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技术人员工种,需要撰写代码,这确实是个体力活,所以我们需要您比较年轻。但我们一样需要您有至少一年的网站开发的工作经验(学生时代自己摆弄建站亦可),曾经独立开发过某个项目(或者是主要成员)。 我们需要您有在LAMP平台上纯熟的工作经验,可以基于SVN和其他开发人员进行协同开发,能够直接投入到独立开发工作之中。 如果您曾经开发过/Hack过Blog系统,那是会得到加分的。技术能力当然很重要,但我们更看重您的学习和钻研能力。
简历请寄到:job@blogbus.com,最好附上以前项目的主要项目开发经历:使用的软件包/框架/类库等; 以及你对加入博客大巴十大要求的理解;面试时间一般是每周四下午,公司的具体地址是: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2577号5号楼。
一直以来,豆瓣上的成员只有两种形式表达自己:要么写评论,要么去小组里发言聊天。前者一定是评论书/电影/音乐,要“针对内容,有感而发”。而后者则过于简单随意,不适合长篇大论,过一段还得眼巴巴地去看是否有人回应。
不久前,首页一篇很有趣的评论尊敬的萨伊德先生,您穿秋裤吗? 让人忍俊不禁,但实际上这篇评论和《东方学》的内容关系不大。而陈冠希事件后,又有人借评论陈冠希的唱片去谈对”艳照门”事件的看法:该评价的,是评价照片的人。这些事实让我们注意到:很多人有话不知道该去哪儿说,或者说,不知道在哪儿说合适。豆瓣上缺乏一个随意书写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写与书/影/音无关的东西,也不用太在意是不是有很多人回应(像小组里那样)。
为弥补这种表达渠道上的缺陷,豆瓣将推出日记服务。“日记”会是一个轻量级的博客应用。它没有复杂的管理后台,功能会非常简单、简洁、但是够用。日记能够在友邻圈子中被广播,也能够被推荐。日记的每一篇都可以设置不同的权限。你可以根据每一篇的不同内容决定它是能被所有人可见、朋友可见还是仅仅自己可见。我们希望通过更周到的隐私控制来方便作者的自由表达。
除此之外,我们还支持导入作者在别处的博客RSS,统一显示在日记里。原有的已经在九点认证过的博客不需要再次导入。我们希望豆瓣日记成为大家更方便书写的地方,成为和友邻沟通的更有用的工具,而不是“又多了一个blog”的麻烦。这部分工作将在日记上线后不久完成。
“日记”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希望大家经常用它,一日一记最好。细想看,CPI上涨的时候,就算写下“今天大白菜八毛一斤”也是有价值的呢。所以,拿起笔(抱起键盘),开始写吧。
英特尔今年全球的第一场信息峰会将于4月2到3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和往常一样,英特尔公司以信息技术峰会为平台,邀请来自全球领先的IT技术公司、合作伙伴、知名技术专家等等共同探讨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技术突破,以及行业机会。作为一位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的从业人员,我和大家一样对这次大会充满了期待。
这次峰会的主题是“芯动力,新世界”,持续的半导体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带来的更高性能更低功耗处理器(CPU),让处理器的应用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
1.数字移动技术的发展和芯片设计的小型化和低能耗趋势使移动互联网设备 (MID: Mobile Internet Device) 成为现实,丰富了移动计算的平台,更贴切的说是丰富了移动应用的平台。
2.全新一代微处理器的架构Nehalem的来临,让英特尔架构 (Intel Architecture) 的CPU从前端总线的并行信号通信技术变迁到点到点连接的高速串行信号通信技术Quick Path Interconnect,拓展了多核、多处理器发展的计算平台。也预示着真正多核时代的到来,计算平台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 数字应用的持续创新。这是处理器能效创新的必然结果,更小,更低功耗,更可靠和更高性能,让数字视觉计算技术,三维Web技术,超级智能技术等等走进我们,对普通大众也不再遥远。
虽然我自己在英特尔工作,但是这次信息技术峰会带来的很多令人兴奋的技术突破和技术细节,都可能是第一次透露给大众,很多内容的细节也可能是我第一次听到。
我自己最兴趣的就是处理器的下一代微架构Nehalem,大家戏称Nehalem为“你喝了么”,有点意思吧。
自从明确了Tick-Tock技术和产品开发战略后,我总结了一下,英特尔在奇数年更新处理器制程工艺,在偶数年更新处理器微架构。2005年从90纳米转向65纳米制程,2006年开始从Netburst 架构转向Core(酷睿)架构,2007年从65纳米转向45纳米制程,今年是2008年,在后半年会发布基于Nehalem架构的新产品。明年2009年,开始引入32纳米制程,后年2010年Sandy Bridge 新架构也在时间表上了。 下面的Tick-Tock 蓝图可以看到上述设定的时间表。
其实不断更新换代制程和微架构的目标非常直接明了——高效能,不断提高性能同时降低能耗。之前Nehalem架构透露的细节非常少,这次在上海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有专门的Nehalem技术专题讲座——下一代英特尔®微架构设计(Nehalem)及其新的扩展指令集,一共有三堂讲座:
1.英特尔® 下一代微构架Nehalem深入剖析
2. 即将推出的 Intel® 64 指令集架构扩展
3. 下一代英特尔®微构架设计(Nehalem)及其新的扩展指令集
主讲者都是英特尔微处理器架构方面的专家,从课程1和3的标题可以看出,Nehalem微架构的细节也是第一次更加全面地披露。这说明Nehalem微架构的设计基本定型,即使有改动也只是细微的改动。 从已经透露的零零散散的资料中,我们知道Nehalem微架构有众多新颖创新的设计,这此次信息峰会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真面目”: 1. QPI 取代FSB。期待有更细节阐述QPI的工作原理、带宽、CPU和其他周边芯片的连接方式,以及QPI 在多处理器配置下的可扩展性。QPI和业界同类技术相比的异同? 2.重新引进线程技术。它和NetBurst 架构里的第一代超线程技术有什么异同?操作系统是否可以动态控制开启或关闭某个或某些逻辑运算核心? 3. 集成内存控制器、集成图形核心和采用新的CPU物理接口和插槽等等的变化。芯片组的南桥和北桥的功能将如何重新分配和变化? 4. 新的动态节能控制技术的特点和实现原理,能多大幅度地降低能耗? 5.新的指令集侧重于什么应用?对这些应用性能的提高幅度估计有多大? 6.还有哪些创新技术是业界首次采用的或者是如何优于已有设计的? 7.由于架构的变化,芯片组也需要更新换代支持这些变化,那么对于主板设计和新的系统设计的挑战有哪些? 8.高速缓存设计的层级结构有什么变化?新的高速缓存设计有什么新的技术突破? 9.总体上看,新的微架构和目前的酷睿架构相比,性能提高的幅度为多大?能耗能降低多少?能效又如何? 10.哪些以前不能实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应用将来可以在基于Nehalem微架构的高能效系统上实现? 上面这些问题都是我非常关心的,我会带着这些问题去参加上面提到的技术讲座。大家可能还有更多问题,如果有机会,大家不妨亲身经历一下这次业界的盛会,直接和英特尔的技术专家交流。如果不能参加,我会在信息技术峰会之后,把从专家们那里听到的技术细节在我的博客和大家分享。
Comments (2)Kaiser Kuo wrote an insightful post yesterday on the development of widgets in China. I would like to echo some of his points and add my ideas as well.
Yes, for almost all new technology in web 2.0 field, it seems widget is the only field in which you can hardly find Chinese copycats. That’s really strange.
Chinese Internet entrepreneurs do not like the idea of widget? Maybe not. There are some Internet startups in China who like it and developed widgets already. For example, the first widget I can remember is from Douban, which was released shortly after it founder Bo Yang launched the website in early 2005, when widget is not a hot buzz yet. You can find Chinese blogs with Douban’s widget on their sidebar from time to time. Moreover, Yobo.com has widgets for Friendster, as mentioned by Kaiser. The Twitter-like services, such as Jiwai.de and Zuosa.com, have widgets as well, so do photo sharing websites and others. However, in general, most of the startups haven’t pay attention on widget.
Then why so few widgets in China? Maybe that’s because you just don’t know where to use those widgets. Most of the Chinese websites still have a strong willingness to develop everything by themselves, to build a walled garden. They haven’t realized, maybe they even fear, the power of an open web. As Kaiser pointed out, “there aren’t SNSs in China that have opened up to third-party developers” and the personalized homepage “just aren’t at all popular in China”. Under such environment, why Chinese web startups need to bother to develop widgets?
The good news is that the change is happening. Sohu Blog has launched an open widget platform in late 2007, Nokia widsets, the mobile widgets, has over 2 million users in China by Feb. Even QQ, it is said, is studying and want to learn from Facebook’s developer platform. We should also notice that the number of widgets on these platform are still very limited. Sohu Blog only have about 350 widgets available including 51 developed by Sohu itself, Nokia Widsets has about 1200 Chinese widgets available so far. Obviously, the idea of widgets has not reach its tipping point in China, even after big companies as Sohu has joined in. When will it be? maybe when QQ or Baidu open their developer platform, which I don’t think will happen in near future.
Sohu, widget, widsets---
Related Articles at China Web2.0 Review:
三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