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信息如下:
..... 070813 13:10:17 [ERROR] /usr/local/mysql/bin/mysqld: Can't open file: './yejr/access.frm' (errno: 24) 070813 13:10:17 [ERROR] /usr/local/mysql/bin/mysqld: Can't open file: './yejr/accesslog.frm' (errno: 24) ...... 070813 13:10:17 [ERROR] Error in accept: Too many open files ....
注意到, 系统错误代号是 24, 用 perror 来查看一下具体的错误信息是什么:
[root@yejr]# /usr/local/mysql/bin/perror 24 OS error code 24: Too many open files
原来是打开文件太多了, 好办.用sysctl来调整一下就好了:
[root@yejr]# sysctl -w fs.file-max=43621 [root@yejr]# sysctl -a | grep fs.file-max fs.file-max = 43621
FreeBSD 下也用sysctl来调整:
[root@yejr]# sysctl -w kern.maxfiles=123280 [root@yejr]# sysctl -a | grep kern.maxfiles kern.maxfiles = 123280
最后,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 修改 mysqld 的配置文件 my.cnf, 增加如下一行:
open_files_limit = 4096 #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调整,系统默认值是 # max_connections*5 或 max_connections + table_cache*2
然后, 以root身份重新启动 mysqld. 在这里, 尽管 my.cnf 中指定的运行用户不是root, 一样可以以root身份来启动mysqld, 否则 open_files_limit 选项无法生效, 因为内核限制了普通用户的最多打开文件数.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森林的边上住着一个贫穷的樵夫,他妻子和两个孩子与他相依为命。他的儿子名叫汉赛尔,女儿名叫格莱特。后来樵夫的妻子去世了,他又给孩子们娶了一个后母。后母计划把两个孩子带到森林的深处,然后趁他们睡着的时候跑掉。汉赛尔无意中知道了后母的计划,于是偷偷地把一块面包藏在了口袋里。在去森林的路上,汉赛尔悄悄地捏碎了他的面包,并不时地停下脚步,把碎面包屑撒在路上。后母顺利地趁孩子们睡着的时候溜掉了,汉赛尔和格莱特醒来已是一片漆黑。汉赛尔安慰他的妹妹说:“等月亮一出来,我们就看得见我撒在地上的面包屑了,它一定会指给我们回家的路。”但是当月亮升起来时,他们在地上却怎么也找不到一点面包屑了,原来它们都被那些在树林里、田野上飞来飞去的鸟儿一点点地啄食了。
这是《格林童话》中所描述的与面包屑有关的故事。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汉赛尔的面包屑开始悄悄地出现在某个网站的导航位置上,然后迅速地撒遍了全世界,变成了今天大家所熟知的“面包屑导航”。
在童话里,面包屑是汉赛尔在进入森林的路中偷偷撒下的,这是一种“历史记录”的应用方式,目的是帮助你追溯来路,因而它应该是一种线性的导航方式。不过在网页的应用中,“追溯来路”这件事浏览器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所以“面包屑”慢慢地就变成用来表达内容归属关系的界面元素,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主分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最终内容页面”这样的东东。
那么这种元素还具有导航作用吗?如果用于导航,它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我觉得它应该“倒(dǎo)掉”呢?
再回头看看所谓面包屑的来历和它采用的形式吧,它是汉赛尔沿路撒下的一个个“点”,然后连成的“线”,这在信息架构中称为“线性结构”。一对比就知道,撒到网站上的面包屑是有先天缺陷的,这个先天缺陷正是这个“线性”。用“线性”的方式去表达本应该是“树形”甚至是“矩阵形”的结构,就好像让三岁的小朋友做诗写文章一样,结果不是把小朋友逼疯就是把家长急疯。
可能有人会说,面包屑不仅仅是用来表示信息的层级关系,它还能给用户位置的指示,同时引导用户点击更高层次的页面。如果你这么说,那么恭喜你,你和可用性之父Jakob Nielson想得差不多(Breadcrumb Navigation Increasingly Useful)。在这篇文章里,Jakob认为面包屑还有点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是一件做起来不太费力、占用面积很小、没有什么学习成本的事情。
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是建立在信息架构足够清晰、足够稳固同时又足够灵活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网站信息太丰富、太复杂,有些内容不能明确划分到某个类别中,面包屑就会变成鸡肋。这方面的典型就是门户网站,比如说这个: 娱乐圈10大发嗲美女 ,很明显就是为了面包屑而面包屑。
如果你的网站信息内容属性不明确,大部分信息都同时属于多个类别,面包屑就会变成一个涉及到复杂判断和算法的技术问题。这种情况的代表就是电子商务、社区类网站(没找到例子,因为要实现太难了)。
如果你的网站结构够清晰,内容也够稳定,那么极有可能是企业或个人网站(比如UCDChina或你自己的博客)。而这样一个网站,不管规模大小,用主导航就能解决位置感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单独留出一行来放置面包屑。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例子是微软和苹果(这么大的公司都放弃面包屑了,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反面例子就可以看看这个: IBM Support & downloads - Documentation - United States ,面包屑没有帮助我找到想找的东西,反而让我更糊涂了。
不过,关于“打倒面包屑”这件事仍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的主导航要做得足够好。之前提到的IBM网站,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在主导航上标明当前位置(技术问题?设计问题?)。由于这个原因,不得不增加面包屑来表示层级关系。在面包屑的先天缺陷和主导航设计缺失的双重努力下,用户点击“Support & downloads”以后迅速丢失了上一个页面“Documentation”的位置(不信你在 这个页面上 试一下回去的难度)。在这个例子中,面包屑还不如URL本身来得清楚。
反过来再想,我们其实可以有这样一个大胆的推论:凡是出现面包屑的网站,基本上都是导航系统设计得比较差劲的。
一直我们都认为,改进措施≠做加法,设计是“越减越妙”的,面包屑就是应该第一个从导航设计中减掉的元素。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架构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面包屑最终会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对于许多网络创业公司来说,起草网站的《服务条款》(Terms of Service)和《隐私声明》(Privacy Policy)是一件令人窘迫的事情。这两份文档属于法律文件,看起来平时不起什么作用,可是一旦和用户或者其他的公司发生了纠纷,并且有可能上升到诉讼层面,那么这两份文件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总的来说,法律文件都是防范于未然,尽量为公司免责。然而,请律师起草这些繁琐的条文需要花费一笔不小的费用以及不少的时间。
对比多家网络公司发布在网站上的这两份文件,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 形形色色的《服务条款》
Digg的《服务条款》极为繁琐,共有十五则,其中第七则是关于版权的,详细讲了关于《新千年数字版权法案》(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DMCA) 的许多情况,这让人不由得想起今年五月所发生的Digg叛乱事件。
Twitter在《服务条款》的最后还特别鸣谢Flickr,“这些服务条款的内容灵感来自Flickr,是他们许可的。”(These terms of service were inspired, with permission, by Flickr.”。想起Twitter在年初火爆的时候,网站上教用户如何使用字母D和符号@的FAQ都没有人写,热心的用户只能互相传授Twitter的使用技巧。
而Flickr被Yahoo收购之后,点开《服务条款》的链接就直接跑到Yahoo的服务条款页面去了。如果是Pro用户身份登陆的话,则显示很长的服务条款,详细说明关于Pro用户的一些情况。比起《服务条款》,Flickr的《社区指南》是更为人知的文档。这个社区指南的第一条是:
請和睦共處。
本社群会员众多,背景各异,每个人均有自由使用本社群的权利,而彼此看待问题的角度与观点可能不同。因此,在与其它会员互动时请礼貌待人并相互尊重。Do play nice.
We’re a community of many types of people, who all have the right to feel comfortable and who may not think what you think,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 or see what you see. So, be polite and respectful in you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members.
同样在被Yahoo收购之后,Del.icio.us的《服务条款》却还是保持简洁的风格。
最简洁的风格看来应该是Mahalo.com莫属。这是由Weblogs Inc.联合创始人Jason Calacanis离开AOL之后所创办的“人类搜索引擎”,他们的清单都保持在十个条目以下,每个条目大部分都只有一、两行。看起来就像是Google的服务条款的摘要了。
最为繁琐的应当是Google了,它的服务条款共有20则,以至于要开辟另外一个新页面专门显示服务条款的摘要。这份最后更新于2007年4月16日的服务条款,第一则的标题就是:“你与Google的关系”(Your relationship with Google)。
· 最酷的《服务条款》花落谁家?
哇,最酷的应该是WordPress.com了!刚刚发现开发WordPress开源Blog软件和运营WordPress.com的Automattic将“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的图标放在他们的《服务条款》和《隐私声明》上。他们说:
请注意,我们决定将如下的服务条款遵循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保持一致(Share alike)的授权协议,这意味着欢迎大家把它“偷”去改头换面成自家宝贝!只是你需要像我们一样将修改后的内容做同样的声明,我们也乐意你在自己网站的任何地方加个链接到WordPress.com。我们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弄出这个家伙来,大家现在可以省省事儿了:)
创作共用-保持一致(Creative Commons Share alike license),这个条款的要求是:
如果您改变、转换本作品或者以本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您只能采用与本协议相同的许可协议发布基于本作品的演绎作品。
仔细一想,Automattic与自由文化运动的关系是很密切的,WordPress是一款开源的Blog软件,而Blogosphere则是支持自由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他们这样的举动也不足为奇。一间公司的品牌个性往往不是依靠宣传包装出来的,而是公司长期的做事风格营造出来的。言行一致是创建品牌的奠基石。
那么,大陆的网络创业公司,哪家会在花了大价钱请律师起草《服务条款》和《隐私声明》后,又将它们以“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方式授权出来呢?!
Blogosphere是Blogmedia的升级版本。如果说Blogmedia是媒体的话,那么Blogosphere就是社会。研究前者可以用传播学,但研究后者,就得从传播学的母学科社会学寻求灵感。
Blogmedia是很好翻译的,叫“博客媒体”,也很容易理解:利用blog的日志做一个聚合媒体。但Blogosphere却很难用“博客领域”、“博客社区”或者“博客圈”来简单翻译。
Blogosphere由三个单词组成:blog、logos和sphere。中间的logos,在古希腊语里意为“智慧”之类的东西,哲学这个学术领域中直接音译成“逻各斯”。blogosphere就是这么个所指:智慧聚集的地方。
上一篇我提到blogmedia带有公共领域的影子,而blogoshpere已经是一种公共领域了。因为blogoshpere并不存在把关人制度。它虽然是诸个blog的集合体,但没有一个blog从权利上凌驾于另外一个blog之上。或许,某个blog是一个blogosphere的技术平台搭建人,但他/她完全没有任何权利对其它blog的日志做推荐、删除、隐藏的工作。换而言之,在一个blogoshpere里,并没有一个或者少数几个blog是中心。
在我有限的视野里,中文很优秀的blogosphere当属O.F.BLOG。故而,我将以它为例子解剖一下blogosphere。
通常,一个blogoshpere的汇聚blog不会太多,太多会导致一个问题:众口难调。到目前为止,OFBLOG只有9个blog的汇聚,且是9个实名blog。
这个blogosphere还相当有精英气质(绝对不是什么草根blog),里面的blog学历都很高,不是名校就是硕博,blogger自身都很有才学:王正鹏(清华硕士)、秦轩、李雪琴(文学硕士)、沈伯韩(清华毕业)、吴青松(北广硕士)、郑治(清华硕士)、王瑞斌(北大毕业)、徐立军(北广硕士),栾轶玫(清华博士)。虽然这个blogoshpere是詹膑(其人本身也是清华硕士)建立的技术平台,但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服从”詹膑的“管理”。
它的聚焦也相当明确:都是些上层建筑的讨论。诸多日志,都是这样的。这样其实能形成一种场域(这个名词已经是社会学的概念,而非传播学):非人文的东西,都不好意思放在这个网站中。而且,精英分子的言语通常是理性的(不排除有些blogger可能会感性一些),掐架是见不着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这帮人在网下还经常互动。喝喝茶聊聊天,参加一些外面的会议(比如最近清华的一场小型研讨会),还要拉扯着一同前往。
中文blogosphere其实相当少,有限的几个,影响力也不够大(OFBLOG在全球的排名也只有二十多万),但毕竟是一些小小的公共领域了。另外一个值得推荐的Blogosphere是方军搭建的思维的乐趣,同样是精英荟萃,比如有许知远、吴晓波等大名鼎鼎的文化媒介人。不过,blogoshpere注定是一小群blogger带有魏晋遗风的自留地,大范围的blogger汇聚只能形成具有的把关人的blogmedia。
不过,一个一个小型的blogosphere可以组成一个稍大一点的blogosphere,社区自治,但同样可以联成城邦。利用一些计算机算法(而不是仰仗人力),是可以组成一张大型blogosphere页面的。虽然,我至今没有看到这种网页组织形式,但我对这个页面的出现,抱有强烈的乐观。
伟大的哈贝马斯,谁说你是空想主义者?
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数学物理学部(6位)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恩哥 50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 龙以明 58 数学 南开大学
3 邢定钰 62 凝聚态物理 南京大学
4 吴岳良 45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5 张伟平 43 基础数学 南开大学
6 俞昌旋 65 等离子体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部(6位)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宋礼成 69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2 张 希 41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 清华大学
3 段 雪 50 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北京化工大学
4 赵东元 44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
5 柴之芳 64 放射化学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6 高 松 43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7位)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杨焕明 54 基因组学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2 陈润生 66 生物信息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3 孟安明 43 发育生物学 清华大学
4 武维华 50 植物生理学 中国农业大学
5 段树民 49 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6 赵进东 50 植物生理学、藻类学 北京大学
7 谢华安 65 植物遗传育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地学部(4位)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张 经 49 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华东师范大学
2 杨元喜 50 大地测量 西安测绘研究所
3 姚檀栋 52 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4 穆 穆 52 大气动力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信息技术科学部(1位)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吴一戎 43 信号与信息处理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技术科学部(5位)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克明 68 材料物理 山东大学
2 任露泉 63 仿生科学与工程 吉林大学
3 祝世宁 57 功能材料(微结构功能材料) 南京大学
4 胡海岩 50 一般力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 程时杰 6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
2007年中国科学院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姓 名 国籍出生年月 学科领域 所在单位
法捷耶夫 Ludwig D.Faddeev 俄罗斯 1934年3月 数学物理俄罗斯斯捷科洛夫数学所圣彼得格勒分所
艾伦·黑格 Alan J. Heeger 美国 1936年12月 物理、化学、材料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弗里德·穆拉德 Ferid Murad 美国 1936年9月分子和临床药理学、信使和分子细胞信号转导、新药发明美国德州大学分子医学中心
万森·库尔提欧 Vincent Courtillot 法国 1948年3月 地球物理学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
胡正明 Chenming Hu 美国 1947年7月 微电子器件物理与集成电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via: 李虎军
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公布
http://www.caijing.com.cn/home/cjkx/2007-12-27/43409.shtml
《财经》网络版 [2007-12-27]
29人当选,增选“门槛”提高,当选人数较往年减少;院士总人数达到710名
【《财经》网综合报道】今天(12月2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了新增选院士名单,共有29名中国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另有五名外国科学家当选外籍院士。
与往年相比,今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人数明显减少。2005年共有51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而2003年和2001年分别为58人和56人。按照惯例,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的名额不超过60人。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今年的增选是在院士增选工作规程作了较大修改的情况下进行的。
2006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对《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再次作了修订,将院士增选的终选阶段“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当选”,改为 “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并将外籍院士选举工作改为与院士增选工作同年进行。
修订后的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还将公示范围确定为“本单位的有效候选人,以及相同专业的外单位的其他有效候选人的相关材料一并公示”;而此前的办法是仅“在有效候选人所在单位公示其相关材料”。
此外,受理院士增选投诉信的截止日期,也由原来增选年的8月15日延后至9月15日。同时,在院士增选的通信评审阶段,还实行了打分制等。
李静海表示,提高当选院士公认度、扩大公示范围、延后投诉截止时间和实施打分制等等新举措,对于保证当选院士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因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而声名鹊起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杨焕明,今年终于得以入选。而今年5月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研究员李爱珍,却仍然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次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中,最年轻的是41岁的清华大学教授张希,最年长的是69岁的南开大学教授宋礼成。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为53.7岁,是199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平均年龄最轻的一次。
据悉,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达到710名,外籍院士总人数为53名。■
(《财经》记者 李虎军)
zhiqiang 看到这个欧盟委员会这个关于各国科学家们薪水的报告,中国科学工作者们的薪水在 38 个国家中最低。
这也许是中国的学生努力往外走的原因之一吧。
但也得注意,这里统计的是薪水,不是收入。国内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各种津贴、科研提成之类,加起来收入也是很可观的。在国外的话,不管你做多大多好的项目,除了薪水就没别的收入了。
十二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