店和克勤峪我们之前都未去过,希望有惊喜。
三家店村,历史悠久,是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在村中长约2公里的古街上,集中保存有二郎庙、山西会馆、天利煤厂、关帝庙、铁锚寺等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这些建筑大部分以琉璃装修,建造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早在明清时期,三家店古街上的店铺就已达上百家,给后人留下了深厚的商贸文化底蕴和众多古建筑遗迹。
克勤峪峰,海拔高度为797米,当地人叫它尖儿山或尖儿峰,是海淀区、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三个区的分界处,山上有一个三界碑,据说山上有一悬崖。
新望京楼。这是一座防火了望塔,我04年曾经去过(车东、胖哥,俩家属你们还记得吧),里有一对夫妇,每天24小时在这里守望。记得他家养了几条狗和一直孔雀,还提供煮热汤面的服务。:)
然后就是经典的山脊防火道,体验山脊上寂静行走的乐趣。
最近下撤点都是在憋死猫,还是想走那天远望看见的小树林。
当然,最后还是清华西门的喝酸汤、吃鱼。由于登山健肺,所以Kevin哥哥说我们这是换肺之旅。
报名与我联系,我们在山顶山辞旧迎新。
许久没有更新这里的Blog,有些朋友或许已经知道小容现在已经到了米国的休斯顿,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涯旅程。
小容到这里已经两周了,现在住在休斯顿南边一个叫做明湖湾区的地方。已经安顿下来,没有时差效应,现在每天早晨起来跑步。
这是小容在这里过的第一个圣诞节,早上和朋友在电话里说起,或许可以跑去附近的教堂看看,那里应该有很多人。记得在老家过春节的时候,大年初一也是有很多 人去村头的寺庙。于是下午跑去附近的教堂看看,却发现空无一人,接着就四处散步,看看周边环境,拍些相片。发现在附近的小公园里有些大人带着儿童在玩耍, 接着去附近的图书馆,而后返回,拐到最近的HEB超市,发现超市已经关门,硕大的停车场上空空如野,只有三两个人在玩滑板。
能与YouTube网站里的圣诞视频相比的,看来应该是夜色中家家户户琳琅满目的装饰。周日的傍晚去朋友家玩,而后去中式自助餐厅吃晚饭,接着几个人开着 一辆车在附近的社区里游览圣诞夜景。我们从最豪华的社区开始观赏起,高档社区里都是一幢幢别墅,社区的布局像一棵大树,每个支干进去沿路两周安排别墅,而 到了支干的末梢则安排一个略大的圆形空地,可以方便地倒车,圆形空地四周则环绕分布几幢面积更大的别墅。我们就从一个支干绕到另外一个支干,从一个主干绕 到另外一个主干。
夜色逐渐浓起来,圆圆的月亮挂在树梢,彩灯勾画出一幢幢屋子别致造型的轮廓,屋子周边高高低低的树上都围起彩灯。每家每户的装饰风格略有不同,有的在屋门 外堆放了大雪人,有的则在草地上摆出一个充气小火车。最有创意的是在一个支干的末梢,我们看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有家主人把他们的圣诞主题定位成极地探 险了,在屋子门外不用充气火车,而是另外做了个蒸汽小火车,当我们靠近仔细观赏的时候,蒸汽小火车还会发出声音,并且烟囱真的会冒出蒸汽!而在屋子的正大 门,门前已经一是雪花遍地,原来主人在二楼弄了台小鼓风机,把白色细纸碎片从二楼吹到一楼,看起来就像下雪了一样。或许主任精通电影导演的技巧,才把静态 的装饰折腾成动态的情节:)
从一个社区转移到另一个社区,移步换景,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硕大的天然的圣诞主题公园,我们坐在游览车上缓缓前行,观赏美丽的夜色和别致的风景,而偶遇同游的旅人,竟然用拖车载着一车的小孩,那些小孩看到我们后就兴奋地大呼小叫,激动万分。
自然也有许多没有任何装饰的屋子,友人则告知那多半是因为主人家小孩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在圣诞前夕或许忙碌的不是如何精心构思圣诞装饰,而是忙于参加公司里组织的各类减压讲座:)因为圣诞互送礼物的习俗让许多人因集中而来的财务压力而疲惫不堪。
无论月色照耀着哪一片土地,儿童的欢乐都是一样的,而成人的烦恼都极其相似。
今天还要赶着去做DSC,看到Yan的回复,赶紧打几个字……
我在Nature Network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在中国写博客的教授们,主要是在科学网上的那些,还有个别在其他地方开博的。Yan回复提醒我还有gezhi.org,我的确忘了提这个。在中国,写博客的研究生群体应该以gezhi.org为代表了。如果gezhi.org上写博的教授多一点就好了。
科学网的系统实在不感恭维。格致的系统显然成熟很多,但是我还是不想离开科学网。科学网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有一群由教授组成的社区,科学由他们口中说出,和由学生口中说出是不一样的。其次是在格致里博客的独立性太不突出,更像个有个人文集功能的论坛。
我还有写关于个人生活的博客,我不喜欢把这个博客放在一个社区化很严重的BSP上。我一直在Blogger.com写,现在转到了yo2.cn。但是科学博客就相反,很需要一个社区的存在,在中国通过论坛来建设社区也许是个好方法,但是它只能吸引目前的“网友”。而实际上,科学家们原本就上网“灌水”的很少,在中国可能更少。通过像科学网这样由“上面”主办的方式,也许能够把原来不习惯在网上灌水的科学家们拉到网上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国外,则要靠Nature这样的“德高望重”的出版商来牵头,其实道理是差不多的。
作者:魏武挥
blogmedia就是基于blog的媒体,几乎每一条信息,都是blog制造。通过特定的技术(比如调用数据库,或者调用rss输出),聚合成一个内容组织形式。
门户网站的博客频道算是一种blogmedia,独立存在的,在中国比较有名的是博啦。而独立BSP,博客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基于该网站blog的blogmedia,而blogcn和blogbus,则各有自己的内容页面。前者称为圈子,后者叫频道。
闾丘露薇的my1510是一个蛮奇怪的blogmedia,因为事实上她那个站点是一种专栏的集合,而不是blog的集合。不过,姑且也可以算是blogmedia。
我前文曾提到,单个blog很难成为一个强势的媒体,但聚合后的blog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根据alexa的统计,新浪博客频道流量已占据全球排名36位的新浪的13%,搜狐博客频道则占据10%(2007.12.25数据)。这都是很有些流量的blog媒体,不可小视。
不过,blogmedia有blogmedia自己的特征。如果仅仅是内容聚合的话,它也就是一种很普通的网络媒体。
blogmedia带有哈贝马斯的public sphere(公共领域)理想的影子。
这先要从blog自身内容的特点说起。我在前文中说,blog上最多的内容,除了风花雪月的心情故事之外,就是对各种事物的评头论足。换而言之,blog就是杂文,blogger就是一个一个的独立评论员。
由于blog带有“人”的特征,因此,blog中的语言暴力要少于BBS中的,相较而言,这个网页组织形式的内容更偏向理性一些(请注意,也只是相较而言)。顶一个ID去问候别人的母亲是无所谓的,但如果在反映“自我”的阵地上想去做别人的继父,那需要慎重考虑。故而,blog中较理性的文字形成的评论,就形成了一个公民评论的场域:公众舆论。
哈贝马斯当年痛感大众媒体的堕落,呼吁要建立良好的公共领域,这一理想被很多人认为不过是一个空想。blogmedia,隐约中显出了冰山一角。从这点意义上出发,my1510则显得更象一个真正的blogmedia。
但请不要太过高兴,影子还是影子,隐约还是隐约。blogmedia不是public sphere,blog是没有把关人的,但blogmedia有,而且依然很强大。
以新浪为例。在新浪上开个blog,写点评论文字的把关人就是你自己。但如果想让自己的日志露头(进入博客频道),还是得靠新浪博客频道的编辑的点金之手。博客频道这一blogmedia,同样被金权政权所控制,距离公共领域,还远得很。
但不管怎么说,总还是进步了。公民从难以说话演变为可以说话(虽然要想人听还得靠把关人),总是一大步了。而且,借助rss这一跨平台的技术,建立基于新浪blog、搜狐blog以及其它网站的blog的blogmedia,还是可能的。
从这一点出发,博啦,真是可惜了。
运作一个blogmedia,切入点很重要。my1510看上去没有切入点,但其实是有的。以创建人闾丘露薇的身份,和一帮房客的鼓噪,这个站点已经偏向于精英沙龙式的blogmedia。探讨的,大多是大脑里的问题(中国很多网站,扑面而来的,都是下半身的东西)。
垂直领域的,也很有些可为。比如IT类blogmedia,就不缺乏内容。还有一种blogmedia,正是blogbus蓝图中的一个,这里不再展开(建成了再说不迟)。
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十二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