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 posted a photo:
来源:
vonye.com/243/
左上角: 阿北;
第二行,第二个,胖子(不是很胖) 豆瓣程序员2号,专门负责数据挖掘;
第二行最后一个: 毛向辉 后几排用户,很多都是他拉入的(大部分是SBF cnblog的成员)
第三行: 孙田(教育Blogger),苑明理(Wikipedian) Shizhao(Wikipedian) 张放洪(程序员),
第五行: 中间,侧身站那个: 博客大巴的横戈(窦毅)
第六行: 小容(Oliver)
第七行: 戴墨镜那个:张二宁,最后一个是夏岩(Herock)
第九行: 倒数第二个:keso
附: 我的豆瓣注册信
发送时间: 2005年9月13日 12:16:13
收件人: chedong (chedong@############)
亲爱的chedong:
欢迎您加入豆瓣。请点击以下链接完成注册:
(Welcome to douban.com. Please click on the following link to complete your registration.)
douban.com/register?confirmation=##############
如果您的email程序不支持链接点击,请将上面的地址拷贝至您的浏览器(例如IE)的地址栏进入豆瓣。
希望您在豆瓣的体验有益和愉快。感谢您对豆瓣的支持。
豆瓣 douban.com
(这是一封自动产生的email,请勿回复。)
各位朋友,今天是感恩节..果果在这里先向这半年以来一直默默支持鲜果的朋友们说声:谢谢你们!你们给鲜果的每一条反馈、每一个建议、每一句肯定或是批评,都是鲜果成长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动力…接下来奉上这段时间鲜果的更新成果,作为给大家感恩节的一份薄礼吧。
1、博主自助合并频道(Feed)
同一个博客可能存在多个内容相同的Rss地址,合并频道的好处在于:可以把分散于多个频道的订阅数汇总,而被合并的频道在订阅时会自动转向目标频道,订阅用户仍然可以看到更新。
现在鲜果榜提供博主自助合并频道的办法,大家认领属于自己的多个频道以后,点鲜果榜顶部导航菜单中“我的博客”,再点右栏“合并频道”即可进行合并操作。
2、对博主认领的频道和主题秀进行评论
为了进一步增进博主、主题秀创建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我们增加了对频道和主题秀添加评论的功能。而博主之间的评论、评价更有精彩的“该频道在别的博主眼中…”板块展示哦,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3、把频道推荐给好友
现在大家无论是在“我的鲜果”阅读频道,还是在鲜果榜发现好的频道,都可以直接把频道推荐给好友。方法很简单,留待大家发现吧。
4、本周重点推荐频道
主要是由编辑从大家最新推荐的频道中挑选产生。可能订阅数不用太高,只要内容有价值且更新稳定,我们都会考虑重点推荐的哈。(各个类别下都有重点推荐频道)
5、主题秀功能强化
主题秀的功能更加丰富啦,现在大家可以在单个频道页面将频道收录到自己创建的主题秀里,并可以看到收录该频道的主题秀;主题秀创建者可对其中的所有频道进行排序、可导入OPML文件批量添加频道…
这次鲜果榜更新的还有其他一些功能,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啦,期待大家去发现去体验。祝大家使用和交流愉快,还有,别忘了给我们反馈哦。:)
Crawl-delay: 100 的访问频度:Yahoo! Slurp比一般引擎高4-5倍
Yahoo Slurp 95899+234 415.40 M字节 2007年 9 月 30日 23:58
Yahoo! Slurp China 81349+165 479.04 M字节 2007年 9 月 30日 23:59
Googlebot 17741+518 96.31 M字节 2007年 9 月 30日 23:47
Crawl-delay: 1000 的访问频度: Slurp已经恢复到和其他引擎相同水平
Googlebot 22448+413 196.22 M字节 2007年 11月 21日 23:53
Yahoo! Slurp China 15881+192 116.92 M字节 2007年 11月 21日 23:57
Yahoo Slurp 10661+155 98.77 M字节 2007年 11月 21日 23:59
各位Blogger和站长们大家好
为了让更多有价值的频道得到推荐,鲜果已经开放新手推荐频道这个合作、推广平台,将依据大家的申请来向我们的新注册用户推荐频道。
我们提供给新用户默认订阅的有:IT科技、生活休闲、娱乐影音、媒体新闻、财经商业、艺术设计、文化社会、女性八个类别的频道。如果您的频道符合下面的标准,希望您向我们申请推荐哦。
一. 必要条件
1 您的Blog在所属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
2 更新频率比较高且稳定
3 文章以原创为主
4 内容健康
5 页面的PR值在4以上 (去查询PR值)
二. 优先原则
1 您的Blog Feed是全文输出的,且含Category(分类)
2 在Blog主页上添加“订阅到鲜果”图标
3 在鲜果中认领您的Blog
4 在Blog主页上使用“鲜果分享小部件”
5 写过对鲜果的评价(褒贬均可),或者给鲜果提过建议
三. 补充说明
1 如果你对自己的Blog被鲜果设置为某分类下的默认订阅觉得不妥,可随时跟我们沟通,我们会对此进行更改
2 对于默认频道,我们会随时跟踪内容的质量、更新频率等,如有相应的问题,我们会随时更换
3 默认频道并不是永久性的,我们会根据必要条件和优先原则,定期更换
4 示例:一五一十部落
四. 申请方式
1 发邮件到 biz#joyeach.com
2 在鲜果日志上留言(直接在本文下面留言哈)
3 请大家申请的同时告诉我们你希望加入推荐的类别
大家快快申请啦,谢谢大家的支持~~
近日,我读到一则消息——一些硬盘厂商销售的全新硬盘中竟然发现有恶意程序。消息认为,恶意程序来自中国,因为相关元件是“中国制造”的。在有些人看来,这也许是关于“中国制造”产品质量问题的又一例证。但对我来说,却有另番感受。
对我们这些在中国从事IT运营的人来说,这恰恰是每天所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作为英特尔中国的IT负责人,我经常遭遇到大量的病毒、恶意程序侵染我们的IT系统——数据表明,英特尔中国的IT系统遭受病毒、恶意程序侵袭的概率,比别的国家高出两到三倍。
英特尔IT采取行动,非常有效地保护了我们的商业资产和信息的安全性。我们也一直努力,致力于在最终用户中开展IT安全教育、通过影响公司管理层来改进企业IT政策,以及进一步升级我们的IT安全保护解决方案……我敢说,“财富500企业”或其他一些大型企业也会有相似的挑战,但安全风险正在被有效控制之中。
那么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又怎么样呢?我想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主要在于中小企业IT支持的成本、经验和专业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挑战,但也代表着中国IT产业面临的一个市场机会。
例如,我们通过英特尔®博锐™处理器技术(vPro)和英特尔®英保通™技术(IPAT),对中小企业提供远程IT管理支持,并推广性价比较高的解决方案,以保护中小企业免受今天广泛存在的病毒和恶意程序的侵害。如果IT技术可以远程地隔离被病毒感染的机器,清除病毒或者重装软件,那么每一个中小企业也可以享受到类似于大型数字企业同等严密的安全管理保护。
因此,我建议国内的IT产业行动起来,抓住机遇,为激活中小企业的IT服务而努力。最后,我也想呼吁大家——呼吁我这篇博文的所有读者朋友,我们应该采取行动,尽全力阻止病毒、恶意程序蔓延,以保护我们的IT产品与服务在世人面前的形象。
这本研究群体运动的书不能在这片土地上出版上是理所当然的事:在作者看来,宗教运动、纳粹运动、民族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本质上如出一辙,毫无二致。因为“每一个积极吸收追随者的群众运动,都把敌对运动的成员视为其潜在信徒”。
作者是一个相当有趣的人,Hoffer绝对属于自学成才的人,后来被聘为加州柏克莱大学(UCBerkeley)的政治科学高级研究员,但他居然还在兼职从事码头工人搬运工作,哦,不,确切地说,那个高级研究员才是一份兼差。
这本书据说就是他在码头搬运时,观察一旁的工人所得。比如说,经过他观察,越是没有能力的人就越喜欢帮助他人。
类似的警句在这本书里随处可见,这些句子乍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也却有其精辟之处(这点和勒庞的《乌合之众》非常象):
愈做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胆大妄为。
极端自私者的人往往是无私精神最勇猛的捍卫者。
最大声疾呼自由的人,往往是最不乐意住在自由社会里的人。
狂热者对自由的恐惧尤甚于迫害。
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
渴望而非拥有,才是人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动力。
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
狂热者不能被说服,只能被煽动。
……
不过,这本书还是有它的缺点的,至少限于那个时代(50年代的书),作者或多或少受到了大众社会理论的影响。这一个理论流派始终把大众看成是一盘散沙,一群容易被操控的人(只不过操控方法各有巧妙不同)。其隐含的假设都是:大众是没有头脑的。
它也完全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实质还是做样子,赤裸裸地追求极权都是这个世界主流文明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宣传理论已经臭名昭著,民众的媒体素养也在加强,太过荒谬的教义不是那么容易得逞的。
整体而言,相当有意思的一本书,特别是,我暗示一句,经营大型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读一下。
< /a>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众所周知,交互设计这个行业在中国刚刚起步,各大院校到现在还没有成型的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由于交互设计这个领域必须了解多个领域方面的知识:心理学、工业设计、绘画基础、网页设计、信息架构、甚至商业运营方面的知识等等,从各大公司的招聘要求,我们可能已经被五花八门的要求所吓倒,从基本要求到优 先条件,基本上还可以将现在很多在职的交互设计师们纳入菜鸟的行列。
我是从绘画、平面设计专业转到交互设计、UCD这个领域的。
在毕业前夕,我被某家刚转型的做网络产品的公司录用,那时候正当是所谓的“互联网冬天”的前夕,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web2.0的概念、知道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我进公司时候带的作品全部是LOGO、VI、插画、广告宣传册等平面设计作品,我忽然从一个平面设计师摇身变成了“美工”。进公司之后,主要还是从事图标、界面、网站LOGO、小flash广告设计等等。
当过去了刚刚入职时候的新鲜,我又开始厌倦了这种纯粹的视觉劳动,并且在伴随着公司的几次转型,由于自己提过一些想法和建议,我开始参与头脑风暴,并且由于公司的年轻让我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我从简单的登录页面的流程设计开始,慢慢地研究用户心理,鼠标移动的轨迹,按钮摆放的位置,链接呈现的形态等等,那时候,虽然没有很具体的方法论,但已经学会了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
期间,学习方式来自在网上阅读了大量的博客,通过别人的推荐去读一些心理学、交互设计、工业设计方面国外翻译过来的书籍。
那时候我终于可以跟别人说:我不仅仅是一个美工。
我确定了,我要做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其实在从美工到现在,并不是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其中的曲折和艰辛大家应该都有体会。我想分享一下我认为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几点素质或者一些技能:
1 善于表达和沟通
设计说白了是表达你的思路,好的设计的确不需要用语言解释(让用户去读懂),但在你的设计还没有成型的时候,你需要让团队其他的成员跟你有一样的方向和思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不光光是设计师的职责,而得先让团队所有成员都有一样的理念,大家心往一处去,力往一处使,将事半功倍。
2 了解你的团队是做好设计的基础
设计的流程是死的,设计本身是活的,设计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团队。我认为,设计师应该去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这样对你深入去设计是有帮助的。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我学会了写html+css,包括了解了一些JS的实现原理和后台架构的一些原理等等,这样有助于你在设计的过程中, 知道哪些功能要花费工程师多少时间,复杂程度,通过这些知识来决定你的设计,也就是说,你出手的设计必须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设计。
3 认清楚谁是你的用户
以用户为中心首先要知道谁是你的用户,你的设计为谁服务。有些用户是“伪用户”,因为网络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牛人”、“专家”,他们不了解你的团队,不了解这个行业,他们很多时候会出于好心告诉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等等。他们所说的方向非常正确,就好象说“地球是圆的”“人总是要死的”一样,但设计师不要被这些言论迷惑了,你必须去分析哪些是你真正的用户、哪些是你的潜在用户。也许你以后的真正用户还没有听过你们的产品,所以坚持你该坚持的东西。
正所谓“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好的设计是需要时间去验证的。
4 你最好是个好战分子
学会说“不”,你必须知道怎么拿着“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的旗帜去坚持你该坚持的东西,你必须清楚你所能妥协的底线,一旦这个度触及这个底线,你就必须去据理力争,如果你的团队是个优秀的团队,你的老板是个懂大局的老板,事后会理解你当初的“鲁莽”。
5 懂得控制你的节奏,去繁取简
你会在勾画你的蓝图的时候,想的“很好很强大”,但切记,一个新产品的诞生,必须简洁到不能再简洁。请收敛你的那些天马行空的思路和创意,挑选出用户、市场最需要的设计去做。然后你得清楚的知道先有什么、后有什么,也就是产品开发的节奏。这样不会让你的团队疲于奔命。
6 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你应该先有解决方案
发现问题是设计师的天性,但很多设计师将发现问题当成了终点,没了下文。当你发现问题的时候,先别着急提,优秀的设计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心里面一定有更好、更优化的方案。
7 停止抱怨
我经常都能听到一些设计师的抱怨,抱怨流程、抱怨他人不理解你的设计,我曾经也抱怨。但你会发现这样根本没有什么好处,尤其是在团队中抱怨,会让你的同事们失去战斗力,作为设计师,你必须去理解工程师、老板以及跟你配合的任何成员。你必须脑子清醒,学会反思,学会站在对立面去思考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十一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