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1 某北京川菜馆铭记 » 妮妮

家楼下的巴蜀回归餐厅二楼拐角处,挂有一副书法,是饭店的开业铭记。字写得很一般,但文稿还颇为有趣,特抄录下来。

巴蜀回归之铭记

古平撰文  刘邦华书

人类不灭,餐饭不休,川菜万岁,饭店千秋!万事皆目,吃饭是钢,酒醉饭饱,纲举目张!四川著名文人魏明伦道出了川菜的精神实质。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说句普通话,人活着就要吃饭,但吃饭却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吃饭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体念更是一种文化。饭菜酒品的色香味形,眼耳鼻舌的感官刺激,胃和体表的舒适程度甚或全凭嘴一张。这张嘴不仅要吃要喝要品还要说要唱要闹。嘿!这儿的川菜硬是巴适,安逸得很!

巴蜀回归就是本着这样的一种理念开张的。这些年,关于回归的话题我们一直不绝于耳,从香港回归到人性回归,从王者回归到人才回归,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进步,一种扩展。那么巴蜀回归能为您做点什么呢?那就是真正的川菜,不带任何走样的川菜。在四川,在成都,您曾经享受过的美味,巴蜀回归奉献给您;在书上、在网上,您曾经神往过的滋味儿,巴蜀回归呈献给您。让您的感觉回归巴蜀,让您的感觉回归川菜,让您找回享受川菜的真正感觉。

北京同仁堂有一条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巴蜀回归也同样视其为座右铭。回归川菜的灵魂,回归川菜的精神,巴蜀归回将不遗余力。

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一个演绎了上千年的吃法,知心朋友的豪情牵挂,饮食男女的香艳麻辣,还有挥霍无数的时光和情感,尽在无以伦比的川菜精华。灶头和案头的无双功夫,道不尽一个菜系的野性与优雅,从容品味厨房里的点滴顿悟,菜系中的江湖生涯,您会发现,取悦自己与朋友就是这么简单,回锅肉一盘,泡菜一碟、清茶一杯、淡酒一壶,这就够了。川菜的精神就是伟大的平民精神。来吧,让我们为真正的川菜干杯!为伟大的平民精神干杯!是为铭记。

第一次去,我俩人要了一份特价的香辣虾(28元),量大且味道着实不错,的确如铭记所说一般:“不带任何走样的川菜”。米饭用小桶盛着每桌一桶随便吃还免费,这一点也颇像云贵川各饭店的做派。因此这里迅速成为我们某一段的小食堂。

现在去不得啦!已经被北京味同化,材料味道已经全变,不值得再去,也不再配得起这幅铭记了!保持初衷和本色实在太难啦!

17:50 新功能预告:豆瓣“友邻”增加“我的朋友” » 豆瓣blog

豆瓣准备新增加“我的朋友”关系,现在的“友邻”会分成 “我的朋友”和“我关注的人”。“我的朋友”是彼此认识熟悉的人,加朋友需要对方确认。你单方面感兴趣的人可以直接加为“我关注的人”。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豆瓣er,友邻中会有几位是自己认识和熟悉的人,而且和对方互相都加为了友邻;有几位不一定是认识的,可能只是为了关注他/她的评论或是推荐。随着豆瓣上成员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这样一种友邻关系已经不足够好用,而且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当我想看看一个豆瓣er都有什么样的朋友圈,可能他的友邻有好多,一些还是豆瓣上的”常见面孔”,可他不一定真的有那么多朋友。

互相认识的朋友和单方面关注的人,在豆瓣上的信息隐私度也是非常不同的。互相认识的朋友会联系得密切一些,自己的动态愿意让熟悉的朋友知道,而不一定愿意向单方面关注自己的人透露。

这个功能上线后,预计会对大家的“友邻”关系和“友邻广播”产生一些变化。在单方面关注一个人之外,这次会新增加“我的朋友”双向关系,提供给互相熟悉认识的朋友们,大家可以将“友邻”中那些熟悉的“友”专门区分出来了。让“友”和“邻”的关系比较清晰地区别开来,也更加有利于在广播隐私设置里决定怎样开放你的举动。一般情况下,“朋友”在豆瓣上的多数举动会出现在广播里,而各类收藏行为和加友邻、加小组行为被广播限于“我关注的人”不可见。

刚上线时,大家的“友邻”会自动被转为“我关注的人”,需要大家及时和认识的友邻确认朋友关系,以便及时在广播中获取到朋友的动态。我们会提供引导功能,方便大家选一部分“我关注的人”加为你的朋友。大家也可以第一时间去调整自己的广播隐私设置,决定如何向友邻开放自己的举动。

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变化,能够让豆瓣上的“友邻”更有用,也能帮助大家在豆瓣上找到真正兴趣相投的朋友。

14:58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Lego brick 乐高积木50周年 » Photos from 车东

车东 posted a photo: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Lego brick 乐高积木50周年

乐高积木50周年,简单而丰富的组合机制,乐高玩具是GEEK的最爱,
煎蛋几乎每周都有乐高相关的创意设计:
jandan.net/search/lego

关于乐高积木的维基百科条目:如果你有六塊八顆凸起的長方體LEGO積木,這六塊積木可以砌出102,981,500多款組合 !!
zh.wikipedia.org/wiki/%E4%B9%90%E9%AB%98%E7%A7%AF%E6%9C%A8
(如果无法访问请参考: www.chedong.com/blog/archives/001246.html )

09:01 新媒体整合营销之七:Gmail推广案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作者:魏武挥

有必要在这里先分析一个案例了,不然,在连续六节的概念、名词、理论撰写下,读者诸君,或许会觉得枯燥无比。

这个案例就是Gmail,google出品的邮箱系统。在几乎没有任何硬广投入的前提下,gmail迅速获得了市场,并且,最重要的是,帮助google完成了它的关键的战略布局。而这个布局,微软本世纪初就图谋过,至今未成。

Gmail这个产品的名称就相当不错,Google出品的email系统,自然可以叫g-mail。但更关键的是,这个邮箱容量是以G为单位的(当时所谓的大容量邮箱也不过百兆当量级),刚刚推出来的时候是1G,后来在某一个愚人节升级为2G,今天还在那里不紧不慢地扩充着容量(我的gmail容量已达6G有余)。

Gmail这个产品也很不错,由于容量大,用户可以不删邮件,那么寻找一份邮件成为一种需要。而“寻找”这档子事,便是google的强项。

gmail的推广有三个重要环节:饥渴营销、病毒营销、以及、炫耀式消费。全部基于新媒体展开,或者说,全部基于用户的帮助下展开。我甚至可以这样说,google只管做产品,推销的事情嘛,让google的用户去做罢!

首先是饥渴营销。与当年惯常的做法–注册制–不一样的是,gmail是邀请制。也就是说,一个用户如果想获得一个gmail帐号,他/她必须得到另外一个已经有gmail帐号的用户的邀请。这个做法今天不甚新鲜,可在当年,那是非常有趣的一招:不允许公开注册,这需要多大的冒险精神!

但没有这个冒险精神,根本无法撬动后面两招。如果说,后两个环节就象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那根棍子一样地帮助gmail完全铺开了营销之路的话,那么,这个饥渴环节,就是阿基米德所谓的“基点”。

邀请制造成了病毒营销。每一个用户都有五十份邀请的额度,通过用户之间发出的邀请,就可以产生病毒传播式的效果。据说,在ebay上,曾经gmail邀请被拍卖到50美元的高价。这不能排除是某种公关手法,当然,我们也可以善意地相信,的确是用户自己干的。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巨大的金字塔,用户增长量成几何级数在增加。

邀请制也会产生炫耀式消费,因为不是想注册就有,这或多或少让拥有者倍感荣宠。现代社会,人需要区隔的心理十分明显。只有区隔,才能帮助人们完成自我认同:俺是这个圈儿的,你们进不了这个圈,是故俺比较“高”一点。有好事者在网上提供了制作gmail图像的程序,我这个blog就有一个。这就像一个荣誉勋章一样的镶嵌在诸多blog的侧边栏上。虽然,那个时候,blog远没有今天发达,但blogger都是技术尝鲜者和先锋者,由他们炫耀式地帮助gmail推广,那是最好不过的一群人。

有理由相信,gmail推广是非常经典值得被放入教科书的营销案例。因为它不仅是战术上的成功,也是战略上的成功。借助gmail,一个本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用户的搜索引擎(它们只有访问者),从此建立起了自己的用户体系。而在这个用户体系基础上,google的通行证战略得以顺畅地展开。对比一下当年的微软live战略,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相关文章: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8-01-27
  一月 20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2008-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