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9 走哪儿都带着书 » 豆瓣blog

林达有随笔集名曰《带一本书去巴黎》,光书名就引人遐想,有书,有旅途,自在逍遥。我很好奇,最洒脱的旅行者需要有怎样的装备?电影《毕业生》里,当宾馆服务员打算帮霍夫曼取行李时,霍夫曼说:“我只有一把牙刷。” 而诗人北岛的装备更简单:中文。这是唯一不能丢的行李。(附:北岛访谈)。更漫长一些的旅途里,比如在前往天堂的路上,海子带了两本书,《圣经》和梭罗的《瓦尔登湖 》。

遗憾的是,你很少有机会带本书去巴黎,无法走路去纽约,更不可能步行去火星。生活中大部分时候,你只是短期旅行者,飞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充其量不超过廿四小时。这不长不短令人尴尬的旅途里,你会拿什么打发时间?打瞌睡?听歌?打游戏?读报?

嗯,还有看书。

身边或许有这样一群人,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他们有随身携带书的习惯,有空闲就拿出来旁若无人地大嚼。这群人聚集在豆瓣上,渐渐形成了一个叫做走哪儿都带着书的群落。

这是一群”眼睛不闲着的家伙”,就我所认识的,有记者,有书店老板,更有人想读的书有近五千本,麦嘎,据说郁达夫阅读速度惊人,一天可以看完两本书,即便如此,五千本也要七八年的光阴。或许用其中一位成员的话来形容他们对书的迷恋更合适:

“好多女人的青春期,是打开衣橱,一堆过时的衣服 ,我的大概是是堆莫名其妙的书。”

在这里,他们讨论最近带在身边读的书,在车上读书被打扰的经历,汇集适合随时取出来读的书单;爱屋及乌,他们也讨论背包,从颇受欢迎的双肩包,到台湾诚品书店附赠的书包,甚至缅怀保存在柜子里的那些自己用过的”一沓一沓的坏书包”。

如果你也是这样一个嗜书瘾君子,走哪儿都带着书,离开了书不能活,看见书店就两眼放光,这个小群落你也许会感兴趣。又或者你正巧也有适合随身携带的 书籍推荐,也不妨进来聊聊。

什么?你说搭车途中看书有可能看过头,上班或赴约会迟到?

庞培在他的《帕米尔花》里,第一句话就进行了回答:

旅行是一种迟到。

13:02 巡讲优化技巧 - 广告优化四要素之“广告格式” » Google AdSense China Blog


Google AdSense 提供了10多种尺寸的广告格式。但它们的效果是有差别的。选择了正确的格式,对提升广告效果至关重要。

这十多种格式,表现最好的是 300x250 的中矩形以及 336x280 的大矩形。728x90 的大横幅和 160x600 的摩天大楼也是不错的选择。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300x250 以及 336x280 的矩形广告由于占据了较大的网页版面空间,形成较为强势的阅读区域,进而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具有较高的点击率。

2、矩形广告一般会展示3-5则广告,增加了广告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兴趣和需求。

3、目前,越来越多的广告商倾向于使用矩形或摩天大楼广告格式,制作网站定位图片广告。因此,选择了这两种格式,更容易触发图片广告,丰富您的广告来源。

总之,我们推荐大家尽量选择面积较大的矩形或者横幅、摩天大楼广告,确保广告获得较好的关注度,增加广告的多样性,从而提升您网站的收益。
09:58 关于设计师的“职业病” »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fil3049.jpg

我常这么觉得,设计师是这个世界上最敏感、也最具情感的一群人类。说这句话,并没有所谓优越感,就像我觉得程序员是这个世界上最具逻辑的一群人一样。

如果不小心碰倒一杯可乐,可乐洒了出来,把衣服弄脏了,(设计师)往往会去想,这个杯子怎么设计才能碰不倒呢?或者碰倒了可乐不会洒出来呢?或者有没有一种布料能够避免弄脏(不吸水只是常见的一种做法)?

逛街的时候,如果脑袋里没有想其他事情,则会不由自主地去留意这个世界。比如那些灯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是蓝色的灯?应该怎样排列?应该是什么颜色?看到一个盒子,会去想为什么是这样打开?有没有更好的打开方式?是不是需要在盒子上开个小窗户呢?

这些问题可能都是一瞬间的直觉。就像金融分析师对数字的那种敏感一样。图形设计师对颜色、大小、造型有直觉的反应,交互设计师对使用过程、易用性又特别关注。在和非同行朋友谈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常会感叹:那这样岂不是很累?我的回答是没有,直觉而已,也是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

Flickr 上的天天体验图片组,基本上就是“职业病”的完美呈现。从那一张张图片中,可以看出设计师们的敏感、挑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访问该图片组可能需要通过代理)

有时候思考这些问题,也并不是非要得到一个正确答案。不然那真的很累。想得出来,释怀;想不出来,一带而过。而且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境时,也很容易联想起来。

设计师的敏感是一种本能。所以我常说设计师就像是发明家(也应该是发明家),他们从细节中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相关文章

09:00 Why New Media之十二:外一篇之插播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我中断了关于新媒体的诸形式介绍,这里插播一篇我的一些感悟。

人类自打有大众传媒以来,关于媒介的“效果”问题始终没有停止过争论。从完全有效(魔弹论)有限效果到今天的强效果,论战还在继续。当然,效果本身两个字就有诸多定义,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传播效果研究史是很有趣的。早期人们认为媒介非常有效的动因是因为媒介是一种恐怖的力量,极易被恶势力所操控。也不奇怪,当时希特勒靠着“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的宣传,硬是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范围最大的战争。换句话说,鼓吹媒介很有力的目的,其实是要限制媒介,要求政府插手管制,对于美国人而言,就是对“第一修正案”的质疑。

有限效果论是鼓吹媒介没有那么有效的,这个范式始终强调,光靠媒介,人是无法被影响的。看上去它在质疑媒介的力量,却不料从此为媒体松了绑:媒介依靠自己而非政府进行自我审查。有趣的是,断言媒介的效果极其有限的论调,得到了商业媒介的物质上的大力支持以展开了大量的行政研究,最后促使了大众媒介的蓬勃发展。没什么效果的东西居然有大发展,背后的逻辑便是上述那个过程。

不过,电视出现后,有限效果论受到了批判。时代背景也是美国连番的社会运动,以及青年一代对保守主义立场的父辈们的反叛。人的社会化主要依靠媒介,而不是家庭教会学校,是人们重新审视媒介效果的重要动因。效果二字,不再是简单的“说服”,而是蔓延到了文化和长远影响。

我对于新媒体的态度,大致就有点像上述那个过程。我认为新媒体无论对经济还是社会文化,都是有影响的,但万万不可鼓吹为极其有影响,天翻地覆式的革命,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媒介变革,诸如此类。

主要原因是:没有实证。

有限效果论是建立在归纳法的经验主义之上的,大范围的调查(拉扎斯菲尔德)实验(霍夫兰)的数字证据使得这个范式推倒了完全有效论。即使从思辩的角度,定性的方法出发,也很难说新媒体究竟是不是解放了“草根”。

我们始终会看到,在新媒体世界中热议的事情,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跟进,基本上属于昙花一现式。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力量依然很强大,新媒体,至少到今天为止,还只是一种补充。断言报纸或者电视即将死亡,是不负责任也不严谨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的加入,使得传播学的研究更加复杂。我越来越感到,依靠经典的传播理论已经很难全部解释新媒体,因为,事实上,网络新媒体,不仅仅是媒体,

网络,就是社会。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我不得不承认,我花了很久的时间,才彻底想明白。


评论:


相关文章: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 /a>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7-11-26
  十一月 200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200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