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陪朋友买饮水机,主要光顾了国美和顺电两个比较大的家电卖场,发现现在的饮水机设计是越来越高级,越来越科技化。多层净化,智能控制,防漏电,制冷加热,能用上的功能全给用上,大有“饮水机,不仅仅是饮水”的诉求在其中。
朋友对饮水机的要求很简单,“要一个不用一直按着开关就可以接水的就好。”就是说,接水的时候操作一次开关,出水开关会卡住,水会自动留,然后接好后再按一次就可以关上。但是,仅仅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在我们选择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
目前新式的饮水器,几乎是手必须要一直按着开关才能出水的,那么一直按着和按两次之间,哪一个交互更好?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于是有以下思考:
1.用户习惯:
老式饮水机都是拨动式,出水开关会卡住的,这样的设计大概延续了有10年左右(10年以前有没有饮水机我不太清楚),这已经成为一个用户的必然思考模式 - 当然,我的朋友也是这个思考模式,所以他的需求是建立在这个模式上的。且不论这个方式是否最优,但是习惯即最佳,这个操作不会影响到喝水的正确性。
2.新式改进
敢于破坏一个习惯,说明发明者或者生产商研究出了更好的方式,这个方式会降低使用的难度,节省使用的时间,或者减少使用的错误。我们来看看新式的方式:推进式,下压式。
这两种方式改进了向上使力的难度,但是在按下的过程中,我发现物理方向的受力不均,这个受力的不舒适程度会受人的身高和体重不同而不同,而且个别的机体设计,居然在按下的时候能感受到饮水机的摇晃。
因此,在按键设计上,这样的方式只能算改变,不能算改进。它们唯一的优点是解决了以前老式开关有可能会因为机械问题卡住的可能 - 那样的问题会导致在接水的时候发生出水口关不上的情况。
3.为何改进
厂家的每一次更新我相信都是为了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为如果产品不好卖,再多的改造都没有意义。有时候厂家的设计人员在考虑升级的时候,或许不仅仅是考虑改正以前的问题,也考虑到品牌的塑造问题 - 我猜测,要让客户一直保持在饮水机旁边按住开关接水,除了防止水漏出来(当然这不能成为设计理由),更多的是强化品牌影响,让客户更多时间的关注产品本身,会造成很强的品牌暗示。
要知道中国的消费者很少会对厂家提出意见,如果一旦出现问题,要就是投诉,要就是放弃这个品牌,所以改进前期应尽可能的让用户参与评测,这样后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缺失。
4.好的地方
热水,冷水分离的功能很好的解决了使用上的识别问题,也不会有调皮的孩子把饮水机上面标识热/冷水的红蓝色标签对换了。一些机型的热水做到了即时烧制,即时饮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的健康程度。配合的水杯有了量度和取杯的保护功能,不会让热水烫到手,也不会流入机器内部,都是很好的进步。
5.还需改进
我仍然没有看到哪个品牌的饮水机在出水口附近加入照明灯(哪怕是很小的亮度),晚上取水你还是要打开其他辅助照明工具。
热水的定时和温度仍然不好控制,有部分机型做了等级区分,比如旋钮到3,出来的水就是95度的,但如果中途有人关了旋钮,之前烧的水如何处理?是再循环,还是排出机体?
为什么饮水机的桶一定要放在顶上,一桶水的重量,大概9岁以下儿童是很难承受的,那就是说,特殊情况下小朋友要喝水一定要等到家长回来?
干烧保护系统确实很重要,桶里如果没水了,还在继续烧水的话,非常危险,自动断电是比较好的方式。
—————————
小小饮水机也有这么多的问题,可见设计的细节多么需要注意,当可用和易用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生活会更健康,更美好。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一种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它的热门据说和六度理论有关:通过六个人的转介绍,你可以认识胡锦涛,或者克林顿。
但其实人类本身就是社会化动物,人类无时不刻地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寻求各种社会化工具。事实上,中文世界里,有理由相信最大的社交网络群是QQ,而不是各路打着SNS旗号的新兴网站。
以QQ为代表的IM工具(即时通讯工具)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用户连接后干什么:聊天(人际传播)。通过各种形式的聊天,用户和用户之间形成了各种关系,上至学术同道,下至援交一夜情。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原理,SNS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人类从来不会因为SNS而SNS。关于社会互动,有很多社会学理论,其中我个人比较信服的是“交换理论”这一脱胎于功利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人和人之间的sns,一定是建立在某种东西的交换上的,也许是物质,也许是精神。
但目前大量现存的SNS网站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我以某sns网站为例。这个网站中的几个管理执行人员都是我很好的朋友,所以我就不明写出这个网站的名字了,姑且称为A站。
A站的特色是一个大量用户以实名制出现的sns站点,更进一步的是,这些用户不仅实名,而且将自己的过往履历填写得很仔细,仔细到一点不亚于出国填写政治审查表。A站还有一个很不错的功能,用户写一篇东西,可以通过转发机制发给他/她所有的好友,这些好友还可以继续再发一圈给各自的好友群。即使A站限制了转发层数,但一篇东西的传阅率的确不低。
我曾经有段时间在A站上花的时间很多,但渐渐地,我离这家网站越来越远。我大致在这个网站积累了三百个好友,但我不知道和这些所谓的“好友”在A站上能干些什么。网站也花了不少心思来解决sns之后干吗的问题,但始终没有什么兴奋点。
我不得不很遗憾地说一句,A站,相较于它最红火的时候,的确没落了。
有人说,秉持google的理念,让用户离开网站越快越好。比如说,用户上google搜索东西,很快就可以得到结果,点击后,立刻离开了google网站。这个理念对于google很有用,但对sns很致命。sns网站需要用户具有极高的黏性。至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网络游戏说:玩家们,你们下线越早,我越开心!
之所以说到了网络游戏,是因为我不得不要提到一个sns网站(有很多人认为它是网络游戏):Second Life,这家知名网络法学者莱斯格在他的书《代码》中不断提到的网站。
SL至少解决了SNS后的问题:打扮也好,造房子也好,用户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不会觉得无事可干。重要的原因是,用户不是为了认识什么克林顿而来的,为了更好地在那个虚拟世界中生存,他/她自发地需要建立SNS。从某种角度而言,SNS是网站的目的,却是用户的工具。
好的SNS网站是可以让用户在上面完成time killing的。Facebook就是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一个用户爬上那个网站,看到将近8000种应用(application)的时候,他/她会自觉地花上不菲的时间去摆弄这些应用,并且还会不断地从他/她的好友那里得知又有什么应用被好友们使用,以及,请教他们如何让自己也能使用起来。(事实上,Facebook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SNS的某种应用:社会化软件开发,通俗地讲,就是公开邀请所有的IT公司来为它也为自己开发更多的应用,Facebook是一个matrix。)
我个人思考并不是太成熟的观点是:纯sns网站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在某种介质之上。只有这样,用户才会知道自己上站干什么,顺便地,完成了SNS的连接。
< /a>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完全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2007年5月10号,Google创始人布林与安妮·沃西基在巴哈马某岛举行秘密婚礼。
阳台上,布林和妻子及另一位Google创始人佩奇闲谈。
佩奇:恭喜恭喜,祝你们早生贵子。
布林:同喜同喜!你也得抓紧了。和露西怎么样了?
佩奇:快了,快了!虽然你太太是咱房东的妹妹,可我还不知道你太太的公司是做什么的来着?
布林:她们公司帮客户做DNA分析,用客户的唾液检查DNA,看有哪些遗传疾病风险最高,祖先在什么地方,亲属关系等等诸如此类。
佩奇:嗯,有点意思。
佩奇沉默着思考了片刻,忽然眼睛一亮,转向布林:这太有意思了,对咱们公司很有用啊!
布林会心一笑:我也在考虑这一点,不过一直有顾虑。因为我以前给她们公司提供了200多万美元的贷款。如果Google出面向她们投资或收购,外人会不会觉得我假公济私?
佩奇大笑:这么想的人也太短视了,以你的身价会在乎200万美金吗?只要咱们心里没鬼,do no evil,咱连法务部都不鸟,管别人说什么。
布林点点头。
2007年5月23号,Google正式向23andme.com投资390万美元。业界有人质疑,是不是因为23andme.com的创始人是布林的妻子,Google才做了这项投资?不过由于投资数目很小,很快风平浪静。
2008年3月10号,Google总部。
布林:亚瑟,现在23andme.com已经有多少客户了?
亚瑟:到目前为止有两万多客户。
佩奇:其中有多少是站长?
亚瑟:还不太肯定。因为客户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大部分都不是gmail。
佩奇:照这种速度,我们要想达到5000万个客户的目标,那得到猴年马月呀?
佩奇转头向布林说:我看延续我们Google的一贯宗旨,把服务免费向所有人提供。Adsense客户不但免费,还有奖励。凡是Adsense客户在23andme做DNA鉴定,奖10美金。客户资料必须填gmail。
亚瑟:现在我们的收费是一个客户999美元,其中200美元我们要付给吉诺研究所做DNA分解。
布林:把吉诺研究所买下来,这事就这么定了。
2009年10月,Google总部。
翠西:我们现在已经能确定Adsense发布商中,已经有40%是23andme.com的客户。他们的DNA已经永久记录在我们的数据库里面了。我们发现欺诈点击有30%是有亲属关系的人干的。在DNA数据帮助下,我们已经可以对这种欺诈点击非常清楚的跟踪。通过人工核实比对,准确率高达80%。不过现在有一个问题是,对这些产生欺诈点击的内容发布商,我们是应该直接删除帐号,还是把无效点击扣除就可以了呢?
布林和佩奇低头商量了一下:我看暂时先把欺诈无效点击从总额中扣除吧。如果删除帐号,那造成影响就太大了。
布林转头问Matt Cutts:DNS信息对鉴别自然排名作弊方面进展怎么样?
Matt Cutts:到目前为止,我们与Adsense的同事没有进行数据交换,我们的数据都是从23andme.com直接拿来,然后和我们排名部门数据做比对。我们已经发现数以百万计的作弊网站,实际上都是和几千个作弊网络有关系。这些站长确实试图通过改地址,换信用卡,用假名等隐藏身份。不过有了DNA信息,他们没地躲没地藏,永远逃不过我们的眼睛。我们还没有对这些作弊网站采取行动,因为恐怕会在站长社区造成很大震动,所以需要两位老大做最后决定。
佩奇和布林对望了一眼,问:用DNA数据鉴定作弊网站的准确率是多少?
Matt Cutts:我们进行了大量人工鉴别和比对,准确率95%。
佩奇:那就行动吧!为了让互联网更加和谐,我相信我们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Matt Cutts点点头,转向面前的笔记本电脑,按下了按钮。
十一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