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一位教授聊天,关于产学研联合,我们谈了很多。我们的大学实验室里师生们辛勤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大家都在积极地寻找途径向产品转化。在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企业觉得不太适合自己的方向,或者是企业觉得很好,但暂时没有足够的资源作进一步的开发工作。而在大学方面,感到企业的兴趣和要求,常常是开发和工程的成份较多,并不太适合学校方面来做。
我觉得这跟企业里的研究部门和产品部门的关系很像。于是我就与教授聊起了英特尔研究部门和产品部门的“携手探路”,也就是我们的Kevin Kahn高级院士在今年的英特尔中国研究论坛上介绍的英特尔科研工作经验之一。
在英特尔,由于部门分工,核心研究机构专注于前沿研究工作,产品部门负责具体产品开发。但是在研究成果从研究团队向产品团队的转让过程,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在此阶段夭折。这个在产品开发周期图上的低谷,被形象地称为“死亡谷”。
我们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近年来探索出一种名为“携手探路”(Joint Path-Finding)的机制。它的核心思想有两方面:“携手”指研究团队与产品团队进行资源联合配置,共同组建成果转化团队,确定共同项目完成指标;“探路”就是根据已确定的产品方向评估筛选各种技术与实现方案,并与相关产品路线图的某个阶段挂钩。“携手探路”有很多种实施方式,比如研究部门与产品部门的联合实验室、虚拟团队、隶属产品部门的研究团队等等。参与“携手探路”的各方面都会投入大量资源,目标明确地开发产品技术、建造概念平台、产品原型等等。在“携手探路”机制中,研究团队扮演了积极主动的角色,是推进研究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携手探路”项目成果能够直接进入产品开发阶段。
我与教授的聊天自然而然地走向一个结论:产学研联合可以借鉴“携手探路”的机制!我们国内的现状不正像一个大型的企业吗?企业就是产品部门,大学和科研单位就是研究部门,政府就是CEO。原来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各干各的,所以科研成果很多进了“死亡谷”。如果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能“携手探路”,双方都投入大量资源,目标明确地开发产品技术,建造概念平台、产品原型,科研成果就能顺利转化为产品,服务于社会。
其实国家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配置了大量资源,例如著名的“863”计划。我们认为,在执行层面上,可以借鉴英特尔的“携手探路”经验。其中关键的一点是,研究团队(也就是大学和科研单位)应该更积极主动地推动成果转化。毕竟,对于企业来说,生存才是头等大事。
我住的小区为了管理出入的车辆,在小区门口设置了障碍物,同时为了方便居住者出行,又给每个业主发放了一张停车证。这张纸放在前风档后面,就拥有了“自由”出入小区的权力。镇守大门的保安会检查每辆车的停车证,然后决定是否放行。那张纸不大,物业为了节省费用,也没有塑封,时间一长,纸就耷拉下来,以致于必须把车开到门口,负责保安的小伙子才能看到停车证。但是这似乎没有太大影响,因为来回几次以后,那个小伙子记住了我的车牌号,远远地看到我的车来了,就早早地把障碍物移到一边去了。
这让我回家的心情很愉快,偶尔还会特意摇下车窗跟他说声“谢谢”、“晚上好”之类的,他也报以友好的微笑。于是双方心情都很愉快。
可惜好景不长,这个机灵的小伙子不久就消失了(我估计是辞职了,毕竟这个活又累又不挣钱,而像他这么机灵的人不可能老干这个,这是我后来才想到的),换了另外一个保安。一开始他也是要等到车都开到门口,才手忙脚乱地挪开障碍物,我以为这是正常的适应过程,因而耐心地等待他记住我的一天。没想到过去好几个星期了,他仍然要等到我走到眼皮子底下,掏出登记本准备记录的时候才发现我的停车证。于是我开始怀疑是停车证的问题,特意抽时间把它塑封起来,让这张纸高高地挺立在我的前风档上。没想到,他仍然对这辆天天在他面前晃荡两次的“熟人”毫无印象,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从探头探脑、恍然大悟到手忙脚乱的过程。然后我开始怀疑是他的视力问题,因而在接近大门的时候,特意减慢速度,希望他提前哪怕一秒看到这张宝贵的纸,结果依然没有效果。
渐渐地,进入小区大门从一件愉快的事情变成了一件憋闷的事情,每当我无奈地把车停下,看着这位小保安一成不变地在车窗上寻找停车证,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只有一个字:“笨!”,同时悲哀地推理出这个人恐怕会在这个岗位上长期工作下去。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广告,一种系统能帮助企业记住他们的顾客,于是当这位顾客再次登门购物的时候,导购小姐会甜甜蜜蜜地招呼“李先生好!”;当李先生挑选衣服的时候,导购小姐会提示“您上次已经买过这件了。”“这条领带可以配您去年买的那件西服。”等等;当李先生决定购买的时候,导购小姐会询问“您还是要中号的吗?”……这种购物体验可以说是尊贵之极,相信李先生这一天的心情会随之变得轻松起来。
记住业主的汽车牌照,对于小保安来说,可能需要下一番工夫,但毕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用心,是可以做到的。而记住你的用户,对计算机来说,简直是一件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的事情,却鲜有产品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种强大的记忆能力,这就只能用“暴殄天物”来形容了。
从用户的个性化设置,到填写过的表单内容、更改过的搜索条件、发表过的评论,再到经常使用的关键词、经常浏览的内容类型……等等,都是系统应该记忆并潜藏着无价之宝的东西。记住这些数据可能会消耗一些资源,但是带来的回报却是不仅仅是让用户感到愉快那么少(尽管“让用户愉快”这件事已经足够回报了)。
当然,解决笨保安并非没有其它办法,比如增加停车证尺寸、把停车证改成车前标志、增加自发光文字,甚至在车身上插小红旗等等,都是办法,这就成了传说中“为了弥补产品缺陷而采取的界面技巧”了。
再回到我故事中来:
虽然我很是不愉快,但却没有想过要找物业告上一状,“如果”我哪天“碰巧”遇到物业人员,“碰巧”没有其它事情分散注意力,又“碰巧”心情比较郁闷,“也许”就会向他们诉诉苦。从这里你可以看到,如果把物业当成产品设计人员,保安当成系统的话,大多数的用户选择的还是沉默。因而产品的问题传递到设计人员处的机率就小得可怜。我住在这个小区没有其它选择,而你的产品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十一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