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一个陌生朋友的来信,让我说说Pixar,恰好前两天跟安库菜场兄聊了两句Pixar,借题发挥了一下。
LB,你好
关于Pixar,我只能说自己是他们的fans。其实也没仔细研究过,关于他们的故事,在《乔布斯的二次复出》一书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另外,最近新出的to beyond and infinity,是关于Pixar故事的专著,如果你有条件,也不妨找来看看。
我觉得,如果说Pixar最伟大的东西是什么,我想并不是它的技术,而是它讲故事的能力。Pixar非常认真的讲故事,从Toy Story到Ratatouille。
其实,Pixar的故事并非永远讨人喜欢,比如我个人,就对Finding Nemo,Ratatouille和Monster Inc感觉一般,但我对Toy Story I & II, Cars和Bugs' life喜欢得不得了。而我有一些其他的朋友,对Finding Nemo,Ratatouille和Monster Inc爱的要死。
我觉得,这是一种个性使然。就是说,Pixar一直在努力讲一流的故事,并且,它是有精准定位的。
比如,Toy Story,其实是讲关于身份认同的故事。Buzz Lightyear一直以为自己是大英雄,但后来发现自己不过是几百个玩具之一。而Woody一直觉得自己是主角,所以他会感受失落。Cars里的主角,是个少年得志就忘乎所以,被生活教育的人。。。。这些东西,会让我有很强的体认感。
而Finding Nemo和Monster Inc,显然是让家长看得非常感同身受的,因为那就是他们对子女的感情。
所以,Pixar从来不是给所有人讲故事,换句话说,它不是为了讨好大市场,而去做一个讨所有人喜欢的电影。
但Disney呢?似乎在Lion King之后,它一直希望复制一种模式,去讨好所有人。近几年它票房最好的动画是Lilo and Stitch,是唯一一部故事很真诚的电影,也是唯一不讨好大众的电影。
所以,我觉得John Lasseter去年什么时候接受采访时说的很对。Pixar并入Disney之前,Disney已经把2D动画取消了,但Lasseter回来后,反而恢复了2D动画。原因很简单,重点不是形式,重点是故事,你是不是在讲一个真诚的,好看的故事?
这让我想起,当年Walt Disney拍的小鹿斑比,手冢治虫在东京连看了130次。如果每天看5场地话,就看了26天。他去研究小鹿斑比里每个桥段,每个动作,每个细节。
当大家执迷于究竟是3D还是2D,还有人能做出这么细腻的作品吗?
国内网站真正流行并重视用户体验不超过两年,我相信大部分从业者的研究资历也仅限于此。区别在于,因功底和个体差异影响到的对新概念的理解突破,我的经历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描述:
概念理解:用户体验 —— 以用户为中心 —— 交互设计 —— 信息架构
实践操作:目标 —— 流程 —— 方法 —— 交付物 —— 产品管理
2005年初,在Google搜索结果里链接到的UIGarden第一次看到“用户体验”,那会儿的真实感受,就是作为互联网用户的我们,终于有人关心了。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我常上的那几个网站的设计师拎过来,海扁一顿。
到现在为止,“用户体验”还是最热的口头禅。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个词深得人心、朗朗上口,只要说的时候表情严肃点,形象就很专业了(屡试不爽),而且还绝对挑不出逻辑错误。其实就是看似石破天惊,仔细推敲等于啥也没说的典型。
带着这样那样的疑问,我开始试图去了解我们的用户,尝试“以用户为中心”。虽然我不知道用户是谁,但有个基本原则,我是互联网用户,如果我自己都没有满意,凭什么让我的用户满意。老朋友白鸦、臭鱼他们也是这个阶段认识的,那会儿能写的知音很少,几个人凑一块儿,除了抱怨更多的是感慨。
很快,我发现对于操作级的用户体验,绝大部分的用户感受是相通的,反正就是“避免麻烦和制造方便”两个角度,后来才知道这门学问叫“交互设计”。于是在交互思想的引导下,做了很多功课,因为我必须去理解,为什么这么做的体验好?从一个点深入下去,可以拖出来很多东西。
交互交互,显然至少得两个对象,我喜欢用“回合”这个词来量化。比如我用鼠标碰到了某个链接,然后它下划线消失了,这个回合的概念就是我打招呼别人答应。我们都知道,两个人交往,最可恶的就是不表态,不接招也就没破绽。
可能大部分从业者了解用户体验,都是通过“交互设计”的概念。而且在国内流行的相关专业书籍里,也是交互设计占的比例和质量最高,比如《About Face》等重量级权威著作。但是在实践几个阶段后,我慢慢发现,交互设计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设计分类的操作模式,交互其实很简单,真正的难点在于拿什么来交互?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2006年初,偶然写了篇Yahoo!的项目工作流程介绍欧洲流程,同行反应出奇的强烈。因为在此之前,大家的意识基本局限在网站只有前后台之分,再细点前台还有结构、表现、行为之分,但都没有上升到产品的高度,也就是说还没有系统理论做支撑。
也是在这份Yahoo!欧洲流程里,我注意并意识到“信息架构”的重要性。查阅大量资料后,5月份写了篇网站的信息架构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还是不清楚如何把这门综合学科的思想落实到产品概念,与交互如何协作和迭代?如何呈现?
再往后就是漫长的实践过程,优化方法并提高效率。看书除了能见见世面,更重要的是验证自己的想法。在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同时,想清楚为什么,比如最近读的这本《用户体验的要素》,对结构层主要是清晰我的理解,对框架层几乎是重建知识结构,之前的认识太浅散。
曾经设想过某种产品文档的来保证设计实施,贯穿到以产品为中心的开发模式中。因为不管信息架构还是交互设计,结果都会落实到交付物,不然无法把设计结果传达给其他人,也就是说工作无法量化。
线性流程没有高低之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不是说就得否认别人的工作成果,因为我们是团队。各位或许不知道自己的强项,但一定要明白最适合做什么。同样的道理,理解概念不应该尽量扩大一个点,而是搞清楚这个点在整体当中的位置。曾经不管是对搜索引擎优化的偏见,还是对交互设计的怀疑,都源于此,精确定位才有助于正确理解和分工协作。
最后,回到2004年讨论《网站重构》的时候,Web Stands提倡的全兼容无障碍,其实就是以用户为中心思想的一种实施,也讲究用户体验。类似的话题很早就有了,只不过我们大家都没有参透。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很久很久以前(应该是88、89年),我迷上了计算机编程。当时的计算机既非奔腾也非迅驰,连286都谈不上,而是Apple II以及Laser机。我编程的目的很娱乐:搞个电子游戏玩玩。我一度还写过超过四十个关口的游戏大纲,不过,最后也只是写了起始两关的程序而作罢。
这段经历让我一直很佩服写程序的人,也就是“技术人员”,特别是技术大牛。因为我努力过而做不到,自然就比较容易对那些做到了的人心生仰慕。
我已经忘记是什么场景下初见车东的了,不过我倒是记得在杭州的网志年会上见过他。当时的感觉是:一个很低调也很儒雅但很有意志力的人(我把这种性格特征总结为一个字:水,至柔至刚)。我久闻车东用MT所架的博客大名,不过,实在是本人离技术行当太久,而他又是个有8年以上互联网开发经验的家伙,面对那些内容管理系统设计和搜索引擎市场分析方面的文字,基本上我是属于看天书的性质。
车东在雅虎中国、搜房、网易等网络公司中的官衔,在我心里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技术Blogger。也拜车东的博客所赐,我这个博客每天都会从那里获得一些流量。我倒是不知道我右侧的侧边栏友情链接会给他带去多少流量,不过,我想总体上应该是不平衡的:他的贡献比我的贡献大。
我做团队管理有一些年头了,相信自己还算有点直觉。虽然我并未和车东共过事,但几个照面后,凭我的直觉,我深信他绝对是一个一流的技术管理人员。我曾经和老横笑言:这是一个优秀的技术官僚。在我个人经常用的词汇中,官僚也是属于一个很多人认为是负面而我认为是正面的词语之一。
技术人员个个都是身怀绝技或者自认为身怀绝技的人,尤其是顶尖的技术人员。说句公道话,不是那么好管理的—-天才都是很难管理的。如何让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所组成的技术团队发挥出足够的组织战斗力,这将有赖于优秀的技术官僚。
2007年11月26日,著名Blogger、技术大牛车东先生,将出任BlogBus.com技术总监一职。
恭迎BlogBus的奥迪四O之CTO,车东阁下。
< /a>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经常有人问我“引起共鸣”用英语怎么说,这两天又有一位朋友问起。想想干脆贴上来吧。
strike a chord (with someone)是最常见的说法,touch a chord也表达同样的意思,使用率相对低一些。参考链接: 1)http://idioms.thefreedictionary.com/strike+a+chord 2)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strike+a+chord
strike a chord - evoke a reaction, response, or emotion; “This writer strikes a chord with young women”; “The storyteller touched a chord.”
strike a chord
to cause you to realize that something is connected to you in some way. The characters in the play strike a chord because their speech and their reactions are like ours.
比较奇怪的一点是,google一下strike a chord,竟然会问是否要搜索strike a cord。印象里google好像从来没有给过这样的错误拼写提示。
Bonus video: Eagles - How Long
十一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